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航母-水面編隊,這個準則而言,不太可能被撼動,航母仍然會是航空偵查和艦隊防空的支柱——無非是「航母被視為攻擊的主要力量」這一點在時間上是否會延後而已,而實際上由於攻擊半徑問題,航空兵無論如何都會成為早期接戰力量之一。

應該說,如果不是因為櫻桃樹條約,大規模攔腰砍斷了許多主力艦項目,重炮主力艦必然會繼續喫掉相當數量的海軍資源,這一點是無疑的(技術慣性無疑是巨大的)。或許戰爭中的航母會因此變得(噸位上/載機量上)更小

但是,主力艦他··· ···很貴——大量人員投入,海量護航艦艇,即便如此仍然需要大量偵查信息。大蕭條一來大家現在手裡都非常緊張··· ···

航母的地位也是在飛機出現的那一刻就被奠定的,這一點上櫻桃樹的催化作用大概最大在於提供了2艘列剋星敦級艨艟巨艦為艦載航空兵提供了試驗基地。


總體上看,間戰期間,美軍對航空兵信心最為樂觀,而英軍最為悲觀,但是基本海上力量已經都承認了航母壓倒性的技術優勢。即便是對航母抱有最大懷疑的英軍,航母派也幾乎在軍中佔據半壁江山:1919年「戰後問題研究委員會」(Post War Questions Committee)剛剛設立(著名的大炮委員會,研究壓倒美日新式戰列艦和戰巡的新式炮艦),在21年,針鋒相對的「博納·勞委員會」(Bonar Law Committee)就開始嗆聲(這是航空委員會,RAF和RN內部的海航技術人員直接給出了20年戰後問題研究委員會完全相反的結論)。雙方大打出手,從技術軍官到海空軍之爭到海空軍內戰到DNS人選一路打到政黨站隊,首相背書··· ···

或許一個最直觀的有關於航母地位變化的體現就是軍銜:戰前當8月31日本土艦隊生火起航的時候,1st BCS的指揮官威特沃斯是海軍少將,而皇家方舟的FOCAS指揮官威爾斯則是海軍中將——儘管BCS為艦隊帶來了2艘BC和一大批部族級,而FAA此時只有1艘航母生火(很快其他艦隊航母會加入)。

1931年FOCAS出現的時候,只是少將,而當36年已經成為了中將。

而如果我們考慮這是BCS,這個事實更加驚人。第一戰列巡洋艦隊!其指揮官直接接任了艦隊元帥的貝蒂的部隊!雖然整體來說,高階指揮官仍然偏向炮艦,但是如果我們考慮FAA成立的時間的短暫,這已經是非常可怕的成就。比如著名的航母指揮官萊斯特,他在33年還只是5th DF的指揮官,在38年接過光榮號後官運亨通很快成了中將。

即便是被戲稱為「大炮上將」(Big-gun admirals)的炮艦指揮官們也清楚的意識到航母帶來的航空偵查效率上的優勢——在(第一次)大戰後期和戰後的環境下,即便是巨艦大炮,也很難在沒有航空支援的情況下作戰了。

巡洋艦做例子就可以看到水面艦隊在大戰之後有多麼捉襟見肘:單純考慮封鎖進入北大西洋的四個通路(從北向南:丹麥海峽,GIUK走廊,英吉利海峽,直布羅陀海峽)就需要至少4個整建制巡洋艦隊(Squadron/Flotilla級別)時刻輪換,各個海外分部部署巡邏力量則還需要至少一個分艦隊(Division級別)——這就已經喫光了幾乎所有的老式巡洋艦:包括大戰遺產的CDE級,戰後早期的霍金斯和郡級。而巡洋艦還需要進行大西洋中段護航——因為陸基航空兵和近距離護航(Close Escort)無法覆蓋大洋中部的航程(雖然,這段航程相對安全)。而在此之外,巡洋艦隊還需要在新加坡到香港的海域保持軍事存在來威懾日軍——這又是一個分艦隊級別的部署。在全部這些硬性需求之後,各個作戰艦隊能夠分到多少巡洋艦?在戰前地中海艦隊得到緊急增援之前,託維手中甚至沒有1艘巡洋艦!潛艇無法完全監控,航空兵無法覆蓋——巡洋艦隊又亟待更新,這種時候除非敵軍求戰,戰列艦壓根沒有迫使敵軍進入戰鬥的可能性(即便航速足夠),要如何摧毀敵軍艦隊?注意,並不是戰列艦沒有價值:戰列艦仍然是炮戰發生時強大的重炮輸出單位,可以壓倒敵軍炮艦,這是一種客觀需求——但是即便是高速戰列艦,此時其價值也已經離不開航母的航空能力

