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考中秀才即可免除差徭,官府不可随意对其用刑,可以入官学习,遇到公事可禀见知县, 他们是普通百姓和官府之间沟通的代言人,被尊称为「相公」。而古代的秀才经过乡试若中了举,不仅具备了做官的资格,而且使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产生质的飞跃,我们通过「范进中举」就可以看到。而殿试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一甲第一名才是状元,绝非如今高考中所称的某省某省「状元」所能比的。

这是拔贡生叶新的捷报。

下图是一张中举的捷报:

下图是一张会试捷报:

参加会试是有补贴的:

这是进士榜:

如果在这上面看到自己的名字,就是金榜题名,不知该多激动了。


谢谢悟空邀请。

五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泥金帖子》:「新进士才及第,以泥金书帖子附家书中,用报登科之喜」。「及第」是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榜上名有甲乙次第。这里面的「报登科之喜」就类似于今天的高考录取。

人生三喜: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他乡遇故知。

古时,学子考取功名,中榜者,除了朝廷张榜公布外(不同朝代榜单有差异),还有各种各样的「报喜」,让世人知道某学子中榜了。中榜的学子,成为当地一时的热议话题。在电视剧中,我们还经常看到,报喜之后就等著给喜钱,不少穷困的学习没钱给的时候,客栈老板会代给巴结。

在唐宋时期,有金花帖子,如《容斋续笔》曰:「唐进士登科,有金花帖子」。「金花帖子」这样的类「录取通知书」在古代具有特别的荣誉,基本都是置于家中的大厅,供家人和客人观赏,甚至部分大的氏族会将「金花帖子」置于本族祠堂中。

明清科举录取通知书不论中央、地方都叫「报帖」,也称「捷报」,俗称「喜报」。我们最熟悉的应该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后官方就差人送来捷报。

民国的时候,录取通知书就已经有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和之前的捷报有点类似。

上图是民国三十三学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颁发的「入学证」。

其实,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高中或者进入高层次的学府深造都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都值得我们珍惜。当然,古代科举部分类似于今天的「公考」,是一种官吏选拔制度,和高考的录取通知书间存在不小的差异。

希望对您有帮助,方便时给个关注,谢谢您~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