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好多视频,很多人给孩子买安抚巾,这个真的有用吗?什么样的孩子需要这个东西?等孩子长大了是不是也不好戒啊?


看到这个问题,特别想答一下。

可能不少人买安抚巾安抚毯,却不知道为什么买这些东西以及要如何正确使用。甚至是商家也很难解释清楚它和孩子认知发展之间的联系。

我一度认为我儿子不会喜欢任何安抚物品。他小一点的时候甚至对任何毛绒玩具都没有兴趣,塞给他都不要只会扔地上。曾经我还有点小伤心,因为怀孕时特意给他挑选的一个小熊完全没有获得他的青睐。但是一岁后他却特别喜爱那个小熊,睡觉一定要抱著,白天偶尔突然想起自己的小熊了,会一路小跑去自己床上把它拿出来,抱著小熊一起玩。他也会和小熊咿咿呀呀「聊天」……有时候也忍不住和老公吐槽,他是不是有点太喜欢他的小熊了,需要干预吗?

所以这一路过来,我也稍稍研究了下小宝宝甚至成年人与安抚物之间的心理联系,以及应该怎么正确使用安抚物。

关于题主的提问,直接的回答是:

  1. 市面上流行的安抚巾安抚毯不是必须品,他们只是安抚物的一种。
  2. 给宝宝一个安抚物品是有必要的,只要正确使用和引导,不会有不良影响。

家里四个安抚巾,他一个也不喜欢

一、安抚物是什么?

安抚巾安抚毯,这其实是最近才流行起来的婴儿安抚产品,它的本质和给宝宝一个布娃娃、泰迪熊、或者一条普通的毯子是没有区别的。都是安抚物、慰藉物,或者说「过渡性客体」。

过渡性客体(Transitional Object)

这个概念最初是由英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及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Donald. W. Winnicott)在1953年提出来的,指婴儿为抵御分离焦虑并获得自我满足而创造出来的第一个「非我」拥有物。[1][2]

简单说来,婴儿在最初认为自己和母亲是一个整体,当自己哭闹就有奶吃有安慰有陪伴。这种「我想要的妈妈立刻就能给我」给婴儿带来了一种认知错觉,认为自己创造了世界,自己的意志可以控制一切。

但是渐渐地婴儿发现自己和母亲是分开的个体,自己哭闹需要陪伴时,母亲也可能无法立即回应。这种新的认知让婴儿意识到自己无法控制一切,于是产生了挫败感,引发焦虑等情绪。

为了缓解由此引起的分离焦虑、恐惧与孤独感,婴儿为自己创造出一个部分主观取向、部分现实取向的过渡性客体和过渡性空间。[3]

这个物品是婴儿去认知外界时间的联系,它客观存在,但仍旧完全属于婴儿自己的主观世界,受自己的控制。婴儿会把自己与妈妈之间的联系幻想也寄予在它身上,也让它提供给自己需要的一切,比如陪伴、温暖、满足、安全和依恋等所有组成「母性」的元素。

这个物品是一个介于客观与主观之间,半想像半现实的,所以叫它过渡性客体。过渡性客体是第一个让婴儿感觉到真正属于自己、但又不是自己的「非我」物品。

过渡性客体可以是一个物品,比如玩偶,毯子等(很多都是比较柔软能联想到妈妈的),但也可以是常听到的歌谣、一句话、甚至一个动作。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安抚物或者安全毯。

不可避免的安抚物

意识到自己和母亲不是一个整体,这在婴儿成长过程中其实是一个有些痛苦的过程,但也非常重要。就像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独立的过程一样,不可避免但终身受用。这是孩子人生中走向独立的第一步。

在适应独立的过程中,宝宝会自己去寻找自己的安抚物。宝宝并不认为安抚物是母亲给予的,而认为是自己发现创造的。所以就算不提供一个专门的安抚物,宝宝也可能把自己常用的毯子、衣物甚至一些话语、动作当成自己的安抚物。