在10月5日英法海軍回應德意志和斯佩的掠襲時,大多數獵殺小組只有2艘巡洋艦,卻要負責大洲沿岸級別(aka,海外分部級別)的水域。而即便是在挪威戰役時英軍主力艦盡出的4月12日,2艘QE級2艘聲望級和羅德尼也只分到了3艘巡洋艦,主力艦與巡洋艦比例為5:3——航空警戒的相當一部分仍然交給了暴怒號(和燈塔,沿岸居民《——是的)。現實是,哪怕要用巨艦大炮,也必須有航母跟隨。

而另一個嚴重但是通常無人在乎的問題是:戰列艦隊的整體人員素質惡化得遠比輕型艦艇和航母部隊快得多。霍德和斯朵夫頓(那本著名的《抵近敵軍交戰》的作者)甚至直接將艦隊描述為:「··· ···不再是一支久經戰火的部隊··· ···撿起了許多維多利亞時代的惡習··· ···(皇家海軍是)一個遊艇俱樂部,熱衷於炫耀優雅地行船技術和在帝國內進行皇家巡遊··· ···」(往好處想,至少他們還醉心於優雅的航海技術,阿蘭·布魯克對陸軍(和法軍)的批評嚴酷得多)而那些仍然銘記著戰爭教訓的軍官們則對戰列艦缺乏熱情:比如曾經坐鎮胡德號的安德魯·波隆·坎寧安——直白地說:「··· ···(什麼人最適合做指揮官?)不是那些來自主力艦上的(艦長們)··· ···驅逐艦隊的官兵(適合指揮主力艦)。」

相比之下,FAA的戰備狀態更加警醒:因為他們對比美日落後的最多。英軍歷來熱愛小破船戰勝無敵艦隊的故事——小船更加經濟,數量更多,(勝利也更加光榮)。但是到了列剋星敦級下水的時候,小型航母看起來就變得滑稽不堪——英軍全部6艘航母——訓練艦,艦隊航母,和小型艦隊航母(百眼巨人,暴怒,光榮,勇敢,鷹,競技神)——上所有的艦載機打包捆在一起煮成一鍋也無法和美軍最新下水的,三萬噸以上的列剋星敦級上搭載的艦載機相比。在這種環境下,FAA整體面貌要好得多。

主力艦的其他用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比如,在敵軍攻其必救的時候,主力艦是炮戰中的最後主導。然而主力艦此時已經數量足額。龐德和(查理)福布斯都同意這一點:雖然即便是主力艦數量被櫻桃樹條約極大地削弱,單純就本土防禦而言,仍然足矣。「··· ···即便是德空有能力將戰鬥機指揮決定性擊敗,我們也有時間在此之前重新將艦艇調回本土艦隊,來面對『最後一戰』阻擊登陸··· ···(翻譯一下這句話其實很殘酷,哪怕RAF徹底被德空摧毀,換言之德軍可以隨意轟炸不列顛本土的工業設施,防禦陣地並且直接用空軍阻止西部入口(愛爾蘭西南方向水域)的艦隊駛入——在這種情況下,在德軍已經登艦準備入侵,RN很可能面對最後一戰就成為歷史的時候,仍然沒有必要搞什麼超級戰列艦。)而至於沿岸炮擊:沿岸炮擊完全可以使用老式的15寸炮主力艦,比如R級和QE級,在納爾維克,厭戰的沿岸炮擊被證明是毀滅性的——新式戰列艦的需求仍然缺乏動力。至於帝國巡遊和軍艦大炮的外交效果:是徹頭徹尾的偽命題。即便是一艘裝有皇家陸戰隊重巡洋艦,也足夠讓殖民地叛軍嚇破膽。


對航母前途最為悲觀的英軍,也無法質疑航母決定性的意義。與美軍的不同是,英軍懷疑在實戰中,航母摧毀高速機動中的新式戰列艦的能力美軍在21年以來的一系列成果充分證明瞭航母完全有能力威脅靜止的主力艦。注意,這個時間點遠遠早於1929年第9次艦問演習和38年19次艦問演習,也早於22年的櫻桃樹條約終稿。但是她們是否有能力摧毀義大利和日本層層保護之下的新式戰列艦則有待考據。最終37-39年的5KGV+4光榮計劃是各國海軍中最明顯的兩廂妥協的結果,而即便如此新式主力艦與航母仍然是4:5的比例。

和許多通俗文學裡描述的:「第一次馬來亞海峽之戰(或者塔蘭託空襲,或者第9,10次艦問演習,爆米花文學總喜歡給這句話填詞)確定了飛機對戰艦的優勢」不同。歷史要嚴謹的多。早在1918年,航空兵就已經贏得了自己在大海上無可置疑的地位(艦隊總希望頭頂有飛機——雖然日後證明他們不喜歡飛機搶風頭幹完所有的活),開始在北海巡航。而在21年到29年把這種重要性推及到航母的進攻能力以後,航母的重要性已經是最傳統的海軍軍官也無法否認的了。即便沒有華盛頓海軍條約,只要華盛頓會議仍然進行,英美大和解(Grand Re-approach)仍然存在,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仍舊在德日意蔓延——或者說世界局勢沒有難以預計的突發改變,航母或早或晚也會加入/終結主力艦的競賽


