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教育方式的成败在孩子身上只有一次机会,选择一种模式的时候会非常慎重。同时,家长会面对截然相反的儿童教育理论和研究结果。心有疑虑,事必难成。我说出常见到的,请您补充并进行讨论,使得参与者共同成长。例如:

1、早教是在学习上抢跑,获得的知识优势会在中学阶段抹平。

2、提前教育超越了儿童生理发展阶段,有损智力自然生长。

2、识字读书早的孩子入学后上课不认真听讲,不尊重老师。

3、家长学识有限,不如委托早教机构。

等等。


前三个问题呢,可以总结一下。就是孩子的教育,孩子的成长必须符合自然法则,也就是自然规律。就是孩子在什么间断?该做什么事儿就去做,什么事儿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 就像是我们去播种一颗种子让他长大。开花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必须顺应这个规律。 最后一点呢,就是家长学时有限,委托那些机构。既然学识有限就为什么不去补充自己呢? 其实家长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成长自己。家长自己就应该去学习,去提升,知道孩子在那个阶段里该做什么事。一味的靠老师,靠别人永远都不可能做好教育


谢邀!

弄清楚这些言论正确与否之前,要先弄清楚前提,即:这里的早教指的是什么?

如果,这里的早教指的是认字,算数等那些上学之后课本里的知识,那么,在入学前去学习,自然是不合理的。很简单,如果可以,法定教育年龄,也就提前了。之所以是六岁以后才入学,也就说明,到了一定的年龄开始学习那些知识,才是合适的。

至于为什么会有提前学习的事情发生,也很简单,商业炒作!做商业的人哪里懂得教育,哪里 会去看看儿童发展规律钻研一下,他们会简单粗暴的随便找个什么现象,胡乱关联一通,以糊弄广大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对了,就是中古父母望子成龙的这种迫切的心态,给商业提供了很好的可利用机会。早教本来是国外传来的,可哪个国家也没像中国这么的快速发展,这么的开枝散叶,啥都跟早教关联。

不否认有些孩子被提前灌输了知识之后,表现得很突出。但问题就是,这是以什么代价换来的?之所以很多孩子到了上学后,优势不能保持,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得益于提前灌输。一方面,是对于学习本身的厌倦,对家人格外期待压力的吃不消,另一方面,是被提前透支的能力。前面说了,孩子学习那些课本知识,是要到一定的年龄,也即是说,要达到一定的发展程度才可以。而你提前去让孩子做,孩子只能调动其他来应付,说「以生命的代价」,也不夸张。

就好像,孩子一般十个月开始扶墙迈步,你非要七八个月甚至更早就开始训练,即便是不到一岁就能走了,但不等于他就走得好。之所以要到十个月才开始扶墙迈步,一岁多才开始走,是要逐步发展腿部肌肉,协调性等相关能力。很早就会走,孩子自然要消耗额外的能力,而且,腿部是否有足够的力量,也说不准,只不过是看起来能走罢了。

简单说,拔苗助长,害得是苗。

当然,那些有天赋的排除在外哈!人家四岁能咏鹅,五岁能心算,你偏要「保护」,非得等上学了再说,那是瞎胡闹。

纵观人的一生,对其发展最有影响的,并不是知识本身,恰恰是那些课本知识之外的诸如:意志力,自信心,创造力,情绪感知与表达,人际关系等。当这些方面比较优秀,那么,知识才会彰显出其优势,反之,知识,也就只是知识而已。

那么,这些具体知识之外的东西,哪里获得呢?现在很多的早期教育,也会打著培养孩子什么什么力的旗号,但是,其实最好的培养场所,是家庭,最好的老师,是养育者。如果早期教育指的是这些,那么,我觉得是可以花精力去做的。至于具体怎么做,这里就不展开了,内容太多。大家去看相关书籍就好。

这里就举一个例子:早期孩子和父母会形成依恋关系,有的是安全型,有的是回避型,有的是矛盾型。这不同的依恋关系,就是孩子今后与人交往的模式基础。就是人际关系的基础模式。那你说,这个重不重要呢? 而这个依恋关系,基本是在3岁之前完成的,那你说,这个早期教育要不要呢?而且,这不是任何一个早教机构可以去给孩子做的,只能是父母自己去做。当然,父母自己要去学习,才会知道如何做。

综上,看到人家说早期教育,先弄清楚指的是什么,然后再去琢磨要不要。而正确判断要不要,要哪种,首先,自己要清楚孩子的发展规律。弄清楚,在早期,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自家孩子又是啥样,给到孩子那个当下所需要的,才是合适的教育。脱离了孩子的整体发展和个体差异,只是从成人的角度,从表面行为去谈论,去做工作,那都是扯淡!

