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说,行销企划是指「搜集、分析与应用资料,以逻辑、创意与执行力来有效因应特定行销问题与情况的思考过程」。这个定义意味著任何人如果想要写出一份令人眼睛一亮、对企业有用的企划(或最低限度不被上司怒目相向的企划),他必须掌握行销企划品质的三大支柱:逻辑、创意、执行力。以下会个别说明这三大支柱的意义,然后讨论他们如何影响企划品质。

逻辑、创意、执行力是行销企划品质的三大支柱,任一支柱出现缺陷必会危及企划品质。

行销企划的逻辑

何谓「合乎逻辑」?

行销企划中几乎每一句、每一段都在推理,而企划方案(及问题解决方式或因应措施)就在层层的推理中形成。推理严谨、合乎逻辑,企划才有足够的说服力;相反的,推理不合逻辑,企划就会让人感觉脱节松散,无法信赖。

「合乎逻辑」代表结论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上,或凭借有利的根据而来的,也就是根据和结论之间有明确的关联;「不合逻辑」是指结论没有根据、凭空出现,或是基于不相干或不重要的根据推衍而来。

推论来自扎时的基础或有力的证据,逻辑才算及格。

检验企划逻辑:前提或假设

行销企划的逻辑检核
前提/假设:推理是否提供清楚、可信的前提或假设?
学理:推理是否符合行销理论?如否,前提或假设为何?
经验:推理是否符合实务经验判断?如否,前提或假设为何?
证据:推理是否基于足够的、来源可信的证据?

为了让推论的前提或假设更完整,企划人员应该多角度思考:只要A,B就一定成立吗?是否还有其他条件?

检验企划逻辑:行销理论、实务经验

我们也应从行销理论与实务经验中检验推理是否合理。理论与经验是累积许多专家长时间的努力而成的,一般而言自有其可信之处,企划内容当然也得从中检验逻辑。因此,行销企划人员应该具备一地的行销专业知识或经验,或是在企划撰写过程中参考实务界观点。

大多行销理论与经验是在一定的时空环境、市场情境、前题假设之下形成的,因此也可能有盲点。当企划内容违背学理与经验法则,企划人员就必须提出令人信服的前提、假设或证据。

为了让行销企划的推论更为合理,企划人员应具备一定程度的行销知识与经验。

检验企划逻辑:资料来源

行销企划经常需要引用外部资料来强化证据与说服力,来源包含政府机构出版品、研究机构或学术团体的研究成果、产业或个别企业的报告、媒体报导、网站资料库、专家学者等。当资料来源是名不见经传的机构、媒体、人物等,就得当心。一般而言,政府机构以及享有崇高声誉与公信力的媒体、研究机构等提供的证据,比较可信(或,让人「感觉」比较可信)。

不过,尽信书不如无书。再知名、再有公信力的机构或个人,不管事基于一时疏忽、说明不清、判断错误、保护自身利益等原因,发布的资料可能有所掩饰、错误,甚至是荒谬不堪。因此,面对引用资料,行销企划人员得瞪大眼睛、头脑清楚。

另外,不管数据资料来自什么地方,别以为那都是客观无误、无可挑战的。面对搜集到手的数据,行销企划应该尽量了解其原始出处、如何产生、为何产生、有何意义、有何盲点等;就算无法深入了解,稍微用心或许就可避免数字的陷阱。

为了让企划采用的证据更有说服力,资料出处应有一定的声誉与公信力。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