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问题已被收录至知乎圆桌「非常想问 | 人类的本质」。你也不懂自己为什么会这样的问题,欢迎关注~

不同的人感兴趣的东西不一样,有人对读书感兴趣,有人对打球感兴趣。感兴趣是什么样的心理机制呢?有人说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是不是有什么的行为设计的机制可以遵循,这样我们就可以让不爱学习的孩子对学习感兴趣?


不得不夸一下知乎最近的圆桌问题质量很高,很久都没像现在这样有答题欲了。

我之前写过几个和兴趣有关的回答,也零零散散的更新过一个专栏「兴趣和职业」,在这个回答里把这些内容稍微汇总一下。

兴趣与职业?

zhuanlan.zhihu.com图标

什么是兴趣?

我先灵魂示意一下:

这个小人是你。

这是你和你生活的世界。

这是你的兴趣。

对我们来说,兴趣最重要的功能是定向

世界这么大,我要往哪个方向走?

当然你可以选择闷著头乱走,或者听别人指挥。不过一旦你决定自己去探索发现这个世界,引导你的那个东西,我们叫兴趣。

除此之外呢?兴趣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叫维持你的内在动机。三分钟的热度不叫兴趣,当你遇到挑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放弃,而是想办法改进,突破,这叫兴趣。

回归到心理学本身的问题上,兴趣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其实是人和世界的关系。这个世界对我们有什么影响?我们又是如何去适应和改造世界的?[1][2][3]

有关兴趣的心理机制,心理学上有非常系统的理论阐述,感兴趣的人可以关注一下「社会认知生涯理论(Social Cognitive Career Theory)」

社会认知生涯理论的模型示意图。

接下来我主要从两个基本命题谈一下兴趣背后的心理机制:

1、兴趣来源于我们的生活经验。

日本有一个心理学家叫松原答哉,通过对生活和自己学生们的细致观察,提出了一个专业名词,叫「无气力症」,这不是一个非常严格的疾病定义,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极具代表性。类似的概念,也可以了解一下北大徐凯文老师提出的「空心病」。

「无气力症」患者们有三个典型特征,没有活力,没有热情,没有关心

无聊、无所谓、算了吧」这些词可能会成为他们的口头禅。

如果你能理解我前面对兴趣的灵魂示意,就很容易发现,他们在「人生定向」的环节出现了问题。

「无气力症」这种现象在整个东亚地区的大学生群体中都非常普遍,为什么呢?和我们基础教育过程中的过度保护过度教育有关。把学生关在学校,和社会和生活完全隔离开来,一心读书,就会培养出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

没有生活经验,兴趣就成了无源之水。

好在,「无气力症」的治疗方案也很简单。通过更广泛的获取经验,我们能够渐渐找到一个比较清晰的人生定向,病症也就自然缓解了。

2、兴趣具有自我迭代/自我强化的特点。

兴趣一旦走上了正轨,很容易进入到「从入门到精通」的快车道。

原因很简单,这件事具有自我强化的属性。

在 SCCT 理论中,兴趣形成的过程中,最核心的是两个和我们认知有关的东西,一个叫做「成就感」,一个叫做「意义感」。

  • 成就感是说,一旦你觉得自己做一件事很牛逼,你自然愿意去尝试更多的挑战,在这个领域,你就会做得越来越好。
  • 意义感同理,如果你认为你做的事情非常有价值,不管是对自我成长的价值,还是好的发展前景,还是对社会的价值。只要你认为做这件事是有价值的,你就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当然,也就更容易精进。

好,其实这已经是在讲兴趣如何培养的问题了,在进入这一部分之前,

我们需要先破除一个「迷思」:

很多人曾经找我说,我现在很困惑,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你是研究这个的,能不能告诉我,我该怎么去「发现」自己的兴趣?

答案很让人失望,如果你现在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那么你也「发现」不了它。因为兴趣来源于过往的成就经验,它只能被「培养」出来,不能被「发现」出来。用词很重要,它反映了你对这个问题的态度。

那些想要靠「发现」解决人生定向问题的人,其实抱有的是侥幸心理,他们希望避免努力,走上人生的快车道。然而这条路是行不通的。

兴趣和爱情一样,比「找对象」更重要的,是「培养」感情。

你需要先广泛的体验不同的人生经历,再从中复盘,哪些事情让你有成就感和意义感,哪些事情让你无感。不断地去积累成功的经验,做一件事,做好了,更乐意去做,无数的正反馈积累起来,才能够形成真正的热爱

所以培养兴趣这件事,如果用一句不会错的话来说,那就是「先去做」。如果要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三个步骤,请直接参见这篇回答:

怎样判断出自己的兴趣所在,从而发自内心地从事相关工作??

www.zhihu.com图标

参考

  1. ^Lent, R. W., Brown, S. D., Hackett, G. (1994). Toward a unifying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career and academic interest, choice, 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45(1), 79-122.
  2. ^Lent, R. W., Brown, S. D. (2008). Social cognitive career theor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the context of work.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16(1), 6-21.
  3. ^Lent, R. W., Brown, S. D. (2013). Social cognitive model of career self-management: Toward a unifying view of adaptive career behavior across the life span.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60(4), 557.


