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一篇报道保护莫高窟的文章,很受触动。但又觉得古书不存,新生事物取代旧事物是历史的必然,没必要大力挽留。特此请教大家。

希望回答能具体一点,不要光有理论,希望大家有自己的理解,不要人云亦云。


传统文化是根基。

举例美国大片来说,基本上一半的片子是对圣经的再度演绎,当然,指的不是故事完全复制,而且整个思路的继承。

比如《星际穿越》,不就是诺亚方舟的再版吗?

而这种共同认可的价值体系,会让整个文化圈的人对体系中心产生一种向心力。


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我怀疑题主在撰写博士论文。

拉拉扯扯,随便写三五万字都很容易。但肯定没什么人看。

题主是从莫高窟,触动了一下,就到了传统文化。跨度虽然很大,但问题确实是有意义的。

本答案就以题主写博士论文为前提,列个提纲。

首先要说,什么是文化。

这个词语可大可小。大者,一切都是文化;中者,宗教、建筑、历史等等是;小者,某个具体人类活动中的行为规范,比如酒文化,茶文化,动漫文化。而人们常用的「文化」这个词,可能只是介于小文化和中文化之间的某个意义。更有甚者将文娱产品等同于文化,这是将文化这个词语极小化了。

本文用辜鸿铭对文化的定义:文化就是人类生活的方式。这是靠近大文化的定义。生活方式,不单是指衣食住行,而是物质和精神的结合,甚至包括信仰、喜恶、世界观、价值观等。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要经历的林林总总。

文化就是生活方式,我喜欢这个定义的原因很简单:人类社会活动的基础,是人类所有个体。很大程度上,人类个体有一个天生需求:生活得更好。我们生活中的几乎所有活动都是朝著这个目标进行的:要么努力创造活得更好的条件,要么正在享受生活。文化这个词就必然与此相关,即便人类创造了另一个词来代替现在的文化这个词语。

莫高窟,算是占了中文化中的多个子类:比如宗教、建筑、艺术、历史等等。保护莫高窟这样的地方,确实有必要。仅仅从研究来讲,都很有意义。然后是展示祖先们的智慧,让后人知道祖先们也不是吃素的,因为确实有很多人(包括知乎er)都有一种荒诞的观点:古人和故事都一无是处。

此处算是对问题中说到的莫高窟略有说明。其他部分偏理论,和莫高窟无关,偏重大文化。

其次,什么是传统。

这个词语在现在的网路上,并不是中性,更不是褒义,反而朝贬义在走。传统就是过去的,过去的就是旧的,旧的就该丢弃。这种一条筋的思维并不少见。

那么传统这个词语,作为一个名词的时候,就代表了旧的事物。人们在对待旧事物的心态上,和对待新事物是不同的。

这个词语没有包含事物的发展性,造成了这样的现状。

一个问题:假如唐朝有传统这个词语,他们说的传统是什么?宋朝呢?元朝呢?也就是说,传统是发展变化的。我们现在所谓的传统和非传统,在二百年后,可能也会模糊界限。

说白了,传统就是我们民族的过去。我们的民族就是从传统中来的。传统是我们民族几千年的发展成果。其中有好的,有坏的。

反过来看,我们现在的文化,又比传统文化新在什么地方?极少有人能说清楚。但一些不好的,我们能感受到,并且著手改变。而不好的,并不是传统的全部。

第三,文化的产生发展消亡。

文化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也有产生、发展、消亡等生命阶段。任何阶段都是人的作用主导的,文化本身不会有任何拟人的行为。所谓人的作用,是指人的生活行为或者制造物。

文化的产生,通常就是原生阶段,从无到有的过程。

文化的发展,在产生后,被更多人了解并接受,就算是文化的发展了。另外则是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变化,变得更适合某个群体,更适合某个时代,更适合某个地域,更适合当前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等。

文化的消亡,当文化无法满足人们需要的时候,要么文化发展得适合新情况,要么有人创造新的文化,旧的就消亡了。

这都是基于某一项小文化来说的。一个大的文化,和一个族群是对应的,通常文化的消亡意味著这个族群消失。族群消亡,部分文化可能在其他族群被发展,而文化消亡,则这个族群再不会有。

传统文化中,一些是可以抛弃的,一些是可以继承发扬的。这并不冲突。

在两个文化发生碰撞的时候,其实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碰撞。自然就会有接纳、吸收,同样有发展、消亡。在一定时间内,并不是你死我活的局面。但运作一段时间后则很难说,温水煮青蛙这个事情,结果很难说的。火大,几天就把青蛙煮熟了;火小,青蛙都下崽儿了。