歷史沒有如果,問題即使有華盛頓海軍條約,絕大多數海軍依然認為可能爆發的新戰爭是大艦巨炮的主流。。。

最簡單的例子,都說日本對珍珠港偷襲象徵著航母主力的到來,可問題日本那邊叫航母編隊是「機動部隊」,不是主力作戰的「主力艦隊」。從艦隊構成就能看出:

幾乎是日本全部主力六艘航母的艦隊,護航不過2艘戰列艦,2艘重巡洋艦,1艘輕巡洋艦和9艘驅逐艦,這差不多是後來護衛美國一艘主力航母的護航部隊。。。

保護造價堪比大和號的主力航母,外加上3艘改造的中型航母,對空警戒部隊是兩艘改裝的航空戰列艦,3艘輕巡洋艦和一個驅逐艦編隊。

對比下真正的日本「主力艦隊」,萊特灣海戰時給大和號為主的戰列艦編隊護航的是:

重型戰列艦核心,高速戰列艦和重巡洋艦其次,兩個輕巡洋艦領導的驅逐艦編隊外圍護航,這待遇都不是一個級別的。


沒華盛頓海軍條約的話,會建造更多航母。

1922年,華盛頓海軍條約簽訂,按照條約美國海軍可建造排水總量135000噸的航空母艦,但每艘新造航母的排水量不得超過27000噸,而兩艘獲準由其他艦船改建的航母每艘則不得超過33000噸,美國當時的「列剋星敦」號與「薩拉託加」號兩艦由戰列巡洋艦改造為列剋星敦級航空母艦,在官方上佔去66000噸;實驗性質的蘭利號航空母艦則不計算入噸位總量之內,因此海軍在字面上只有69000噸可用作建造新航母。 [4]

1922年到1929年,美國海軍建造及維修署、海軍航空署及海軍事務委員會均在鑽研新式航母設計,而新設計最大的爭論,正是如何「有效地」運用餘下的噸位。爭論的焦點在於航母數量與大小,倘若採用小型化13800噸的方案,則海軍可新增5艘航空母艦;倘若採用較大型方案,則建造數量較少,為4艘17250噸級或者3艘23000噸級。。 [4]

大黃蜂號航空母艦(大黃蜂號航空母艦(舷號CV-8))_百度百科


如果沒有海軍假日,20年代 BB/BC就滿排5萬噸

30年代 大和這樣的怪物就會出現。然後英國因為G3 N3這種奇葩設計估計會落後 美日一個身位。

30年代中期,瀕臨破產的日本 說不準就會和美國聯手先吞掉東南亞海殖民地。


不一定,航母取代戰列艦是必然的趨勢,因為航母手長可以在你的射程外飛飛機打你,而你卻面對漫天飛機無可奈何

還有就是造價,航母造價可比戰列艦便宜多了,就算再配上飛機也便宜很多,以日本做例子的話一條大和的錢大約能造3-4個翔鶴級,還是飛機配齊的那種

那兩邊對換的話你沉一個戰列艦我沉一個航母,那也是航母賺,畢竟價值就在那擺著的


二戰會提前最少十年 確實是最少前期是大艦巨炮 後期航母逐漸嶄露頭角 隨著華盛頓海軍條約的簽訂嚴格限制死了各國的戰列艦所有的噸位 大部分現役和建造中的戰列戰巡被拆解 具體拿去幹啥了不太清楚 建造完成度較高的部分戰艦被改建為航母 但是因為底子不好(戰列艦艦體) 實際上噸位上有很大的浪費 當然 日本耍賴建造完成了陸奧 使英國意圖限制16英寸主炮搭載艦的意圖失敗 當時的三大海軍國家也都建造了歷史上著名的「Big Seven」 不過一戰中英國壓倒性優勢的大艦隊除了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和海軍上將級戰巡之前的戰列戰巡艦全部拆解(大概三十艘戰列和戰巡) 海軍上將級和聲望級(復仇級的戰巡版)的建造工程全部停止 建造完成度高的幾艘被保留(也就是後皇家海軍時代英國戰列巡洋艦隊僅有的三艘機動兵力 胡德 聲望 反擊)美國人不費吹灰之力擊沉了威廉二世做夢都想擊沉的大艦隊


不會

因為大家都破產了:

英國寧願耗盡它最後一個金幣,也要保持對美國或共他任何國家的海軍優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