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好比假如日本擁有了二戰美國的航空發動機技術,並且能造出和美國對標的航空發動機,二戰日本飛機的設計理念會不會發生本質上的改變?


設計理念不會發生改變 但造出來的戰鬥機應該會更有改造潛力

比如當初海航選擇新一代戰鬥機的時候 有兩個選擇 一個是有高功率發動機 機體尺寸更大的高速戰鬥機 類似於烈風

另一個則是發動機功率稍弱 但更靈巧輕便的輕型戰鬥機 也就是零戰

在海軍內部一番比較爭論之後 海航最後選擇了符合他們心中理念的零戰

由此可見 當時IJN當初是在有選擇餘地的情況下做出的抉擇 那麼這個理念是不會輕易改變的


這不是技術問題。

是觀念問題。

雖然我們一直說日本航空業技術不差,很多情況是被航發拖後腿。但事實上看一看實際例子與其說是ijn無可奈何選擇零戰,不如說是特地選擇了零戰。

有很多點原因:

1,飛行員觀念問題

曾經有一款飛機叫雷電,擺在我面前,我沒有珍惜,直到失去了才後悔莫及。—赤松貞明。

在跟米畜開戰的前期,基本每個ijn飛行員都是這麼想的:

繞圈子啊繞圈子,狗鬥會不會?像只王八一樣咬住就不要鬆口,BZ?你說你ma呢?這輩子有零戰玩就夠了。

這隻肥雞是啥型號?雷電?長得好胖啊,這玩意兒駕駛艙裏都能開party了,我就是沒飛機開,當地勤去維護紫電我都不會開…誒喲真香。飛的好快啊,爬升也爽,滾筒比零戰好太多了。

飛機是好飛機,但是咬人(不好意思拿錯劇本了,普京,這是你的!)

我還是喜歡零戰,雷電拜拜,我去拉包爾了~

43年:

誒喲臥槽,對面米畜開的啥玩意兒?跑得比我快,火力比我猛,防護比我好,開零戰你讓我玩什麼?(玉音放送:你有種去找物業啊!)放我回本土,我要開雷電…

這就是赤松的真實經歷,當時大多數飛行員都偏向於飛零戰這樣小巧輕盈的戰機,而雷電這樣偏向歐美系的BZ用機並不受人喜歡。直到戰局喫緊,才意識到了這種飛機的好。

到後期海陸軍無一例外地選擇了歐美風格的作戰方式以及戰鬥機,比如海軍的紫電改,陸軍的疾風。

2,高層偏向問題

海軍高層:新艦載戰鬥機我要跑得快,爬升快,重武裝,強防護,航程遠的狗鬥機!

堀越二郎:你說你ma呢…不好意思失態了,這個…做不了啊…

海軍高層:那你能做出來什麼飛機?

堀越二郎:高速的BZ機或者低速的狗鬥機。

海軍高層:低速狗鬥!(即答)

這是海軍在採購零戰後繼17式艦戰的真實案例,堀越作為日本一流的設計師,擁有HA43以及譽22這兩款2000馬力的引擎,依然被海軍大爺給逼到只能搞出一個大號零戰,就是日後的烈風。

3,運用問題

太平洋很大,島與島之間之間距離很遠,所以飛機一定要有高航程,不然只能餵魚。

而如果一架戰鬥機他的防護越好,那重量就越大,油箱就越小,飛的就越短,除非是野馬這種bug貨,不然瓜島剛開始的時候海航戰鬥機飛行員如果都開著雷電,那就只能眼睜睜看著沒有護衛的陸攻去送死了。


會造大型轟炸機吧,但是拖到後面還是會被得梅因級主炮打下來


這個好辦 你可以去安東星實際體驗一下


這和技術關係不大,日本本身資源匱乏,可以這麼說,一戰二戰都是為了資源打的,日本缺石油,鋼鐵,橡膠,糧食,大陸政策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土地用於生產糧食,開採有價值的金屬礦物,獲取石油,日本的鋼鐵生產在戰前和二戰初期嚴重依賴來自美國的廢鋼鐵進口,石油和橡膠來自東南亞的西方殖民地,一旦西方禁運,日本的資源自持力不到一年,熬個一年日本就沒得打了,所以日本的蛋戰採用五十嵐超級鋁合金,使勁減重,而且連油箱的橡膠內膽都沒有,就是為了節省資源,你看太平洋戰爭後期,美軍那一票高速重甲電風扇,即使有震電之類的優秀戰機,但是無法批量生產,你能怎麼辦,即使前期,蛋戰有著逆天的格鬥性能,但是美軍繳獲一架完好的蛋戰後,完全破解後,不和你纏鬥,玩高速俯衝拉起戰術,並且專門針對蛋戰玩指定方向的桶滾,讓蛋戰失控,前期那一票優秀飛行員沒了之後,日本的飛行員素質極速下降,甚至搞出了馬裏亞納獵火雞事件,並且美國的飛行員隊伍更龐大,有大量飛農用機出身的預備役飛行員,日本只有航校學員才能當飛行員,飛行員數量差太多了,這和本子陸軍為什麼前期各種吊打後期各種弱雞,德三和日帝一個德行


簡單,昭和版F8F

大馬力發動機搭配輕量化機身


估計日本就不會有神風了,製造生產能力和美國比肩了,就不缺資源飛機了。


日本和美國或者說歐洲的差距是非常大的。日本還是三機編隊空戰的時候,歐洲已經四機指行編隊了。日本還在迷信一戰狗鬥,歐洲已經是Bz空戰了。日本弄來了德國戰鬥機覺得高翼載的廢物完全沒法狗鬥。美國技術生產也是大馬力狗鬥戰鬥機,狗鬥戰機在後期完全是被虐的存在。至於轟炸機,本子沒錢,玩不起重轟炸機海。比日本國力強的英國也玩不起。p51的發動機是英國梅林的,美國的帕卡德版p51a在歐洲都改對地攻擊了。


二戰日本的航空技術已經在現有的資源條件下用工程技術人員發展到極致了,像美國地獄貓那種力大磚飛的加水和麪的東西其實技術含量並不高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