如果两个文化的碰撞很激烈,事情就变得有意思了。简单的比如甜豆花和咸豆花之争、中等的比如吃狗肉的和爱狗人士、复杂的就像过去几年欧洲和难民的关系。这里不细说。

大的文化起作用,其实是润物细无声的。她是先作用于一个群体,包括外部环境。比如和尚要建寺庙,道士有道观,阿訇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建立qz寺。然后才是这个群体和环境去影响新加入的个体。并为这个个体塑造符合本文化的生活方式,包括价值观、审美、饮食习惯等等。

反过来,个体通常会自然地维护本群体的文化,因为人的社会活动需要认同,需要抱团。文化的发展就和个体的发展相关了。

第四,文化在内部的作用。

文化必然是一个群体的文化,我们极少说文化是某一个人、某一个事物的文化。

在同一个文化下成长的人,他们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的生活方式,那么要管理这一个群体,只需要一套方法。大文化统一是有必要的。

在群体内部,相同文化背景下,大家的行事风格相近,做事动机可猜测,做事后手可预估。这一点能建立大家最基本的信任,也就是能团结在一起的最简易方法。举一个恰当的例子,比如外地遇到老乡,都会感觉亲切两分。举两个不恰当的例子,在火车上,看到某些少数民族的人,会心里提高警惕,这就是我们对他们的文化不了解,无法建立基本信任。过去二十年,我们在街上看到外国人,也多半敬而远之,但现在基本不会了。

文化的形成,必须经过长时间作用。反过来说,文化的影响也是长时间的。当时间长到某个程度,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事与物、情与景,都体现著文化,要彻底抛弃,就无从谈起。

文化作用到群体的时候,个体很难感受到文化的作用。我们生活中也不会在乎文化这件事情。但在外部则立即明了起来。

第五,文化在外部的作用。

国与国之间的比拼,自古以来都是军事的比拼。

但在军事外,是文化在起作用。因为文化,引发一些问题。或者最后双方都由文化来收尾。

军事是快刀乱麻,文化是温水青蛙。甚至军事胜利了,结果文化失败的例子也是有的。比如中国历史上,外族入侵,结果被汉化、被儒化。

在文化发生作用的时候,有时候甚至政治都无法强加干涉。最简单的例子就是「qz餐厅」这样一个事物。

原因就是文化的定义,人类生活的方式。当我们能对某种人生状态称为生活的时候,通常是较稳定的。那么于此基础上建立的人类社会活动,自然只能在不违背人类生活方式的情况下开展。

那些不好的,或者说不适合现在情况的生活方式,随著社会发展,自然会被丢尽历史的垃圾筐里。这种情况的发生只是因为曾经拥护这种文化的人放弃了而已。极少是强加的。

我们鉴别一个族群,通常是用文化加以区分的。比如衣著、言语、饮食等。当我们将这些带有文化意义的东西去掉,并刻意模仿别人,此时你说你从小就在那里生长的,就有了让人相信的力量。在一些电影里常看到类似场景,比如根据一些习惯,找出间谍。这其实就是文化的原因。

反过来的例子一样,一个人第一次进入陌生环境,常会无所适从,感到格格不入。因为自己固有的生活方式和自己所见所想有了冲突。我们会说这是文化差异。冲突的大小在于陌生环境到底有多陌生。

正向的文化运用的例子,比如我们学习外语,都想找外教,因为我们潜意识里认为他更正宗。

文化的对抗和融合是长久的事情,普通人的一生只能看到过程中的一部分,但抓住现象分析本质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这两年我们喊的文化自信,不是说我们的文化有多牛逼,天下无敌,而是一种「任何情况我们都能应对」的自信,因为我们的历史够长,经历够多。同时透露出的另一个信息是通过文化作用加强国人团结,整体形成一股力量。这是要上牌桌的表现。

第六,文化和政治。

文化体现的是当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政治的作用要么延续人们的生活方式,要么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其中的改变,包括了变好或者变坏,变坏是很难让人接受的。即便要变好,也只能在当下的情况下变好。这个过程不是一声令下就如何如何,背后可能有经济环境、基础建设等等的改动。

在现今的情况下,军事的作用更多是威慑,因为大国之间打起来是很可怕的事情。文化的拚斗将更常见,其实也是隐形的。简单说就是你的生活方式看起来更好,那就更容易吸引人,让自己壮大。这并不只是灯红酒绿、大鱼大肉,开放、包容、社会稳定、治安和谐等等都算。

历史上因为政治因素,导致人才流失的例子很多,比如衣冠南渡。因为政治影响到了生活方式变化,并且是朝不好的方向变化。或者是说政治的影响,并没有朝人们希望的方向发展,所以人们要跑路了。

这一点要说明的是,政治的运作也会考虑文化因素。或许用两个词语描述就很明了: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违背这个原则的施政都会遇到激烈对抗,或者是尴尬收尾。