我来讲3个人吧。

第一位,F先生,是我在ABB的同事,他曾经是ABB上海的PLC专职销售技术支持。

有次我们一起在广州出差,记得是广州地铁工程项目。晚上在广东大厦酒店餐厅闲聊,我们谈到了小时候的兴趣爱好,还有其它许多双方感兴趣的话题。

F先生告诉我:小时候有次在山上,看著湛蓝的天空白云朵朵,突然间觉得大自然的奥秘十分有趣。他说,他小时候认为电气知识是最深奥的知识,所以下定决心,日后要以电气技术来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就这样,F先生对电气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直到自己成为电气工程师,和ABB的PLC专家。

第二位:W先生。我在老国企时的同事。

W先生,年龄比我们大很多,是一位资深的高级电气工程师。有次晚上加班设计图纸,到了九点,已经差不多了,大家也放松下来,班车是晚上十一点半。于是大家到食堂打来宵夜,买了啤酒,边吃边闲聊。

W先生讲起他的老家,话题渐渐地讲到他的小时候的故事。W先生说,他的父亲是地主,解放初就去世了,但他的妈妈和兄妹四人却成了坏人,每天要参加义务劳动,收入极少,家里的田地产量也很低。兄妹四人和妈妈一年忙到头也没有多少收入,到年底却要把一部分收入送给生产队。

W先生说著就哭起来。50岁的人,哭成了泪人儿。我们不知该怎么办。等他平静后,他说,他之所以对电气知识感兴趣,就是期望彻底摆脱这种命运。他说,他成功了,从小学习就拔尖,直到考上大学。为了筹集学费,家里把所有值钱的东西都卖了,给他凑足了学费。他在学校里也勤工俭学,就这样读完了大学,并走上工作岗位。

我问他:您的母亲在哪里?W先生告诉我,他就职后第二年,把母亲接来共同生活,但母亲却一病不起,很快就去世了。我们又是一阵沉默。

我打破沉默,问他:对电气感兴趣,需要看书学习,还要做一点课外试验,你怎么办?W先生说,他的一位远房叔叔在工厂里上班,给了他一些资助,帮助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从此以后,我看到W先生,总是十分敬仰他。

第三位,就是我自己

小时候,父亲给我买了一本书,记得书名是《电波世界》。这是一本科普书,其中谈到波波夫发明雷达,赫兹发现电磁辐射,等等。我被电气知识给迷住了,心想,将来能当电气工程师就好了。

记得在小学毕业时,邻居一位同龄人,拿著半导体收音机到处显摆。当时半导体收音机可是稀罕物件。我心里油然升起一股念头,我要自己做一台收音机。

小学时参加了学校的无线电寻的运动。我们身上背著无线电接收装置,在南京郊区中山陵附近的山上,满山遍野去找目标。最后,我第一个在农家屋子里找到的目标发射机。

百度上的无线电寻的运动图片

无线电寻的运动,进一步促进了我对电气技术的爱好。

到了上初一时,就自己组装了一台收音机,也到处去显摆。某日,遇见一位叔叔,他问我:晶体三极体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电阻做什么用?把我问的一愣一愣的。这位叔叔告诉我,应当如何学习,如何看书,如何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就这样,我对电气知识的兴趣越来越浓。

记得上高中时,看过一本阿西莫夫的科普书,其中讲过电学与复变函数的关系。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觉到,原来复数以相量的形式如此紧密地渗透到电学的核心知识体系中。这本书还简单介绍了麦克斯韦方程组,介绍了麦克斯韦方程组的运用价值。

我喜欢数学,却没有料到数学与电学结合得如此紧密。这件事,又进一步增加了我对电学的兴趣。

然而,高中生对于复变函数是不可能弄懂的。我问过我的数学老师,这位老师向我介绍了高等数学与复变函数的关系,以及欧拉公式。当时我感觉数学真的很神秘,而电学尤为高大上。

我对电学的兴趣就是这么建立起来的。

==================

兴趣的建立与生活经历有关。生活中的各种场景,进一步促进了兴趣,以及想像力。可见,题主的看法是对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兴趣爱好当然是可以培养的。

背后的心理机制其实很简单,就是快乐导向,也就是多巴胺的作用。

关键有两点:

一 实际上任何事都有它的乐趣所在,即便是数理化,英语历史政治,问题是教材很枯燥,学校的教学方式也很枯燥。

如果你认真去观察总结,不难发现从小对这些有兴趣的人,多半都是因为课外一些事或者一本书让他们找到了其中乐趣。

但是这事具体实施起来却很难。

首先如果你自己都不明白其中乐趣所在,你很难引导孩子去找到乐趣。

大多数人是无趣的,他们能把一切事变成一种煎熬。更糟糕的是,我们中国人信奉「玩物丧志」,所以无论做什么,只要是在「玩」,就会换来一顿训斥。

——比如小孩子在学书法,不好好临帖,拿著支笔乱画,还画了张「白鸟朝凤图」,不,「小鸡吃米图」,你看见了,劈头盖脸就给他一顿打。

可问题是,一切兴趣爱好最初的时候,可不就是在玩吗?