所以对于安抚物的使用是值得鼓励的,不用回避。做为父母,可以挑选一个玩具,介绍给宝宝做为安抚物。

我家宝宝在一岁前我们对他的需求基本都立即能给予回应,睡觉一直也是奶睡、抱睡,这期间他没有安抚物的需求,所以就算给他一个玩具熊,他也没有兴趣。但在他一岁后,一是他开始上托管,二是我们开始培养他自主入眠。这个过程明显让他产生了焦虑和不安情绪,他自己主动开始使用小熊做为安抚物。睡觉前会和小熊说话,会抱著它入眠。

当孩子健康长大,会自然脱离对安抚物的依赖,可以不再借助外界物品就能安抚自己。

安抚物对孩子的影响

有一些网上文章说孩子寻找安抚物是因为母亲给的关爱不够,我并不赞同。学术界在70年代前也常常把「婴儿使用安抚物」与「母亲不够尽责」对等。但事实上这就是婴儿发育过程中会经历的一个过程,后来的学者普遍认为安抚物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是有益处的。

过渡性客体对婴儿具有令其舒适、安慰的作用,能帮助他们对抗分离焦虑、恐惧与寂寞,帮助他们安然入睡,等等。不仅如此,婴儿因为拥有了过渡性客体及过渡性空间,其真性自体慢慢变得稳定起来,以后随著自我力量和自我功能(ego)进一步增强,他们会渐渐放弃过渡性客体,并以新的更具象征意涵、情感价值和现实功能的事物,作为自我世界的延伸。[4]

所以它除了可以安抚宝宝入眠、帮助宝宝对抗焦虑之外,对宝宝的认识发育也是有益处的。它可以帮助宝宝认识「我」与「非我」,建立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获得独立。

它也孩子学习使用「符号」的第一步,能赋予孩子想像力创造力。温尼科特认为,正是因为过渡性空间的存在,才激发了我们的创造能力。

安抚物对成年人的影响

那成年以后呢?成年人还使用自己的儿时安抚物会不会是一种不正常的体现?

英国连锁酒店Travelodge在2010年曾做过一个调查,发现35%的英国成年人都还会和自己的泰迪熊一起睡觉。集团也在一年时间内,在下属的452个酒店帮助总共75000个不同的泰迪熊们找回了失主。很多人(包括男性)甚至商务旅行时也会带著自己的泰迪熊,因为可以帮助他们在陌生环境感到安全感,更快入眠。[5]

事实上,很多成年人也会在感到压力不安的时候从童年的安抚物上寻找安慰。

心理学专家们也认同这样的行为并不是不健康的。尤其是在面对高压和痛苦的时候,童年的美好回忆和体验常常能给人慰藉,助人入眠,甚至给予精神支柱帮助我们度过难关。如果平时有一个安抚物能帮助你入眠,为什么不能用上呢?[6]

童年安抚物也被运用到心理治疗里。有句话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也是同样的道理。

成年人有安抚物也不等于恋物癖,因为这个物品是有著特殊意义的,能带来美好的回忆,象征的是一段情感联系。对安抚物的一定依赖,依赖的是那段感情联系,并不是对物品本身有特殊癖好。比如同样的泰迪熊,给你的并不是儿时那一只,它就不能带来同样的安抚效果。

除非对安抚物过度依恋,影响到自己的正常社交和生活(比如让人不想与其他人交流,比如少了安抚物就完全无法入睡),成年人使用安抚物也是正常的。[7]

而我们很多人都丢失了童年的安抚物,也并没影响我们正常生活。

二、安抚物应该怎样使用?

