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师说,"初学哲学的学生大多对哲学是什么有所误解,可能大学四年仍然没有入门。"但是没有举例说明可能的误解是哪些,我也比较好奇这个问题。首先哲学系的学生多多少少上过哲学史课程,不至于出现哲学就是人生哲学,世界观等误解,那么大家在初学哲学的时候都有过什么误解呢? @陆沉同 @oldgoat @罗心澄 @LosAngelic Reeds @云豆卷


我不是哲学系学生。

另外,哲学系学生难道对哲学就没有误解了么?

哲学系学生比起其他而言,最多只是更加清楚「别人的那些想法,确实只是误解」而已。

哲学系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到「我现在的一切想法以及一切想法的根基,也极有可能只是即将被彻底推翻的误解」,我觉得也就不错啦。


认为哲学是追求真理的唯一途径,除了形而上学其他知识毫无意义,脱离现实生活,沉溺于幻想。的确,本科教育只是在普及知识,而哲学思维,人文精神,是学校交不了的,如果没有爱智慧的热情,没有能从思考中获得快乐,没有哲学的。哲学对一些人是必需品是本能,但对一些人是无用功,是子虚乌有,并且我越来越认识到哲学也只是一种思考的工具,真正的哲学思维精神在人自身,在生活内部体悟,不在严密的逻辑推理,那些体系只是思想,不合适追求真理。适合玩乐,不适合指导生活,生活还是他本身最迷人,这种抽象的投射都是种异化,胡说的,别信,因为我也没学好,我才大二,祝好顺


以为可以不靠物理学思考出时间和空间的本质,以为人类可以认识康德说的noumena世界


曾以为学习哲学可以解答我的问题,但实际上在学习中却让我产生了对事物更多的思考和更多的疑问,也让我学会从这些疑问中甄别哪些是真正重要的问题。

我想这也是学哲学的价值所在吧。

补充一点,在真正学习这个专业之前,我以为哲学训练的是人的「批判性思维」,即普遍怀疑并及时从别人的论证过程中找出不合理的地方进行反驳批评/objection and criticism。但是学习久了之后,我发现真正重要的不是第一时间内找出文本的逻辑漏洞,而是先结合时代背景、作者背景及基于一系列大环境的基础上去理解文本,弄清楚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在此之上,才有资格对其进行反驳和批判。否则,在不充分理解其论证的情况下的批判很有可能只是在攻击对方的稻草人。


大学里的哲学专业很多是以旁观者的角度看哲学,比如探讨康德和王阳明的思想在后世如何受容发展这些,跟学历史,文学史,思想史这些没有太大区别,当然业余可以喜好某家思想,思考人生,或者去发发神经也可以,但是爱好归爱好,写作业和论文的时候,一些哲学思想,是不用拿来做为黄金准则或者论据来看待现实事物的,比如通过康德思想来看世界的起源,是与什么都要将证据的客观科学的学术研究相违背的。


比如形而上学...不明白如何解释物理学和后物理学的情况下,贸然闯进形而上学的结果就是玄学...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