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后世名家,他会最认可谁的书法,会认为后人有超过他的么?我就是突发奇想。


右军出游,行次宋国,见米南宫书,曰,得我皮。

复至元国,见赵松雪书,曰,得我肉。

又至明国,见王孟津书,曰,得我骨。

更见董香光书,曰,得我髓矣。

及至唐国,见颜平原书,乃叹曰,此真师子儿,我当避之,让他出一头地。


文无第一,都是嘴上会客套,内心都是老子天下第一,我不是针对谁,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浅答一下

王大师看到别人的字什么态度我可能想不出来,但是看到米芾的字绝对表情非常精彩(???! )/这个人怎么写我写过的贴呢?怎么是我的落款呢??什么情况???怎么回事???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想想就好笑


右军某曰神游。

见智永,曰:腕动指不动,降龙二十八掌止传一十八,实憾事。

智永曰:非不能动,乱花能迷人。

见永兴,曰:读书太多了,君子固其执,不知小路也是大路。

永兴曰:技穷则道迷,守中即可。

见信本,曰:搜索牵挂,如何飞升,不如斩执。

信本曰:天地其远,亦其近,丘壑在心,不在其远。

见平原,曰:子敬足可喜,亦有子敬未到处,况修短随化,不免痛哉……

还没说完,平原曰:你知道个蛋蛋。老子是老子,庄子是庄子,都是孙子,我祖先是颜回,懂了吗?

右军大怒:那你还学我儿子?孙子真孙子。

见诚悬,曰:坏我儿子名字,哪有把笔当刀的。

诚悬曰:鲁公之事,还要说吗。

右军气极,掉头回走。

见一胖子写字,虽粗鄙,神意却自有出色处,道,便童蒙入我门下,实可传我衣钵。

胖子回头大笑:神仙不得意,快活自当时,非我不知右军,右军不知我。

这时,一个邋遢道人跑了过来,大喊:神仙留步,我可传尔衣钵。右军看了看,说:与子敬肖,有智无勇,诚不足承衣钵,聊胜于无罢。

胖子又大笑:米颠你还是落下一等。道人大惭,红著脸说:你懂什么?无法就是无道。

右军转身要走,一高冠道人跪在道边,说:吾晨阍沐祝,止愿得见神仙一面,今日何幸,且受我礼拜。

右军看了看,道:情性拘谨一点,道已不存,你自立门户可矣。

高冠道人大哭,曰:天关已闭,不得其门,神仙教我。

右军叹了叹气:世风至此,道已不存,非汝之过。

这时,一官人扶轿旖旎而来,大笑曰:赵道人,你是悟性不够,天高地阔,何处不是门?

高冠道人看一眼,吐了一口唾沫,不再发声。

右军看那官人一眼,扶起高冠道人,曰:此子敬门口跳蚤,不能登堂,不用与其见识。

官人闻言,大声喊:冤枉哪,就是跳蚤,也是右军门口跳蚤,一身神仙家气质。

右军挥一挥手中扇子,作势要打,官人大汗,落荒而逃,边喊:子敬门人董不董,岂是庸夫能识。右军何如子敬。


强答一发

按:答主夹带了一些私货,厚赵薄董,董其昌粉不喜勿喷。

原文:

右军出游,见一男子,峨冠博带,执笔如椽,如锥画沙。观其字,中正平和,然无板滞之态。

右军乃喜,曰:"足下之字,观其形,异于吾侪,然皮毛殊异而筋骨相通矣。"问其人,乃琅琊颜真卿也。遂揽手同游。

步于路上,盖右军多玄言而鲁公多壮语,遂难尽欢。忽于道旁见一石,右军道:"真奇石也。"言未毕,见一邋遢人,仆拜石前,口念为兄。又怀中援笔,口濡之,绘其貌并属文焉。

右军乃曰:字法飘逸,得吾衣钵,可宝也。鲁公曰:其颠若此,实异人也。问姓字,知是米南宫,遂要同行。

三人行行止止,至一堂前,其时雪落长松,自是秀色。三人乃拔步入户,观屋前匾,知是松雪斋。

屋中一翁,长身玉立,青袍之下,亦是雍容之气。见三人至,熟视久之。忽顿首曰:晚生赵孟𫖯得见先贤,三生有幸。三人亦还之。

南宫踱步桌边,曰:字法圆熟,多秀媚之气,尽如此,岂不病乎?

鲁公口中诺诺,盖以为然。

右军曰:此人得我真旨,盖笔法不传久矣,唯此公可于寥寥帖中所悟若此,实晋唐以来一人耳。然米氏所言非虚,秀媚有余,而于行气处少变,君之短也。

子昂不答,启桌上一箧,示数帖于诸公。三人遂细察之视良久。鲁公乃曰:君绝类我,少壮以书名,自老来又一变。此君晚年书,自是人书俱老,已入纯青之境。

右军抚《绝交书》一卷曰:君慕魏晋风度如此,得君此纸于世,嵇中散之名不没矣!于是把袂言谈,相交甚欢。

忽闻堂外靴声坨坨,一员外顿步而入,曰:临右军书,子昂得十一,我得十七。便掷数纸,众人观之,皆有诧异之色。

久之,右军谓鲁公曰:此儿得吾二人之长,是有法也。然其字取法杂糅,未入化境,便似董非董,难入臻品。

又转谓子昂曰:不知彼何德能,而如此薄君。观君出入晋唐,犹不敢托大。此子有术而寡艺,实难定评矣......

四人抚掌,径出松雪斋,步会稽山下,便怀兰亭之雅集去了。


泻药。看了下,个人还是比较认可二楼楼主的观点的。这点跟性格有关系吧,而形成性格因素,家里的经济和政治地位。


有涵养的人,不会对面评价,只是切磋而已。

看了众人评论,大体二点共识:

鲁公另起高峰,堪与书圣并称。

子昂继承衣钵,无愧右军真传。


见到颜真卿的字:这啥玩意儿?!

见到米芾的字:这啥玩意儿?!

见到王铎的字:切!

见到董其昌的字:切!

见到赵孟𫖯的字:真乖!


这么清奇的问题,好有趣~

王羲之写出了「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写出了「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出身这样的潇洒风流,他的境界之高,作为凡人,难以揣测。

颜真卿、米芾、赵孟𫖯、董其昌、王铎等人在学习王羲之的笔法之后,「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写出了自己的个性。从王羲之的气度来看,应该蛮欣赏这些后来人,和他的书法观念有诸多相似之处。相比较而言,颜真卿大气率性,人格魅力令人倾倒,他二人应该是互相欣赏额,交流略少。赵孟𫖯和董其昌的书风更符合书圣审美。

再说一点,历史上书法留名的书家大都在政治上地位斐然,穿越之后,也要看王羲之身份如何,还是名动天下的琅琊王氏优秀的儿郎吗?


赵董可能不会有太大的感触,颜氏满门忠烈,元璋至情至性,可谓一正一邪,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从艺术和生活态度大概率会让右军跟他们聊聊。让米拿出他的鱼尾砚把玩一下,跟鲁公聊聊李希烈。


王羲之:我只想见智永和李世民,当面说声谢谢!


兰亭相聚

推杯换盏

到了这些大家的水平高度

应该是心心相惜的


唯独不能不认可颜鲁公,毕竟是武将,上过战场砍过人的。没说好,当心被砍。哈哈哈哈 ,玩笑一下。


「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