当了解了以上安抚物的本质、以及它在宝宝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之后,我们再来说一下安抚物产品和应该如何正确使用。

  • 正确认识安抚物类产品

从上面对婴儿认知发展和过渡性客体的介绍可以知道,婴儿会主动去寻找过渡性客体。就算父母不提供一个安抚物,宝宝也可能会将这种依恋转移到自己的毯子或者其他物品,甚至常听到的儿歌、话语、动作上,将它们变成自己的安抚物。所以父母主动提供一个安抚物品给宝宝完全是值得鼓励的。

但我们也了解到,安抚物可以是很多物品,并不一定要是市面上流行的安抚巾或者安抚毯。它可以是普通毛绒玩具、或者一块普通的毯子。所以父母在选择安抚物的时候,并不需要受到婴儿用品营销的影响。

事实上,我自己也买过安抚巾,加上朋友和家人送的,家里各种安抚巾有4个!但后来它们都没有成为宝宝的安抚物,所以完全不用局限于买安抚巾来作为宝宝的安抚物。

  • 不用太早使用安抚物

安抚物一般是宝宝在有了「非我」意识,产生分离焦虑之后才用到的,在新生儿阶段其实是不需要的。

新生儿阶段反而要注意,在宝宝睡觉时不要将安抚巾或者毛绒玩具放在婴儿床里陪宝宝睡觉,因为会有窒息危险。

  • 可以准备两个相同的安抚物

当宝宝找到自己的安抚物后,可以再买一个一模一样的玩具,如果是毯子的话可以剪成两块,以防丢失损坏。宝宝小时候丢失了最喜爱的玩具,是很难用别的玩具来替代的,所以不如提前做好准备。

记得两个玩具要交替使用,保持磨损度、气味等一致(洗的时候也一起清洗)。如果等一个丢了或者坏了之后才来使用另一个,新旧程度、气味差别都太大,宝宝会认出来不是自己的那个玩具,可能会抵制使用。

我们自己在发现这只小熊是宝宝最爱的玩具后,也去买了第二只。第一只是我怀孕期间买的,现在已经停产了,找到第二只还挺不容易的,很多商家都没有了。最后还是在ebay看到一个妈妈卖一只全新闲置的,赶紧买了。

  • 安抚物不能取代妈妈爸爸

安抚物在某种程度上的确能替代妈妈爸爸的陪伴,但它不能完全取代妈妈爸爸。所以请不要忽视了平时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给宝宝足够的陪伴和关爱。

我的孩子本来已经能够自己入睡了,但是最近睡眠倒退,就算抱著小熊还是睡不著,有时候还会大哭。这种时候,我们会根据自己的判断,去安抚宝宝,不会觉得他有小熊就不需要我们了。

另外,宝宝创造安抚物的能力,正是来源于平时父母给予的关爱。

儿童创造过渡性客体和过渡性空间的能力,取决于婴儿三、四个月前对父母双亲客体的充分内摄以及双亲对婴儿的镜映和良好照顾,如果缺少这一养育条件,婴儿将没有能力和信心为自己创造出自己所需要的过渡性客体。[8]

买了两只一样的小熊

@知乎亲子

参考

  1. ^Winnicott, D. W. (1953). "Transitional objects and transitional phenomena – a study of the first not-me possess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34: 89–97. PMID 13061115
  2. ^https://www.psychspace.com/psych/viewnews-157
  3. ^http://jsfx.ndxl2008.com/view-446.html
  4. ^http://jsfx.ndxl2008.com/view-446.html
  5. ^https://www.travelodge.co.uk/press-centre/press-releases/OVER-THIRD-BRITISH-ADULTS-STILL-SLEEP-TEDDY-BEAR
  6. ^https://www.livescience.com/8737-grown-ups-security-blankets.html
  7. ^https://www.shape.com/lifestyle/mind-and-body/unhealthy-sleep-baby-blanket-stuffed-animal-adult
  8. ^http://jsfx.ndxl2008.com/view-446.html


先抛个引子

1958年,英国著名的比较心理学家——哈利·哈洛,在美国的心理学会年会上,就「母爱的本质」做了一场精彩的演讲,并提出母爱的本质——触摸、运动和玩耍

--------------

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就是儿童益智玩具设计师,所以会对婴幼儿玩具的整个产物链比较熟悉,明白什么样的玩具会比较适合孩子玩。

