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繁體字寫作「黨」,從尚從黑,本義是指私下的,非公開的。孔子說過,君子羣而不黨。總之,在中國古代傳統語境中黨不是一個褒義色彩的詞。

現代意義上的「政黨」的概念,是從西方傳過來的。從詞源上來說party一詞,來源於拉丁語pars,意指一部分。一般理解為一批具有相同利益、理念等聚集起來的羣體。然而僅僅這樣是不夠的。因為這樣無法將黨同其他一些組織區別開來,比如幫派、老鄉會等各種團體。

事實上,政黨區別於其他團體之處在於政黨的政治訴求,更簡單地說,政黨謀求政治統治。如果一些政黨只是參政議政,而不是謀求統治,其實只是掛了黨的名稱的利益團體罷了。政黨的出現是同議會政治密切相關的,一開始的時候,政黨只侷限於議會內部。後來隨著選舉權的擴大,乃至普選的出現,在議會之外也出現了政黨。

政黨有自己的章程、組織目標、意識形態、人員任免規則等等。

政黨謀求政治統治是黨區別於其他團體最重要的因素。不理解這一點,就無法理解西方某些思想運動。比如在社會主義運動中影響深遠的工團主義。工團主義以工會為核心,認為工人運動,無產階級的解放應該通過工會,進行總罷工。不需要黨的領導。馬克思對工團主義是深惡痛絕的,多次同工團主義進行鬥爭。

馬克思和工團主義的分歧則可以進一步深入到對國家機器的理解和運用上。馬克思說「國家是統治階級進行階級統治的工具」,在馬克思的理解中,國家歸根到底也不是什麼褒義色彩的詞。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三者其實是一脈相承。國家最終是要被消滅的。走向沒有國家、沒有階級的大同社會。

但是馬克思認為在現階段無產階級尋求自身解放的時候,還是有必要運用這一國家機器,奪取政權的。而工團主義者則認為無產階級的解放不應該運用國家機器,這是屬於資產階級的那一套。這裡可以明顯感受到工團主義身上的無政府傾向,蒲魯東無政府之父的思想閃爍其間。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