然后你该明白为什么你的孩子什么兴趣爱好都没有了。

实际上,书法这事,乐趣就在于想像和创造。写一个字如同空地上盖一栋楼,有趣的地方就在于你可以把它设计成各种形状。

然而我这话,你出去打听一下,99.9%的家长和书法老师都不会赞同。他们会告诉你:你一定要写得和字帖上一模一样!他们最擅长的,就是剥夺一切事物中最有趣最有吸引力的地方,把任何事模式化,把任何人变成流水线上的工人,按照模式和步骤去制造出合格的产品来。

工匠只能教出学徒,大师才能教出大师。然而很遗憾,中国的大师已经绝种了。

其次,这需要很多物质条件做保证。

前文说了,在某件事或者某本书中找到乐趣。

比如你有间化学实验室,你家小孩一岁半就在里面玩,什么二恶英啊氰化钾啊,不要钱似的往嘴里塞......

总之吧,这样长大的孩子,就会对化学有浓厚的兴趣。以后等他上了中学,有化学课了,他的化学老师他的同学们就会十分惊奇的发现:这孩子在化学上有过人的天赋!

但是你没有实验室,那么酒精灯天平显微镜这些呢?

器材设备咱们不说了,相关书籍呢?也没有?

实际上说到这个书,最好的兴趣爱好莫过于阅读。一个人喜欢读书,那么我们就不用担心他这辈子会有多大的偏差。

然而好多家庭连书都没有几本!

你怎能希望他喜欢上一种根本就没见过的东西呢?一岁两岁三岁五岁,完了完了,现在他喜欢上玩手机了。

我喜欢读书,是因为大约两三岁的时候,我父亲就会拿一本书,读里面的故事给我听。尝到甜头之后,我显然等不及他来读给我听,于是在上学前就迫不及待的想要学识字......后来小学六年级,就把家里的书几乎全看完了(大约上千本吧,我真的统计过),看得多的当然是故事小说类,四大名著不用说,什么《小五义》,《济公全传》,《白蛇传》,《三里湾》,《小二黑结婚》,老舍的巴金的琼瑶的.......统统不放过。当时学生之间会互相交换著借书看,看得快占便宜,顺便练就了速读的能力。

到了这个时候,喜欢看书这种兴趣爱好一辈子都改不了了,因为你已经习惯了一种获得快乐的方式。

二 仅仅只是获得快乐是不够的,第二个关键原因是要获得正面反馈。

通俗点说,兴趣爱好使你获得快乐,只是一种内驱力;而现实给予你正向激励,才能获得外驱力。

比如说,某个孩子喜欢书法,结果参赛得了特等奖,得了一小笔奖金不说,班上某个漂亮的女生还对他青眼有加,愿意和他亲近,希望他教自己写字......

这样,循环就封闭了。像滚雪球一样,外界的奖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这个驱动力和内在的驱动力共同作用,这人以后会变成书法狂魔。

但是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有很多时候外界给予的是负面的反馈。

同样是这个孩子,去参加比赛,因为种种暗箱操作,结果名落孙山。老师同学还嘲笑他:就你那水平,还想得奖,呵呵呵......原本跟他关系好的女生怕被连累,也疏远了。

这样,事情就冲著另一个方向去了。他回家以后,笔也扔了,砚也砸了,从此谁再跟他提书法他和谁拚命。

不能去苛求他有多强的意志,因为他只是个孩子。实际上即便是成年人,如果一件事入不敷出,付出的成本比收益大,也不能,不应该坚持下去。

比如说机械电子,这个东西很多人都喜欢,尤其是男性。

但是,人家喜欢这个,一步步的良性循环,成了职业。电气工程师,一年能有几十万的收入。

你不幸遇到了几个恶性循环,即便不改初心,依然喜欢机电,问题是你现在的职业是个伟大的电商客服。

福禄克的万用表,即便是入门级,也是四位数,再加上台表,拆焊台,示波器,电桥,这些是数万;每个月再收点补品电容,再玩玩无人机和机器人......你媳妇不乐意了。那是肯定的,房子的首付,孩子的奶粉钱,父母的棺材本,全都变成了一堆「破铜烂铁」。

这样的玩家,我认识几位,最初的时候大家矿坛混,后来又去混数码之家,再后来某宝开了店,先卖自己设计的电路板,这不卖不掉吗?——废话,你以为谁家都有上面这些设备器材?100K的电阻,2.2UF的电容,谁家有举个手我看看?......那当然就卖不掉。结果后来做海外代购去了,赚到了钱,就知道自己人生的前二十年喂了狗。二十年前去深圳倒腾水货手机,早就发了。所以说知识改变命运......

当然我不是说兴趣爱好不好,而是说一旦收支失衡,外界给你的「奖励」,抵不上你付出的成本(时间,精力,钱)的时候,就很难坚持下去,不得不忍痛割爱,除非你家有矿。

那么作为父母,在培养孩子兴趣爱好的时候就要注意这个问题,如果外界没有给他正向的激励,你就得及时介入,给予他应得的奖励。

他去参加书法比赛,名落孙山,你去一看,发现其实他本应得第一的。你就得插手了,这事的奖励是什么?500元?500元还买不起文宝山的一只毛笔(话说他家的笔不算好,也不知为什么这么贵),给他买,买二十只先。还有什么?小女生的喜欢?这事我在行啊,看中谁我帮你攻略她,保证推到...不,还是先边缘吧。

总之,作为父母,你得保证孩子该得到的东西能拿到手,不然你以为呢?你孩子受了欺负,你还骂他不够努力,不是把人往死里逼吗?

