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记者 崔文/文 首席记者 杨东华/图

  郑州市儿童福利院,因男孩姓"郑"、女孩姓"周",又叫郑周大院。

  院里的孩子都是折翼的天使。为了能让孩子得到良好的治疗,受到正常的教育,更让他们能有个家,郑周大院的李妈妈操碎了心。

  她想出管理要精细化的方式,还创建了自己的特殊教育学校,她总说,要让这里的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这个月,她获得了民政部最高荣誉奖——"孺子牛奖"。

  【怀揣执着和担当,郑州市儿童福利院落了地】

  漫步在郑州儿童福利院内,宽阔的空间、分类详细的楼房,还有模拟社会上真实街区建造的"校内步行街",让这个地方能跟优美的校园媲美。

  谁曾想到,十几年前,这里只是郊区的一片荒芜工厂。

  "人这一生总得轰轰烈烈地干一场。"2006年,没有任何基建经验的李燕接过了建设郑州市儿童福利院的重任。

  建设中真正的难题,无疑是和拆迁时的老业主和征地时的村民打交道。挨家挨户做工作,她受过冷眼和水泼,起早贪黑是常事,她也曾守在工地几天几夜不回家。

  执着和真诚打动了村民,韧劲和担当使她没有丝毫松懈,2012年,郑州市儿童福利院前后两期全部建成,总占地面积80亩,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床位830张,当它被称赞为项目典范时,李燕只是笑着说:"这是我和孤残儿童的缘分,是一个民政人的初心和责任。"

  【福利院不是简单的吃饱穿暖,它也讲究精细化】

  有了地方,想要给这些折翼天使一个真正的家,要做的还有很多。

  4月11日,河南商报记者在郑州市儿童福利院康复房间看到,脑瘫的儿童在戴着仪器做治疗,肢体残疾的儿童也在器具的帮助下康复。

  "儿童福利院不再是以前只管吃饱穿好的粗放式管理了,我们现在打造的是精细化、专业化服务。"李燕说,当一个孩子来到福利院后,院方就会及时跟进评估、制订方案,拿出最适合这个孩子的成长计划,包含康复、教育、治疗各个方面,"我们希望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即使是重度残疾的孩子,郑州市儿童福利院也给出了教育方案,通过坐、立、行、爬、跑等专业训练,促进孩子们的认知发展,通过训练穿衣进食、洗脸如厕等,提升他们的个人基本生活能力。

  【成立特教学校,为孩子未来就业铺路】

  "福利院孩子的未来在哪里"是李燕当院长第一天就开始思考的问题,慢慢地她意识到: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才是这些孩子最好的出路。可福利院的孩子都是有智力或身体残疾的,学校去不了,李燕就在郑州市儿童福利院建设了特殊教育学校。

  河南商报记者在一个房间看到,几个孩子正在配合制作香皂,有融化配料的,有制模的,有包装的。"这里就像一个香皂生产车间。"护理员说,通过在这里学习,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手和脑,更能让他们掌握一门技能,而像这样的技能,还有编织、陶艺、烘焙等等。

  李燕说,只要是社会上学习的,他们都尽量满足,让孩子们学习,"他们掌握的技能,是以后最好的出路。"

  【郑周大院好妈妈,员工心中的榜样】

  2008年,像很多怀着满腔爱心的年轻人一样,王瑞华也来到郑州市儿童福利院担任了护理员,可每天抓屎尿的工作,加上朋友在旁的劝说,王瑞华动摇了,她萌生了辞职的念头。

  "那是一个雨夜,李院长来到院里跟我们打了招呼后,也和我们一起帮孩子换尿布。"李燕将这些折翼天使当自己孩子对待的态度,打动了王瑞华,也打消了她辞职的念头。

  "这次李院长领了奖回来和我们开座谈会,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是代表你们领的奖’,让我觉得我们这些护理员的付出有了收获。"王瑞华说。

  郑州市儿童福利院有个传统,男孩姓"郑"、女孩姓"周",而被人称为郑周大院,对于这个大院的800多名孩子来说,李燕就是他们的妈妈。

  即使嫁出去的孩子,过年时候也会回来看妈妈,也让孩子认认姥姥,每当这时,李燕都会特地摆桌团圆饭招待。她有时也会打电话给女儿的公公婆婆,介绍女儿的情况,嘱咐对方好好照顾她的女儿。

  这样的生活方式,想必也和正常家庭无异吧。(编辑 华丽娟 戴晨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