图片来源:unsplash

一、婴幼儿玩具:布玩具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0?3岁的婴幼儿的玩具(无论是益智玩具,还是安抚玩具),多是采用 布材 作为主要制作材料,比如,Lamaze的婴幼益智玩具 , Kaloo的婴幼安抚玩具 。

布玩具,也就是玩具的表层包裹材料为布材,一般情况下填充材料为珍珠棉。这样制作出来的布玩具,有两方面的优势:

1? 柔软的布材,对婴幼儿更为友好,成型的布玩具不会像木头玩具、塑料玩具那样,笨重、棱角分明,有塑料异味,婴幼儿使用起来会比较安全;

2? 柔软的布材,可以更接近和贴近人的皮肤触感,与孩子的皮肤更为亲近,顾名思义:亲肤。

从产品角度分析,有安抚功能的安抚巾、安抚玩具,制作材料一般会采用比益智类玩具更为软糯的材料——天鹅绒。天鹅绒材料又分短绒和长绒,柔软度长绒比短绒要更软糯。一般情况下,长绒会做成安抚玩具,短绒会做成安抚巾,这跟成品造型的可塑性有关,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品牌就是 Kaloo 。


二、安抚产品所满足的是什么需求

前面说到哈利·哈洛提出的母爱的本质:触摸、运动和玩耍。而安抚产品对应的就是触摸需求,柔软的材质这是在模拟妈妈的皮肤,温暖、细腻、安全,这是来自妈妈充满爱意的触碰和安抚。

因为工作的原因,所以在小萌还未出生前,就已熟知安抚巾这类产品,小萌出生后,也曾想过购买,最后为什么没买呢?

先说说小萌婴儿期的养育环境吧。小萌出生后,日常照顾状态是,妈妈、爸爸、奶奶围著团团转的。即使是晚上,只要是他稍微的小声哼哼,三位待命的大人,能立马醒俩,起身看看他是否是饿了尿了,还是怎么了。在小萌2岁前,他的需求是能够得到了充分的回应的,在我观察里,小萌是一个安全感十足的小宝宝。

在我给他买了安抚奶嘴,并尝试使用时,小萌基本都是简单的吸几下,就吐出来了,最后只能成为闲置物品。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小萌没有安抚的需求,他的安抚需求早就在亲密养育人——妈妈、爸爸、奶奶,那里得到了足够多的满足,不需求通过外物,比如安抚奶嘴、安抚玩具、安抚巾等等安抚产品来寻求「自我安慰」。

图片来源:unsplash

所以,我们在考虑要不要给孩子购买此类产品时,需要考虑的是,我们买的是玩具,还是一个安抚工具。

1?如果孩子没有安抚需求

这类产品相比较益智类的玩具,它的可玩性会弱很多。安抚类产品使用场合,多在孩子睡觉的时候,起著陪睡功能,所以考虑到安全性,安抚类的玩具会把很多可玩性很强的配件剔除,比如儿童镜、牙胶、铃铛、响纸、灯光等等。

最初的安抚巾,其实跟一条毛巾很相似(带玩偶形象的毛巾),到后来为了增强产品在市场竞争力,安抚巾产品会在安全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别的功能,比如增加发光,模拟夜晚的星星。这其中的实用性,就见仁见智了。

2?如果孩子有安抚需求

妈妈们就需要特别注意了。这是孩子向你发出了一种信号,什么信号呢?

就是你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够,你俩的亲密互动太少,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的是妈妈、爸爸或者亲密养育人的亲近。

如果这一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孩子很容易对安抚产品产生依恋,这个安抚产品,可以是市面上的安抚产品(如安抚巾),也可以是妈妈的睡衣、小被子、小枕头、小玩偶等等。这些物品可能会带著熟悉的妈妈味道,又或者是关联著与妈妈某种美好的记忆。


写在最后

全文我们从婴幼儿玩具的工艺、用料,到细分类别安抚玩具,它的实际作用是什么,从多个维度分析了安抚产品是一个怎样的存在。至于我们到底要不要买安抚巾,相信你的心里会有自己的答案。

@知乎亲子


西方育儿秘籍?

