就好比假如日本拥有了二战美国的航空发动机技术,并且能造出和美国对标的航空发动机,二战日本飞机的设计理念会不会发生本质上的改变?


设计理念不会发生改变 但造出来的战斗机应该会更有改造潜力

比如当初海航选择新一代战斗机的时候 有两个选择 一个是有高功率发动机 机体尺寸更大的高速战斗机 类似于烈风

另一个则是发动机功率稍弱 但更灵巧轻便的轻型战斗机 也就是零战

在海军内部一番比较争论之后 海航最后选择了符合他们心中理念的零战

由此可见 当时IJN当初是在有选择余地的情况下做出的抉择 那么这个理念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这不是技术问题。

是观念问题。

虽然我们一直说日本航空业技术不差,很多情况是被航发拖后腿。但事实上看一看实际例子与其说是ijn无可奈何选择零战,不如说是特地选择了零战。

有很多点原因:

1,飞行员观念问题

曾经有一款飞机叫雷电,摆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直到失去了才后悔莫及。—赤松贞明。

在跟米畜开战的前期,基本每个ijn飞行员都是这么想的:

绕圈子啊绕圈子,狗斗会不会?像只王八一样咬住就不要松口,BZ?你说你ma呢?这辈子有零战玩就够了。

这只肥鸡是啥型号?雷电?长得好胖啊,这玩意儿驾驶舱里都能开party了,我就是没飞机开,当地勤去维护紫电我都不会开…诶哟真香。飞的好快啊,爬升也爽,滚筒比零战好太多了。

飞机是好飞机,但是咬人(不好意思拿错剧本了,普京,这是你的!)

我还是喜欢零战,雷电拜拜,我去拉包尔了~

43年:

诶哟卧槽,对面米畜开的啥玩意儿?跑得比我快,火力比我猛,防护比我好,开零战你让我玩什么?(玉音放送:你有种去找物业啊!)放我回本土,我要开雷电…

这就是赤松的真实经历,当时大多数飞行员都偏向于飞零战这样小巧轻盈的战机,而雷电这样偏向欧美系的BZ用机并不受人喜欢。直到战局吃紧,才意识到了这种飞机的好。

到后期海陆军无一例外地选择了欧美风格的作战方式以及战斗机,比如海军的紫电改,陆军的疾风。

2,高层偏向问题

海军高层:新舰载战斗机我要跑得快,爬升快,重武装,强防护,航程远的狗斗机!

堀越二郎:你说你ma呢…不好意思失态了,这个…做不了啊…

海军高层:那你能做出来什么飞机?

堀越二郎:高速的BZ机或者低速的狗斗机。

海军高层:低速狗斗!(即答)

这是海军在采购零战后继17式舰战的真实案例,堀越作为日本一流的设计师,拥有HA43以及誉22这两款2000马力的引擎,依然被海军大爷给逼到只能搞出一个大号零战,就是日后的烈风。

3,运用问题

太平洋很大,岛与岛之间之间距离很远,所以飞机一定要有高航程,不然只能喂鱼。

而如果一架战斗机他的防护越好,那重量就越大,油箱就越小,飞的就越短,除非是野马这种bug货,不然瓜岛刚开始的时候海航战斗机飞行员如果都开著雷电,那就只能眼睁睁看著没有护卫的陆攻去送死了。


会造大型轰炸机吧,但是拖到后面还是会被得梅因级主炮打下来


这个好办 你可以去安东星实际体验一下


这和技术关系不大,日本本身资源匮乏,可以这么说,一战二战都是为了资源打的,日本缺石油,钢铁,橡胶,粮食,大陆政策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用于生产粮食,开采有价值的金属矿物,获取石油,日本的钢铁生产在战前和二战初期严重依赖来自美国的废钢铁进口,石油和橡胶来自东南亚的西方殖民地,一旦西方禁运,日本的资源自持力不到一年,熬个一年日本就没得打了,所以日本的蛋战采用五十岚超级铝合金,使劲减重,而且连油箱的橡胶内胆都没有,就是为了节省资源,你看太平洋战争后期,美军那一票高速重甲电风扇,即使有震电之类的优秀战机,但是无法批量生产,你能怎么办,即使前期,蛋战有著逆天的格斗性能,但是美军缴获一架完好的蛋战后,完全破解后,不和你缠斗,玩高速俯冲拉起战术,并且专门针对蛋战玩指定方向的桶滚,让蛋战失控,前期那一票优秀飞行员没了之后,日本的飞行员素质极速下降,甚至搞出了马里亚纳猎火鸡事件,并且美国的飞行员队伍更庞大,有大量飞农用机出身的预备役飞行员,日本只有航校学员才能当飞行员,飞行员数量差太多了,这和本子陆军为什么前期各种吊打后期各种弱鸡,德三和日帝一个德行


简单,昭和版F8F

大马力发动机搭配轻量化机身


估计日本就不会有神风了,制造生产能力和美国比肩了,就不缺资源飞机了。


日本和美国或者说欧洲的差距是非常大的。日本还是三机编队空战的时候,欧洲已经四机指行编队了。日本还在迷信一战狗斗,欧洲已经是Bz空战了。日本弄来了德国战斗机觉得高翼载的废物完全没法狗斗。美国技术生产也是大马力狗斗战斗机,狗斗战机在后期完全是被虐的存在。至于轰炸机,本子没钱,玩不起重轰炸机海。比日本国力强的英国也玩不起。p51的发动机是英国梅林的,美国的帕卡德版p51a在欧洲都改对地攻击了。


二战日本的航空技术已经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用工程技术人员发展到极致了,像美国地狱猫那种力大砖飞的加水和面的东西其实技术含量并不高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