祝好!


谢邀!

先回答你最后一个问题,教育孩子第一责任人是父母,如果我们都没有能力在教育孩子的路上,因为知识有限,而不去学习,不去成长的话,把孩子交给陌生人教育,会有好的效果吗?

例如早教,上早教课,最多一个星期去两次,如果是上班族的话,一周有五天,可能都在工作中,你有这个时间带孩子去上早教吗?而且一周只有两次早教,对孩子会有多大的影响,一次顶多2到3个小时,不如自己学一些早教技能,在平时和孩子一起进行互动,来培养孩子的感官,社会技能和智力的发展,做一个智慧父母。

其实能意识到自己父母知识有限,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那关键我们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我们就要去想办法弥补,去学习,去成长,而不是因为自己的缺陷而把孩子托付给其他的人,就像有的孩子上了小学以后,家长就想把孩子扔给老师,万事大吉,但是学校一天的时间主要是用来学习新的知识。那回到家呢?回到家以后,父母重要的责任就是培养孩子的习惯,好的习惯才是决定孩子未来发展最重要的一个前提条件。

所以父母的知识有限,一定要去看书学习。觉得也没有哪个父母说自己懂得很多,所有的父母在育儿道路上都是知识有限的父母,哪怕是读到了博士,关键就看你愿不愿意为孩子的成长去努力,自己也去成长?

讲清楚最后一个问题,如果你有意愿去改变自己,去读书成长的话,那前面三个问题就都不是问题。

前面三个全与知识相关,早教主要培养孩子感官发展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我们需要购买一些教具。例如益智类玩具,各种各样有趣的书籍等,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探索力自己对阅读的兴趣。让孩子自然成长!适当教孩子认字识数是可以的,但是关键要培养孩子对知识学习的兴趣!在我的专栏中就有很多有意思的阅读绘本,您可以了解一下。

lina:育儿心经4——给孩子的绘本故事?

zhuanlan.zhihu.com图标

关于教育方法,这个你似乎有点瞎担心,当一种你认可的方法没有奏效的时候,你是否有想到尝试一下其他方法吗?所以这也跟读书学习有关。

总之,我认为教育这件事是一件有深度又复杂的存在。所以想要养育好孩子,关键还是在父母这个层面!要不断提升自己才对!

有兴趣可以关注我的专栏!

爱的教育-育儿经验分享?

zhuanlan.zhihu.com图标

如果我们把家庭教育看作是亲子共同成长的过程,就会发现有很多机会去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家庭教育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试错的过程。

每一个家庭是不同的,每一对父母是不同的,每一个孩子也是不同的,没有任何一个教育方法能适用于所有家庭。父母要做的,就是不断尝试新的教育方法,不断的去验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不追求「对错」,只追求「结果」。

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上,只使用一种方法,要么是严厉,要么是娇纵,即使无效,也会继续使用,原因是自己童年就是这样被对待的,不也长大了吗?或者是社会上就是流行这样的教育方法,所以我才用。这使得父母面对孩子的种种问题很困惑,也很焦虑。

你在提问中提到的四种情况,其实是一种情况,那就是要不要在上小学前就学习文化知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师。父母的语言、教授、高质量的陪伴,对于孩子来说,胜过早教机后。早教机构的优势在于,提供了一个微型的社会环境,让孩子在这里学会了和别的孩子相处,进行社会交往。

其实,家庭教育中最为关键的是父母自己的情绪。当父母生气时,再好的教育方法都不会去使用。因此,多读家庭教育方面的好书,不断改善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调节好情绪,心平气和地面对孩子,才是运用教育方法的前提。


谢邀

早教最大的问题是之后和学校教育实现对接。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学的不考,考的没学。

小孩子的早教应以培养兴趣为主,过分深入容易造成孩子认识与学校教学不匹配。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