和安抚奶嘴一样,安抚巾也是西方舶来品。西方人育儿讲究情绪安抚、重视情感发展,东方古法里倒是不存在这种东西。要说宝宝是否需要,还得看个体差异。

把这个问题下知友的答案都看了一遍,确实因人而异,为了增加样本量,我又去某宝一家有14979个评价的店铺浏览了一下,大致分为「有效派」和「无效派」,有效派宝宝确实把安抚巾/安抚玩偶当作「好朋友」、「陪伴物」,起到情绪安抚作用。无效派宝宝则没有对此产生兴趣。

其实这中间是有原因的,例如宝宝还没有到需要安抚物的年龄,或者给予安抚物的时机不对,宝宝在吃东西的时候并不需要安抚物。由于某宝评价没有呈现孩子的月龄和更多具体情况,所以无法再作出进一步判断。

什么是安抚物?

安抚物是能让婴儿或幼儿感到安慰和安全的任何东西。它属于「过渡性」物体,可帮助婴幼儿找到舒适感并降低与父母离别的焦虑感。

大多数时候。安抚物主要以是毛绒玩具、玩偶、小绒毯为主,但也有宝宝喜欢其他摸起来令自己感到舒适的物品。比如一块布(例如尿布或妈妈的T恤),牙胶,甚至是柔软的毛绒书!婴儿会将这个对象视为照护者的延伸,是一个可信赖的陪伴者。

安抚物的作用?

  • 可以啃咬玩耍
  • 帮助宝宝香甜入睡
  • 外出时携带打发无聊时光(坐汽车、坐飞机)
  • 让宝宝随时获得安全感和舒适感
  • 帮助孩子轻松地从熟悉的地方或处境过渡到陌生的地方或处境,缓解压力[1]

宝宝何时开始需要安抚物?

国外专家建议最佳时间大约是一周岁左右。 因为这个年龄段宝宝的惊跳反射已经减弱,不再需要裹襁褓,婴儿手臂可以自由舒展,那此时宝宝对安抚物就会产生兴趣。当然,家长可以提早将安抚物放在距离宝宝很近的地方,让宝宝慢慢产生亲近感。这里有一个小tips:妈妈可以把安抚物放在内衣里,让安抚物带上母亲的体味,宝宝闻到这种味道会倍感安心[2]

如何选择合适的安抚物?

  • 大小:安抚物不宜过大,宝宝能轻松抓住、抱住的尺寸是比较合适的。
  • 声音:很多时候,安抚物是提升婴儿睡眠安稳性的利器,所以不建议选择能发出任何可能引起或分散宝宝注意力的声音的安抚物。
  • 材质:舒适的毛绒质感(不掉毛)、边沿有柔软的突起物(方便啃咬),便于清洁。涤纶有机棉都不错。
  • 色彩:清雅柔和为佳

力挺派VS反对派

国外对安抚巾这类安抚物存在两派说法,力挺派认为安抚物对宝宝的情绪安慰发挥巨大的影响力,反对派认为宝宝会长期依赖安抚物,不利于宝宝的独立性发展,有可能长期戒不掉[3]

同样是安抚类产品,相比于安抚奶嘴悠久的历史(1473年德国医生Bartholom?us Metlinger在书中对安抚奶嘴进行文献引用),安抚巾等其他安抚物直到1950年代才被认为是婴幼儿生活中的积极存在。在此之前,流行的育儿理论强调婴儿的早期独立性,并将对物体的依恋视为儿童的缺陷或一种恋物癖(Wulff,1946)[4]