但是这也很难实施,因为这要求你既懂书法,能判断作品的好坏,又懂社会,知道他会得到什么。

综上所述。

我认为,普通父母就不要想培养孩子的什么兴趣爱好了。真话,大实话,你别扼杀就行了。很多父母所谓培养,其实是在培养自己喜欢,而不是孩子喜欢的兴趣;是以自己喜欢、自己以为正确的方式,而不是孩子喜欢的,真正正确的方式。

一句话解释:你以为是在培养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在扼杀。


对这个问题 感兴趣 而且认为兴趣可以培养的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已经被社会心理学领域的扛鼎人物——卡罗尔·德韦克(Carol S. Dweck。没错,就是提出著名的「心智模式(mindset)」的心理学家)团队回答了,他们发现,人们对于兴趣的内隐观(implicit theory)——即兴趣是否可以培养的信念——会影响个体培养新的兴趣。相关的科学研究发表在心理学领域的权威刊物、美国心理科学协会(APS)的旗舰期刊psychological science上。

德韦克博士提出的两种内隐观,即固定型心智(fixed mindset)与成长型心智(growth mindset)已经广为人熟知了,其中兴趣内隐观(implicit theory of interest)也是mindset的一种,也可以分为固定兴趣观(fixed interest theory)和成长兴趣观(growth interest theory)。持有固定兴趣观的人认为:一个人一旦找到自己的兴趣,就会拥有持久的动力和激情,而且一旦遇到了困难,就很有可能削弱兴趣甚至放弃。相反的是,持有成长兴趣观的人认为:一个人的兴趣是需要培养的,不断的付出会逐渐产生兴趣,而且一旦遇到了困难,个体会通过继续坚持去做从而维护甚至增长兴趣。

研究者们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来探索这个问题。研究一与研究二招募了对文科感兴趣的学生和对理科感兴趣的学生,请他们阅读了文科相关和理科相关的文章,然后测量他们的内隐兴趣观、对新经验的开放度,并测量了他们对自己兴趣以外的文章的兴趣,结果发现:持兴趣固定观的学生对自己领域外的文章没有表现出很高的兴趣,而持有兴趣增长观的学生对自己学科领域外的文章表现出较高的兴趣

研究三进一步采用了操纵内隐兴趣观的方式来探究因果关系。首先通过让对文科感兴趣的学生和对理科感兴趣的学生阅读两种内隐兴趣观的文章,然后再让被试阅读文科和理科相关的文章。结果表明:与操纵了固定兴趣观的被试相比,接受成长兴趣观操纵的被试对自己领域外的文章表现出更高的兴趣。

在下面的两个研究中,研究者们持固定兴趣观和持成长兴趣观的人在兴趣受到挑战,即遇到困难事件时的反映是不一样的:如果一个人持固定兴趣观,ta会认为自己对此兴趣的动机和激情是无限的,兴趣可以一直维持下去。如果一个人持成长兴趣观,ta会认为激情有时是靠不住的,在遇到困难时需要更多的投入来维持兴趣。

研究四这一假设进行了验证。他们通过一个开放式的问答调查了不同兴趣内隐观的学生对自己的兴趣所产生的激情的看法。结果表明:持有固定兴趣观的学生确实更倾向于认为自己的兴趣会提供无尽的动机和激情,而且忽略了困难事件对于这种激情的影响

图a表示参与者对「激情可以提供无限的动力」这种说法的支持度;图b表示参与者对「激情有时很难维持」这种说法的支持度

不过研究四仅仅调查了学生的态度,研究五进一步提供了行为上的证据。在实验中,研究者们首先操纵了被试的内隐兴趣观(同研究三),接著请被试观看一个有趣的黑洞科普视频,以此激发被试对黑洞理论的兴趣,然后请被试读Science杂志上的一篇有关黑洞的但是具备一定难度的文章,目的是制造困难事件。最后研究者们测量了被试的阅读时间以及兴趣,结果表明:与固定型兴趣的被试相比,成长型兴趣的被试读文章的时间更长,而且对文章表现出更高的兴趣。

上述的一系列实验说明我们不仅要学会发现兴趣(find it),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培养兴趣(develop it)!所以说不是感兴趣才去做,而是越做越有兴趣!这又可以通过万能的认知失调理论来解释(How old are u?):对一件事情投入的多了,我们就会认为那件事情是有趣的,从而保持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还记得经典的费斯汀格缠线圈实验吗?)。

当我们觉得自己当初非常感兴趣的一件事开始变得无聊,不妨继续坚持做下去,因为一时的激情终将消退,但你会在不断地投入中发现新的乐趣!

参考文献:

O Keefe, P. A., Dweck, C. S., Walton, G.M. (2018). Implicit theories of interest: Finding your passion or developing it? Psychological Science, 29(10), 1653–1664.

https://mp.weixin.qq.com/s/pI85kdmsZUtasx6TOzjopQ


本人在多年前曾经专门写过一篇专栏文章,来探讨这一问题。先说结论:兴趣只是表象,其背后则是优势在支撑。

杨毅:还在按照兴趣选工作?这是求职路上最大的谣言!?

zhuanlan.zhihu.com图标

首先解决一个问题: 到底什么才是兴趣?它又是如何产生的?

