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比较长的那种,以前嘟啦嘟啦,现在觉得嘟啦嘟啦,以后要嘟啦嘟啦,然后加上几句有深度的话……


不评价就是了。

发不发那是人家的事,要不要评价完全是自己的事。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每个人的世界又都千差万别,或许把那些感悟发出来,有寻求认同的意图,但那又能怎样?

严格来说,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无论有多少东西围绕在自己周围,都不过是在分散自己的注意力罢了,那些自己以为是永恒的东西都将随著生命的衰竭而脱落,随著时间的流逝而蹉跎,面对自己始终是最困难的。

之前听单位同事说过,让一个人崩溃最好的方法,不是打,不是骂,就是简简单单关禁闭。你可以不说实情,也没人逼你打你,就是关在一间小黑屋里,什么也不让你做,一天两天可以,三个月,半年你能做到吗?他们说,大多一个星期左右,整个人就变了,精神不再像当初那么好了,有些人还可能会出现精神崩溃,自己感觉这没什么奇怪的。

人类很早就适应了「斗争」,和人斗,和物斗,斗天斗地和大自然斗,甚至不惜用战争的方式血腥屠杀……这难吗?自己感觉好像不是很难,或许一开始出于道德良知会让自己寝食难安,但一旦适应了,也就没什么大不了,那些嗜血的变态杀手,从外表上看不也是和正常人一样吗?

人可以充满精力的和外在的一切做艰苦殊死的斗争,但对于处理自己的问题,却总是茫然无措,就像自己当初那么热切的幻想死在冲锋的战场上一样(哈哈,有这么傻X想法的人应该极少数吧),对现实生活自己的各种问题却是完全的束手无策,这不是一件特别可笑的事情吗?

孤独永远无法被隔离,因为孤独是」宿命」。一个人的孤独和一群人的孤独并没有什么区别,总之自己就是想要借助那些新鲜的东西摆脱自己。

孤独这个词,其实是一个分裂的产物,精神病式的辞汇,因为头脑总是希望被占据,被任何感兴趣的外物占据,相对于没有外物的存在,孤独就产生了。

联想到这段时间紧张的疫情形势,有些人依然在大快朵颐著餐桌上的野味,甚至发在朋友圈里,这可不是什么感悟,但却有著比感悟更可怕的意味,具体意味著什么,当事人的感受最真切,但可能最糊涂,外人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但去和这种人骂架是毫无意义的。

就像那句话说的,这个世界最没有用的事情就是讲道理,讲一万句道理,也不如自己亲自摔一跤,很多弯路看似可以避免,但没有切身体验,很难消除那个可能性,换句话说,板子打到谁身上,谁才能知道疼。这里必须注意,疼是一种切身的感受,而不是一种理论。人人都知道惩罚很疼,但这种理论认识上的疼,真的不足以阻挡人们前赴后继的因为触碰底线而被惩罚。

认识自己是困难的。

又说一大堆废话,真的很抱歉!

都2020年了,闭嘴。


一般发感悟的,都没什么感悟。

他们觉得重要的那些话,那些名言警句、格言、感悟、鸡汤,都是些好听的大道理。比如,释迦牟尼曾经说过,「不要因为说的人多,就信;不要因为说话的人有名,就信;不要因为这些话写在书上,就信」……他们觉得听起来不错,就转发了。这是一种心理安慰。他们心里面有一种危机,会导致他们依赖这些道理。

就像掉进水里的蚂蚁,不敢离开自己的救命稻草。

即便他们看见「法尚需舍,何况非法」,依然也只是转发一下。「正确的道理尚且要放在一边,何况不正确的」——他们不知道,自己转发这些正确道理,就正在违背这个正确道理。

心理学说,存在的勇气。我不知道具体指的是什么,但人只能非常硬核地活著,在死亡、虚无面前,一切都是逃避,一切都是依赖。

无论是借助思想、想法,还是借助行动,都是在逃避。人只能非常硬核地活著,然后发现,自己并不需要依赖什么。

……

当然,我也在朋友圈发感悟。大段大段的发,例如前面写的这样的。总的来说,发感悟的人,都没什么感悟。大体逃不过「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这种层次。也就是个嚼头。

我常常给别人讲,中年人之所以油腻,是懂的「正确道理」太多。不信你看,他们发的道理,都正确,没什么问题,但总感觉,缺了点什么。还有的是控制欲,王尔德说,人生格言的唯一用处,就是送给别人。

总之,见到那些发正确道理的,知道他们没什么用处,不理他们就行了。


依赖我对他这个人的评价。

我欣赏崇拜这个人,就会仔细体会他生活感悟这句话的内涵,思考它的正确性。

我喜欢这个人,就会条件反射地把它的生活感悟与我个人联系起来,揣摩它背后的心理。

我厌恶这个人,我就会觉得这人很作,矫情,矫揉造作。

我对这人无感,那就根本不会去思考它的内涵,经常发如果让我觉得烦,不看就行了呗。

反正我自己从来不发,一是觉得自己见解浅薄,恐会惹人笑话,二是我并不觉得有人能够与我有共鸣,发了只会徒增尴尬。


可能是当日记写,也可能是找认同感,像你一样


第一,是对生活比较满意,带点小炫耀(我有时是的)

第二,认为是在分享生活智慧(我有时是的)

第三,希望影响身边的人(有时怕女儿嫌烦,特别把鸡汤分享了,其实是专门给她看的)

@北风向快乐出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