第七,文化的现实意义。

文化除了体现在人类的生活方式上,还通常作为蕴含物,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作用。

比如一件陶瓷作品,素的和带花纹的就有不同意义,福禄寿喜和梅兰竹菊也不同,普通作品和大师作品也有巨大差别。

又比如烟酒茶,大品牌的和小品牌的,有品牌和散装的。

除了品牌有文化的蕴含,物品本身也可能被赋予某种文化含义,比如白酒,老梁在某个节目中说学会喝白酒是中国式成人礼(大意如此)。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是很普遍的。我们请朋友在家里聚餐,自己母亲做饭,或者自己爱人下厨,或者自己亲自动手,我们自己或者友人都会有不同感受解读。这就是对某些事物赋予特殊意义。

人们的生活方式、事物的相、事物的本,能蕴含文化,首先就是要有文化。蕴含文化这件事本身要有意义,那么所蕴含的文化必然是能被广泛接受的。这种文化的出现自然经历过时间考验、族群精英人士的推广。文化本身就是族群特征族群精神的体现。

特征和精神,并不是能被普通人理解的东西,所以人们将文化加持到某些物品上,让普通人能感受到,以便实现族群文化的教育。这约摸是一种普遍情况,古今中外都是。

第八,保护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颗树,不管多高,都有自己的根。要想长得更高,自己的根就要更发达,不可能今天去挖点,明天去砍一点。

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根。根系足够发达,可吸收运用的养分就越多。养分中有好的有坏的,好的鉴,坏的戒。普通人需要阅历来成长,民族也同样需要阅历来成长。

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有所区分。文化中精神的部分和物质的部分。

传统文化中物质的部分,是过去已有的,过去产生的,并且在未来不会再产生。如果某个事物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我们就有理由去保护她,让她作为文化见证物长久保存下去。因为这件物品的存在,表明此种文化不是无本之木。说服自己或者说服别人,都是有力证据,就像本文中一样,讲理都会举个例子。

一个很现实的例子,秦桧不是什么好人,为他塑像肯定要挨骂,但是将秦桧的跪像放到岳王庙就是很得人心的事情。大家都乐意接受。这只是一个小例子,目的在于说明人们如何理解文化,如何展现文化,以及人们为此做出了什么很「骚」的操作。好的见证物,坏的见证物在此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传统文化中精神的部分,依然是过去已有的,但是现在我们拥有对其改造发展扬弃的机会。好的东西自然要发扬光大,不好的就丢弃,这没什么好说的。

但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很多时候并不能一概而论,只能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这一点上,保护传统文化就是保留了多样性发展的可能。这一点在个体和集体上的意义都一样。


家有老人吗?

他老了,可能老当益壮,也可能帮不上什么忙。

但我们能因为他已经为家庭贡献不了什么了而抛弃他吗?

他一辈子的经验还是很有借鉴价值的。

传统文化同样,更别说它的历史「前车之鉴,后车之师」,更别说儒释道人文,哲学的终极思想。更别说中医对人体的了解程度,养生的重要性。

即使他是一名无所为用的老人,我们能将他踢开不管吗?

有些事,不要完全功利去看待。更何况,「它」还非常极具其「利用」价值呢!


一个归属感,传统文化虽然已经灭亡了或者说濒临消失了,但是我们总是能从中获取灵感,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护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对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世界上任何民族,如果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没有任何特色,就会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失去地位,同时也在国际政治中失去影响力。

中国现在有十几亿人口,怎么把这么多的人统一起来,大家齐心协力做一件事情,这时文化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尤其是传统文化,在全世界的任何角落,我们都会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中华民族,试想如果没有传统文化呢?大家会怎么说,我的祖先是几千年前的一个人,我不清楚他叫什么,做过什么事,源自哪里?人的归属感严重 缺失了哦


《道德经》:能知古始,是为道纪。

《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人这个物种不是一开始就是人的,是经历了千万年的进化才成了人;中国人不是一开始就是中国人的,是经历了几万年的积累与先贤的思考,才成为中国人。不要以为传统文化在现代无用,几万年来人的生理、心理结构和机能都没有什么变化,也就是说千万年以来祖先们探索总结的经验仍然适用,而且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思考和习惯我们才成为了人、乃至中国人。我们一些人认为传统文化无用,只是因为看问题的纬度不一样,如果将自己放在历史和人类的长河里,传统文化的作用可能还会大于现代文化。所以继往圣之绝学仍然是中华子孙需要做的重要事情。


传统文化就和濒危动物一样。

京剧之类的就是大熊猫,一些快要暴毙的就像是不知名的保护动物一样。

为什么要保护,这就小孩没娘说来话长了。

但话又说回来了,对于整个国家来说,这仨瓜俩枣的成本其实不值一提,那就顺手保护了罢。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