心理学对于兴趣的定义为「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假如你今天休息,摆在你面前的有两项选择:一是陪女朋友逛街,一是看足球比赛,假如在这两个选项中,你认为看足球比赛比逛街更有吸引力的话,我们就可以认为你对足球赛更感兴趣,因为你对这件事情呈现出了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

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选择看足球赛能够带给你更加积极的情绪反应,而逛街不能?假如换一个人,还是这种选择结果吗?答案是否定的。

人为什么会产生思想,会有感觉,会对一些事物呈现出积极热烈的追求,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大脑是由数千亿条神经元构成,这些神经元在受到外部刺激时,能够产生一种传递神经信号的物质——多巴胺,并且,这种物质只传递令人亢奋和愉快的信息。假如这件事情能够给你带来愉快的、积极的感受,我们就认为对此感兴趣,并且,会尽可能多地寻找机会,刺激这种愉悦感受的再次产生。相反,如果只能带来痛苦的感受,我们就会对其失去兴趣,不会再去碰它。比如,同样是处理数据,有人乐此不疲,而有人则表示再也不愿意干了,而影响这种行为差异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件事情本身是否刺激了你大脑神经元多巴胺的产生。

兴趣产生的前提,就是有某个外部条件刺激我们的神经元产生多巴胺,并进而给你传递亢奋、愉悦的感受,并导致这种行为的重复发生。这种行为也被称为大脑的「奖赏机制」,也叫「奖赏效应」。在心理学中,当人作出某一决策后如果被证实正确并产生了好的结果,大脑会向负责决策的区域发送「奖赏」信号,这会促进人的认知能力进一步提升,形成良性循环,这就是「奖赏效应」。

20世纪美国著名的行为心理学家斯金纳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叫「斯金纳的箱子」。他在一个精心设计的箱子里面,安装了齿轮和按钮。只要按下按钮,就会有食物掉下来作为奖励。他把一只老鼠放进箱子里,这只老鼠并没有按压按钮的本能。然而,无意间,老鼠碰到了这个按钮,忽然发现有食物掉下来。于是,它再次按压按钮。后来斯金纳改变了按钮策略,改为按压5次或者10次才会有食物。后来,老鼠也学会了持续按压按钮的习惯。因为这种行为激活了老鼠大脑的奖赏机制,属于典型的奖赏效应。

这是以动物为实验对象的例子,还有以人为实验对象的例子。美国杜克大学行为经济学教授,《不理性的力量》一书的作者丹·艾瑞利(DanAriely)和他的同事进行了一个有趣的「乐高实验」。这个实验有AB两个对照组,A组的参加者被告知要执行一个任务,就是将手上的积木组成一个标准的机器人。第一个成品完成可以获得2美金,第二个完成可得到1.89美金,总之每完成一个机器人都可以赚钱,但每次金额减少11美分,当参加者觉得不值得继续下去的时候可以随时喊停。至于B组的规则和A组几乎一样,唯一不同的是,A组完成的每一个机器人都会被收好保存起来(至少在实验过程中),但B组参加者开始组装第二个机器人时,实验人员会宣称积木不够用,就当著他们的面把刚刚完成的第一个机器人拆散。两组自愿者都宣称自己是乐高迷,但结果却大相径庭:A组平均每人组装10.6个机器人,赚取14.40元,他们在实验结束后的问卷中都表示这是个有趣的活动,有机会还想参加。但可怜的B组结果却平均每人只完成7.2个,赚11.52元,而且很多人在问卷中表示,这个活动不怎么样,不会有下次了。而出现这种评价上的区别,是基于大脑反应而得出的结论:A组的实验对象成功拼出来符合要求的作品,这会给他们以刺激;而B组拼出来的作品被当面拆散,给他们的刺激就相应减少,因此在后续的行动中也就表现得不那么积极了。

在我们所接触的众多事情当中,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会刺激多巴胺的产生,只有一小部分才会刺激到,带给我们愉悦的感受,并促进奖赏效应的形成,我们的行为形成正向循环,并形成了我们所认为的「兴趣」。

在日常的学习中,这样的例子会有很多。比如,有人因为数学学习成绩不好,怎么学都不到好,他无法从这种行为中得到奖赏,无法分泌令大脑感觉更兴奋的多巴胺,所以就不喜欢数学,也不愿意在这上面花功夫。相反,他语文每次都能考高分,他就会把更多的兴趣分配在语文的学习上。

所以,兴趣的产生是这样一个过程:在不断接触到外部事物的过程中,有些过程会产生积极的结果,给予我们一种正向激励,从而刺激多巴胺的分泌,让我们的大脑产生一种亢奋/愉悦的感受,从并情绪上产生「兴趣」的概念。人们总是会贪恋美好的感受。所以,为了让这种愉悦的感受再次产生,我们会重复尝试这种行为,并因此而形成一种正循环,刺激更多积极结果的产生。相反,如果在接触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一些不愉悦的感受,我们则会产生「讨厌」「不喜欢」的感受,并放弃这种尝试。