后来人们对此的认知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这得归功于哈里·哈洛(Harry Harlow)著名的小恒河猴心理学实验。大众普遍认为实验方法过于残忍,所以在此不多赘述。但实验结果确是相当震撼的,刷新了当时人们对婴幼儿的抚触式的依恋需求的原有认知。

从病态恋物癖的判断到认可其需求的重要性,可以算是儿童心理学领域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突破。

仅仅停留在认可程度还不够,1970年代,Spock博士和Penelope Leach博士等著名的育儿作家都积极倡导引入安抚物,以帮助婴儿管理与父母分离的时间,这些育儿专家开始用实际行动去支持婴幼儿的需求。

如果不知道这两个人有多牛,那我们很可能难以理解当时这股风潮有多盛。本杰明·斯波克(Dr. Spock)是美国儿科医生,曾在耶鲁攻读历史文学,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取得医学博士学位,一直致力于儿科研究,并教授精神病学和儿童发展学。虽是一名儿科医生并进行育儿写作,但他的社会影响力远远超出了育儿范畴。他最著名的著作是《婴幼儿保健常识》(The Common Sense Book of Baby and Child Care)。

Dr. Spock amp;amp; 他的著作

佩内洛普·林奇(Penelope Leach)是英国儿童心理学家,1959年毕业于剑桥,之后於伦敦经济学院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1977年出版的《您的婴儿与孩子:从出生到五岁》( Your Baby and Child: From Birth to Age Five)令其声名大噪。该书迄今已售出超过200万册,并于1998年获得BMA颁发的「面向普通读者的最佳医学书籍」奖。

Dr. Penelope amp;amp; 她的著作

这两个人都是当时的社会精英、育儿专家,写的著作都是畅销几十年的「育儿宝典」,到今天仍有再版,影响力遍布全球。经过这些具有专业声望的专家学者的支持,西方社会在最近40年的时间越来越关注婴幼儿的情绪安抚需求

安抚物的被认同和接受可以看作是婴幼儿心理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尽管在西方文化中,安抚物的功能和价值依然被质疑,但不可否认,人们越来越重视婴幼儿的深层次需求,越来越尊重和理解儿童早期发展的独特性。

如果您正在寻找安抚物,请不要犹豫。安抚物虽然不是必须,但每个宝宝都值得尝试!

也许宝宝非常喜欢呢?童年时代的安全感与愉悦感是一生幸福的基础。

如果宝宝已经找到其他安抚情绪的办法或者已经获得充分的安全感而无需安抚物,这种情况也是非常正常和常见的。对了,一定记得定期清洁,并给宝宝准备两个安抚物,以防万一其中一个丢失或破损给宝宝带来失落感。

最后,附上国外网站评选出的最佳安抚巾,供大家参考。

@知乎亲子

参考

  1. ^http://Pathways.org
  2. ^https://www.nanit.com/blog/how-to-introduce-a-lovey/
  3. ^https://www.happiestbaby.com/blogs/toddler/lovey
  4. ^https://www.llli.org/comfort-objects-and-attachment-parenting/


安抚方式有很多,最好的安抚就是妈妈的怀抱,安抚巾或者安抚毯也是让孩子接触一种柔软的物体,让孩子在没有妈妈怀抱的时候能够获得安抚,也可以成为过渡性客体。

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喜欢安抚巾,也可能是妈妈的一件衣服,也可能是某个毛绒玩具,总之我们在孩子生命早期,能够更多的跟孩子肌肤接触,能够及时的回应孩子,孩子的安全感就会建立的很好。

安抚巾不是必须,只不过相对于别的替代物品,安抚巾更安全。给孩子建立更好的安全感才是根本。


一位幼师朋友告诉我,她自己是不会给孩子用安抚巾的,她的班级里有些孩子对安抚巾具有极大的依赖性,有的时候家长忘记带了,都要给孩子拿回来,她亲眼目睹,感觉不是很容易戒掉。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