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對與人交往的熱衷程度,與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貧乏成正比。人們在這個世界上要麼選擇獨處,要麼選擇庸俗,除此以外,再沒有更多別的選擇了。

——出自 〈〈人生的智慧〉〉


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中透露出的反社交一直讓我很困惑,這種困惑從閱讀此書的開頭就一直伴隨著我。想借這個作答的機會,幫自己梳理對文中思想的認識。

首先他認為「正是由於內在的空虛,他們才追求五花八門的社交、娛樂和奢侈」,無論是低下的勞動階層還是有錢的上流社會,都在曠日持久地和空虛做著鬥爭。在這裡他的潛臺詞中就包含了「社交是徒勞地掙扎」這層意思。「促使人們熱衷於與人交往的,是人們無法忍受孤獨」。

其次他推崇成為一個擁有豐富精神思想的人,認為這樣可以免受無聊和空虛的折磨。而一個精神富有的人會避免外界帶來的煩惱,追求寧靜和閑暇。像社交這種繁忙又喧鬧的人類事務,精神富有的人會天然地遠離它,「一個人具備了卓越的精神思想就會造成他不喜與人交往」。

再者他認為「一個人越是屬於整個人類大眾,他就越不為自己的時代所瞭解」。他的作品和思想在和當代人的交流中恐怕討不著什麼好,只能得到空洞或負面的回應。所以避免了社交,也就避免了這樣無意義的衝突,讓自己能全神貫注於對整個人類有益的事情。這有點像《樹上的男爵》裏闡述的人和羣體的關係:「一個人只有遠離人羣,才能真正和他們在一起」。

叔本華的這種思想顯得和我們這個社交時代格格不入。人天生是一種社會性動物,全球貿易、工業品的世界製造都深刻塑造了我們所處的世界,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光是從手機app的使用角度來看,社交軟體也是各國人民使用頻率最高的類型。

因此我認為用生活指南的心態來看這種哲學書,恐怕是走偏了方向。《論語》中孔子所倡導的行為,拿到今日社會中來執行也未必合適,有些甚至還違反當前的法律和道德。叔本華的哲學也是同理,我們應該重點吸收其中的思想,而不是像苦行僧一樣比照著去嚴格地執行。叔本華在反社交方面的論述,可看作是對社交中無聊、痛苦部分的警覺,激發讀者思考某些社交的必要性。社交軟體和碎片化的信息吞噬著現代人的時間和精力,其中大部分內容是低效甚至無用的。每天刷著微博、朋友圈、抖音,越看越焦慮、急躁、心裡不平衡。除了多巴胺的刺激以外,更多是因為人的空虛和無聊,這一點上叔本華的洞見頗為正確。而要擺脫這樣的現狀,讓自己成為精神富有的人不失為一良策。在向此狀態努力的時候,遠離社交的過程可能會讓自己產生一些疑慮,怕自己與朋友圈、與社會脫節,相比以前也會有小小的不便和麻煩。但減少無效社交就是在提高社交的效率,無效社交的壞處遠遠超過這些不便和麻煩。


個人認為這條定律應該加一個前提條件,選擇熱情地交朋友亦或是沉下心來去思考,都應是去取悅於自己的,無愧於本心的,自己在這個過程中很享受的,這就好了


說的簡單點,一個人若要與人交往和適應社會,就必須不斷改進自己與社會同步,可若是社會本身並不是一個理想社會的情況下,這種同步本身是否就是一種錯誤?不過,這種情況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並不是每個人都有福氣不與人交往的,人與人命運的差別就在於,有的人一出生就被迫得去適應社會,連是否能生存下去都是一種運氣。還有,過度地不與人交往的人生是極度痛苦的,這種過程並不是大多數人能夠輕易承受的,如若不是那種從小就經歷過一直獨處並適應和習慣這種生活方式產生免疫力的人,得心理疾病甚至是精神病的概率是極大的,有時候,天才與精神病只有一線之隔。


我一直是挺贊成這個觀點的,雖然有些激進。

我個人的理解是,一個人越是與孤獨為伴,越是能夠靜靜的思考問題,而沉思往往是智商較高且容易對世間萬物產生好奇的人才能做到的,越是靜靜的思考,越是獲得更多的知識(是的,只是並不是光靠讀書獲得的)和思維的能力,並且能最大限度的釋放自己的個性,形成一個獨立的整體,也就越容易成為一個「高尚的人」。

如果一個人善於交際,善於動嘴,那就無法靜下來沉思,而且大量的交際容易導致自身受大眾思維的影響,而大眾思維往往是偏激的,不理智的,即所謂「去個性化」的負面作用,所以往往善交際的人並不能獲得無上的知識和才能。

但是如果簡單的認為善交際就是「平庸和愚蠢」,我覺得是叔本華太過片面和具有攻擊性了。善交際可以作為有沉思能力的人的一項附屬技能,在必要的時候發揮出來,雖然平時可能不會樂於交際,但需要交際能力的時候一定不能不會。

叔本華產生這些想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家太有錢了,他不需要去討好誰或者為誰工作來獲得生計。所以他長期不與人來往,也縱容了他的脾氣,不過這是他個性的一部分,這也無可厚非,畢竟沒人跟他來往他也就不用亂髮脾氣...

叔本華的哲學可以用來提高自我修養,但切不可在生活中生搬硬套...畢竟人家家財萬貫不愁喫穿得罪了誰他也不在乎。您要是沒錢還是不要太有攻擊性,至少不要太顯露自己的攻擊性....


叔本華可以做佛系青年

,我覺得和他本身物質基礎雄厚有關係,


與人交流,互相尊重,你就要遷就別人,甚至取悅別人,你就不能自由地堅持對真相的追求,但是自由從來就是相對的,這裡應該還有可以權衡的餘地,國人向來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輕視真相,程序被視為沒有人情味


庸俗的人會嚮往他說的那種孤獨,因為某種孤獨正代表著你的卓越


一定程度上贊同。也不絕對,要考此人的生活圈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