所以,兴趣的产生不是凭空的,而是在不断接触外部事物的过程中形成的。有的人经历非常丰富,他能够从众多的行为中比较出来,哪些行为能够给他形成正向激励,而哪些行为只能够给他带来负面反馈。通过这样的比较,他就会自然而然重复那些能够形成正向激励的行为,并且在不断的重复过程中将这一行为变得更强。比如,喜欢数据分析的人,他能够从这份工作中获得足够的正向激励,所以他就愿意花更多的精力,学习更多数据分析方面的知识和技巧,将这一能力变得更加强大。相反,如果他看到数字就头疼,他就没心思在这方面花费更多的精力了。再比如,适合做销售的人,他能够很快拿到订单,这对他形成一种正向激励,即使工作中遇到了难搞的客户,他也会去研究如何搞定这样的客户。而对于不适合做销售的人来说,长期拿不到订单,会让他们的信心丧失殆尽,并进而产生怀疑自己的念头。

但也有一些人,回忆过往的经历,觉得很平平,没有什么印象太深刻、太刺激的经历。原因就在于他们既往的成长经历非常贫乏,甚至还没有找到令他们大脑产生愉悦感受的刺激源。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寻找兴趣就极为困难。即使是做了霍兰德职业兴趣倾向这样的测试题,对于同样类型题目的选项,经历丰富的人,会有非常明显的倾向判断,哪些喜欢,哪些不喜欢,一目了然,得分通常会在30分以上。而经历贫乏的人,各种不同的选项之间分数比较接近,或者整体都比较低,通常是在20分或者15分以下,所以很难发现真正的兴趣点在哪里。

所以,对于年轻人来说,我建议你们多尝试,多接触,通过这样的经历发现能够带给自己兴趣的刺激点。通过众多的刺激点的组合,你就能发现自己的兴趣在哪里。

尝试过程可以丰富你的认知,但也有时间限制。尝试的本质就是走弯路的过程,是试错的过程。通过不断的尝试,留下那些对的刺激点,放弃那些错的刺激点。对于年轻人来说,从小学到大学,就是最适合你尝试的过程。如果这个期间没有完成,你还可以趁毕业之后的前3年来尝试。假如到了这个时间依然都没有找到准确的兴趣点,对于你未来的职业发展来说可能就非常不利了。因为,长期的工作不稳定,会对你形成负面反馈,让你产生压抑、焦虑、消极等负面情绪。

尝试的目的,是为了找到能够产生正向激励的刺激点,但我们无法保证你的尝试就一定能够让你找到这些刺激点。我们遇到过3年换了7份工作的客户,也遇到过5年换了12份工作的客户,虽然经历了这么多的尝试,但他们依然无法准确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在哪里。只有当你确定这种行为是出于某种可预测的结果时,才能最大程度上缩短这种尝试的时间。问题是,我们是否可以发现这种可预测的结果呢?大家觉得是否可以发现?答案是:有可能!但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知识的3种层次。

一个人身上的能力由三部分构成:

1)、技能:开展一件事情具体的方法和步骤

2)、知识:认知一件事情的系统理论及依据

3)、才干:始终如一的思维方式,持续优秀的能力表现

70%的人在靠技能吃饭:他们只会做一些你交给他们的事情,更偏重于执行,或做一件些琐碎的、但附加价值不高的基层工作。比如电话销售人员,经过系统化培训,成天用同样的模式向客户打电话,「喂,请问有银行贷款您需要吗?」只懂得销售技能的销售员,是平庸的销售员。

25%的人在靠知识吃饭:他们不仅知道这件事怎么干,还知道如何从更高的层面,思考问题背后的逻辑,知道如何系统性完成一件事,这其中会发生什么样的问题,如何预防与优化。比如,优秀的销售人员会深入研究什么样的客户成交几率大,在什么时间段打电话才最有效率,开场白应该怎么说才最能打动对方。懂得知识的销售员,是优秀的销售员。

5%的人在靠才干吃饭:他们天生就是这样的思维模式或行动方式,每天都在以这样的方式在工作或生活。比如,上述优秀的销售人员,他们还需要动一番脑筋去研究如何打动对方,而天生具备销售优势的人,压根不需要研究,他们一张口就知道如何取得对方的好感,并且,这完全是本能的无意识表现。而发挥天赋的销售员,才是顶尖的销售员。

一个人身上的优势由才干、知识和技能3部分组成,其中才干占到了80%以上的比重,起著决定性的作用。才干指的是一个人身上始终如一的思维方式,持续优秀的能力表现。假如我们所做的事情是基于我们才干的发挥,那么,再补充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我们就可以得到可预测的结果,并进而形成正向激励,运用大脑的奖赏机制,形成一种正循环的行为模式。

