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

——出自 〈〈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中透露出的反社交一直让我很困惑,这种困惑从阅读此书的开头就一直伴随著我。想借这个作答的机会,帮自己梳理对文中思想的认识。

首先他认为「正是由于内在的空虚,他们才追求五花八门的社交、娱乐和奢侈」,无论是低下的劳动阶层还是有钱的上流社会,都在旷日持久地和空虚做著斗争。在这里他的潜台词中就包含了「社交是徒劳地挣扎」这层意思。「促使人们热衷于与人交往的,是人们无法忍受孤独」。

其次他推崇成为一个拥有丰富精神思想的人,认为这样可以免受无聊和空虚的折磨。而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会避免外界带来的烦恼,追求宁静和闲暇。像社交这种繁忙又喧闹的人类事务,精神富有的人会天然地远离它,「一个人具备了卓越的精神思想就会造成他不喜与人交往」。

再者他认为「一个人越是属于整个人类大众,他就越不为自己的时代所了解」。他的作品和思想在和当代人的交流中恐怕讨不著什么好,只能得到空洞或负面的回应。所以避免了社交,也就避免了这样无意义的冲突,让自己能全神贯注于对整个人类有益的事情。这有点像《树上的男爵》里阐述的人和群体的关系:「一个人只有远离人群,才能真正和他们在一起」。

叔本华的这种思想显得和我们这个社交时代格格不入。人天生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全球贸易、工业品的世界制造都深刻塑造了我们所处的世界,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光是从手机app的使用角度来看,社交软体也是各国人民使用频率最高的类型。

因此我认为用生活指南的心态来看这种哲学书,恐怕是走偏了方向。《论语》中孔子所倡导的行为,拿到今日社会中来执行也未必合适,有些甚至还违反当前的法律和道德。叔本华的哲学也是同理,我们应该重点吸收其中的思想,而不是像苦行僧一样比照著去严格地执行。叔本华在反社交方面的论述,可看作是对社交中无聊、痛苦部分的警觉,激发读者思考某些社交的必要性。社交软体和碎片化的信息吞噬著现代人的时间和精力,其中大部分内容是低效甚至无用的。每天刷著微博、朋友圈、抖音,越看越焦虑、急躁、心里不平衡。除了多巴胺的刺激以外,更多是因为人的空虚和无聊,这一点上叔本华的洞见颇为正确。而要摆脱这样的现状,让自己成为精神富有的人不失为一良策。在向此状态努力的时候,远离社交的过程可能会让自己产生一些疑虑,怕自己与朋友圈、与社会脱节,相比以前也会有小小的不便和麻烦。但减少无效社交就是在提高社交的效率,无效社交的坏处远远超过这些不便和麻烦。


个人认为这条定律应该加一个前提条件,选择热情地交朋友亦或是沉下心来去思考,都应是去取悦于自己的,无愧于本心的,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很享受的,这就好了


说的简单点,一个人若要与人交往和适应社会,就必须不断改进自己与社会同步,可若是社会本身并不是一个理想社会的情况下,这种同步本身是否就是一种错误?不过,这种情况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福气不与人交往的,人与人命运的差别就在于,有的人一出生就被迫得去适应社会,连是否能生存下去都是一种运气。还有,过度地不与人交往的人生是极度痛苦的,这种过程并不是大多数人能够轻易承受的,如若不是那种从小就经历过一直独处并适应和习惯这种生活方式产生免疫力的人,得心理疾病甚至是精神病的概率是极大的,有时候,天才与精神病只有一线之隔。


我一直是挺赞成这个观点的,虽然有些激进。

我个人的理解是,一个人越是与孤独为伴,越是能够静静的思考问题,而沉思往往是智商较高且容易对世间万物产生好奇的人才能做到的,越是静静的思考,越是获得更多的知识(是的,只是并不是光靠读书获得的)和思维的能力,并且能最大限度的释放自己的个性,形成一个独立的整体,也就越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如果一个人善于交际,善于动嘴,那就无法静下来沉思,而且大量的交际容易导致自身受大众思维的影响,而大众思维往往是偏激的,不理智的,即所谓「去个性化」的负面作用,所以往往善交际的人并不能获得无上的知识和才能。

但是如果简单的认为善交际就是「平庸和愚蠢」,我觉得是叔本华太过片面和具有攻击性了。善交际可以作为有沉思能力的人的一项附属技能,在必要的时候发挥出来,虽然平时可能不会乐于交际,但需要交际能力的时候一定不能不会。

叔本华产生这些想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家太有钱了,他不需要去讨好谁或者为谁工作来获得生计。所以他长期不与人来往,也纵容了他的脾气,不过这是他个性的一部分,这也无可厚非,毕竟没人跟他来往他也就不用乱发脾气...

叔本华的哲学可以用来提高自我修养,但切不可在生活中生搬硬套...毕竟人家家财万贯不愁吃穿得罪了谁他也不在乎。您要是没钱还是不要太有攻击性,至少不要太显露自己的攻击性....


叔本华可以做佛系青年

,我觉得和他本身物质基础雄厚有关系,


与人交流,互相尊重,你就要迁就别人,甚至取悦别人,你就不能自由地坚持对真相的追求,但是自由从来就是相对的,这里应该还有可以权衡的余地,国人向来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轻视真相,程序被视为没有人情味


庸俗的人会向往他说的那种孤独,因为某种孤独正代表著你的卓越


一定程度上赞同。也不绝对,要考此人的生活圈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