那么,什么才是始终如一的思维方式呢?当你遇到一件事情时,你会发自本能地产生的行为模式,无论什么情况,这种行为模式会被自动激发,就像条件反射一样。这种行为模式就是始终如一的思维方式。举例来说,在遇到陌生人的时候,除非有必要,大多数人都不愿意与陌生人打交道。而有一种人,只要一见到陌生人就会兴奋,并且能够快速取得对方的好感。在他们的世界里,认识一个又一个的陌生人,会让他们感觉十分美好,对于他们来说,结识陌生人就和吃饭睡觉一样,是生命的一种本能,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而对于不具备这种本能的人来说,这种行为可能就会觉得难以理解。我们曾经有一个客户,在一个大型的国企工作,公里有1000多号人,如此庞大的数量,但几乎每个人她都认识。她的同事都难以理解,你为什么会认识这么多人?对于她来说,结识陌生人会引起她的神经亢奋。比如楼下有个大爷手上缠著绷带,她会不由自主地凑上去问两句,您这手怎么了?balabala……再比如,有些人天生喜欢观察,他一遇到人,就发自本能地琢磨,这个人是什么类型的?他有什么样的兴趣或喜好?他的做事风格是怎样的?这样的人比较适合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因为他能够知人善任。而对于绝大多数的管理者来说,因为他们强势的作风,更倾向于使用统一指挥和命令的方式管理所有人,这样就会使得有些下属成员非常反感这种管理作风。再比如说,有人天生喜欢分析、研究和推理,当他见到一堆数字的人,会本能地琢磨,这些数字之间有什么规律?是否拥有某种逻辑上的关系?透过这些数字能发现什么问题?而对于不具备这种本能的人来说,他们一看见数字就会头疼。假如对于一个擅长研究数字、而不擅长研究人的个性的人来说,让他研究人是痛苦的,并且无法得到优秀表现,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正向激励。同理,对于不喜欢结交陌生人的人来说,结交陌生人对他也是一种折磨,他们很有可能会把事情搞砸了。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知识和技能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而才干则不能。因此,能够真正意义上成为你的核心竞争力的,只有才干。

网路上有很多文章,讲解如何去构建人脉。前两天赤兔上还有公开课,讲究人脉构建的方法,并将其具体化,步骤化。从我们刚才所说的知识的3种层次来说,这些方法和步骤仅仅属于占比重很小的知识和技能的范畴,但不属于才干的范畴。对于那些不具备建立人脉才干的人来说,即使告诉了他们方法和技巧,他们在结识他人的过程中,依然会感受到巨大的痛苦,并不会因此而产生动力和成就感。所以,只有当我们所做的事情是出于我们的本能去做的时候,你才不会有排斥感,因为你天天都在以这样的行为模式活著,你才有可能把这件事情干得更出色,并且确保能够得到可预期的结果,进而产生正向反馈。这种正向反馈正是你产生正循环行为的根源。

但紧接著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如何保持这种热情?因为当我们持续面对一件事情时,随著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兴趣热情是会逐步降低的。有实验证明,当我们接受一件新事物的刺激时,我们的多巴胺分泌水平会提高,但也会造成其分泌的临界值也随之提升。举例来说,当我们换了一部新手机的时候,在最初的一个星期,我们是对这部手机怀有极大的热情的。但随著我们慢慢了解和使用了这部手机之后,我们对它的兴趣就没有那么大,神经元所分泌的多巴胺水平已经不足以为我们提供更多新鲜的刺激感了,我们对于手机的热情也就会逐步降低。而要想维持这种刺激,怎么办呢?再换一部手机,或者通过其他的购买活动,来维持这种新鲜感。男女之间的恋爱关系,在最开始的阶段,总是热情似火的。而结婚久了之后,慢慢就再也找不到这种感觉。而为了维持这种感觉,需要不断制造新鲜感,甚至通过找小三来解决。

工作也是一样。当我们找到了一份能够发挥我们优势、能够给予我们确定性正向激励的工作时,在一开始是能够保持足够的动力和热情的。但假如长期保留在一种工作状态,没有进步和提升,我们对于这份工作的热情也会逐步降低,并进而产生职业倦怠。倦怠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目前的工作状态已经无法给予你的大脑足够的刺激,让其产生足够的多巴胺,维持你的亢奋状态,从而让你产生疲倦感,甚至对其毫无兴趣。

当出现这种问题时,应该怎么办呢?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夫妻之间没有感情时,我们可以找小三来解决问题,但这种方法的副作用非常明显,会让你妻离子散。同样,对工作没有感觉时,也可以通过换工作来解决问题,同样也会产生副作用,工作换得太频繁,就容易产生习惯性跳槽,很难再安稳下来,并且你也不容易积极在一个岗位上和一个行业里的工作经验,没有一技之长和核心竞争力,很难成为职场上的高级人才。所以,我们不能通过换工作的方法来解决问题,那样无异于饮鸩止渴。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怎样的呢?我有4个建议给到大家:

首先,要确定这份工作是适合你的,能够发挥你的优势的。只有当这份工作适合,能够发挥你的优势时,你才能够有较大把握从这个过程中获得正向激励,从而产生一种正向循环。假如这份工作不适合你,即使你做出成绩来,你也不可能从中获得愉悦和刺激感。以大家最常见的销售工作为例。我们2个月之前遇到一个客户,做销售,并且业绩还不错。但这份工作只是与他的性格相吻合,喜欢与人打交道,但与她的优势并不吻合,也就是说,成交并不是他本能的行为模式,成交过程中的说服令他极度痛苦,因此无法产生正向循环。

在这里需要特别给大家说明一下:性格与优势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性格上适合的工作,优势未必吻合。拥有相同性格的人,优势也未必相同,而且,在99%的情况下,其优势是不同的。性格测评最大的弱点就在于:性格测评统计的是大概率的可能性,其测评的只是这一类人的共性,但无法反应出个体之间的差异来。而正是这种微小的差异,决定了两个人方向选择的不同。举例来说,同样是外向型性格的人,有的人擅长演讲,有的人擅长发散型思维,有的人擅长用人和管理人,有的人则擅长结识陌生人,等等,各不相同。擅长演讲的人,未必就擅长发散型思维。擅长用人的人,未必就擅长结识陌生人。所以,大家在选择生涯方向时,不要单纯地依靠某一种性格测评来选择方向,这是比较不靠谱的方法。在我们生涯咨询的过程中,我们通常要综合衡量一个人的优势主题、性格特质、兴趣倾向、职业价值取向,并结合现实中的行为表现加以求证,得到最符合这个人行为模式或思维模式的判断,才有可能找到最适合的方向。对于那种希望通过一个简单的性格测评结果来对号入座寻找方向的做法,我建议大家放弃,非常的不靠谱。

其次,要学会转变意识,为自己的成长制定一个计划,并进行自我奖励。很多人抱著我是给别人打工的态度来工作,你总是认为自己在付出,而且你的回报与付出不成比例。这样的话,你就会陷入无休止的因为不公平而产生的抱怨当中。事实上,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自己的将来变得更美好,不是吗?我在这个岗位上学到了多少技能,直接决定了我在寻找下一份工作时我所能够获得的薪水回报是多少。假如我在这个岗位上学到的能力为0,而你却期望下一份工作薪水涨幅在30%以上,你觉得可能吗?所以,首先要学会转变意识,不要老是觉得你在给别人打工,你所做的每一份工作,学到的每一项技能,都是为了让明天的你比现在更强大。抱著这样的心态,要让自己不断变强大的心态,给自己制定一个成长的计划,包括短期的,中期的和长期的,在完成目标之后给予自己奖励。比如,今天你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了工作,可以奖励自己买一样喜欢吃的零食。这个月你坚持看了一本书,学到了知识,可以奖励买一件新衣服。到年底顺利实现升职加薪的目标,可以奖励自己去国外度假,等等。通过这样的自我奖励,来不断刺激自己产生正向循环行为。

第三,创造外部激励产生的条件。在职场上的激励往往来自于三个方面:1)、价值认同。你的工作表现很棒,同事们很认可你,上司也认可你,你对自己的整体状态也比较满意。2)、薪水激励。由于工作表现很好而带来的直接物质奖励。3)、晋升奖励。通过职位晋升,获得更高的地位,更多的决策权力,更大的成长空间,这也是一种激励。这种激励往往来自于公司和直属上司对你的认可,然后才有可能奖励你。而要想做到这一点,你必须做好向上管理,通过有效的方法和路径,主动展示自己的价值,以获得上司的信任和重用,从而也带来自我成长和提升的机会。对于绝大多数喜欢做事、不喜张扬的中国人个性来说,他们往往从主观意识上就很容易忽略这个事情。在他们的观念里,只要我踏踏实实做好事情,就一定会获得重用以及升职加薪的机会,根本没有向上管理的意识和概念。而事实上,对于你的上司来说,当谈到某某员工的工作表现时,他们往往会表现得比较吃惊,「啊?那个员工……看著好像天天在那忙,也不知道忙些什么,看不出来有什么特别优秀的表现啊……」你自认为你在忙,你做了很多有价值的工作,但你没有传递给你的上司,你本能地上为上司应该知道你在做什么。结果,就会导致信息传递的断层,你做的事情上司看不到,你心里会产生怨气,并埋怨上司。这样的事情特别多,而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员工的向上管理没有做好。对于一个优秀的领导来说,主动了解和关注下属在做些什么,是一件份内事。但实际上,这样的领导非常非常稀缺,万里难挑。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下属的你,只有掌握足够的主动权,主动展现自己的价值,才有可能获得重用、升职、加薪的机会。通过这样机会的获得,作为奖赏,刺激我们更加积极、努力地工作,从而形成一种正循环。

再次强调一下:当你没有目标的时候,确立目标是非常重要的。而当目标确立之后,在实施阶段,向上管理又是非常重要的,和确立目标同等重要。所以,我们专门开设了向上管理的培训班,来帮助大家如何通过高效的向上管理,获得上司的信任与重用,并在工作中获得更多的发展与晋升的机会。

第四,要树立管理和经营的自己的意识。优秀的公司需要管理和经营,良好的生涯发展同样也需要管理的经营。如果只是期望碰运气,遇到一个好上司,好公司,这样的运气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并且概率很低。优秀的职业生涯,一定是管理出来的。而管理自己的职业生涯,除了我们刚才所讲的优势、性格、兴趣、知识技能、向上管理之外,还包括如何发挥优势,选择具体的适合你的职位,如何选择行业,如何选择公司,如何规划未来的成长路径。这些都是非常具体化的内容,也是职业规划所要重点解决的而且是比较现实的问题。

关于才干/优势的更深入阐述说明,请参考本人另外一篇专栏文章:

杨毅:为什么你的人生总是陷入周期性的厌弃与迷茫??

zhuanlan.zhihu.com图标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