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晚18:30

  《一槌定音》栏目播出之后,

  引发了纷纷议论。

  其中第三组藏品中出现了

  朱乃正水墨山水斗方

  朱乃正水墨山水介绍

  这是一个神奇的节目

  尽管该节目中

  使用的朱先生作品图片

  未经知识产权持有者授权,

  但为了弘扬朱先生的艺术,

  朱乃正艺术研究中心选择转发消息

  并保留追究侵权责任的权利。

  然而

  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视频中大段旁白

  竟和朱乃正艺术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

  几年前发表的仇盛的

  题为“天光潋滟:朱乃正水墨画中的探索精神

  一文中的一大段

  高度重合

  该旁白在原作者仇盛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了《天光潋滟:朱乃正水墨画中的探索精神》中的大段文章。

  其中出现多幅朱乃正作品图片,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有之,绝大部分作品图片使用版权存疑。

  以下为原作者文章

  其中红色部分

  是视频中旁白的

  全部内容

  几乎

  100%

  雷同??重合??抄袭??

  (可能只是一个巧合,如果你相信的话)

  “天光潋滟:朱乃正水墨画中的探索精神”

  作者:仇盛 2015年2月3日

  发布于微信公众号【朱乃正艺术研究】

  在朱乃正先生一生创作的作品中,最先走入公众视野的是他气势磅礴的油画作品诸如《金色季节》、《青海长云》、《国魂·屈原颂》等早已得到美术界的认可和推崇。但他在水墨画上的探索在曹星原于2012年策划的《黑白东西:朱乃正艺术思行研究展》之前虽有介绍但仍知者不多。 朱先生虽受西式艺术科班教育,但其素日以书法作为日课、以水墨聊以自娱,从未放弃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的薪传与探索。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吴冠中先生曾撰文写到:“油画家朱乃正挥起水墨来,这是探索者的寻常工作,是中国画家最易发现的中西方艺术间的通途”。作为朱先生探索创作的水墨画,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朱先生融汇中西方艺术的“敲门砖”。纵观朱先生创作的水墨画,其笔下的山水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皴勾点染出的程式化视觉画面,而是带有西方造型习惯却又饱含中国笔墨韵味的“浟湙潋滟,浮天无岸”之景象。“天光潋滟”呈现的是朱先生水墨山水中别具一格的审美享受,也是其水墨画探索过程中所获得的视觉效果。

  朱乃正先生曾在《从艺自叙》中说:“凡作水墨,既无对传统水墨画之明确师承,又绝非具体时空与名山胜水之描写,而是以单纯而丰富之水墨变化,以行云流水之姿,抒写胸中墨梦。”从上文中可以解读出:首先,朱乃正先生所作水墨画,不是对传统水墨所追求的一章一法出之有据的严恪顺从,也并非一味地拘泥于摹古。朱乃正先生虽临摹八大山人与恽南田的水墨作品,但他对这些作品的临摹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好奇,而是研究传统审美的特点,和欣赏表现习惯的同时来感受八大山人在黑白两色之间所达到的强烈表现力。在朱先生临摹的八大山人作品中,笔力恣肆放纵,圆润中带苍劲,清逸中含粗狂,在墨色中却透露出辉芒。其次,朱先生所做水墨画并非是对客观对象的刻意描绘,而是在画面中进一步追求“造境”的艺术语言。他在画中营造境界曾自陈心得:“余作水墨山水,全在显现胸中之块垒。既无定则,又不知师承,更非名山大川之写照,盖出于自然造化之天机。不论工写,皆取法于无法。尺幅中,宏微均由笔端调使。更不喜画非自然人为之物,如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人家,诸如此类点缀,实有碍意境之深邃纯净。此见或执偏颇,然此乃余心造妙境之源。有识者,今世后来,可当鉴之。”所以,在朱先生的水墨画中可看出其对“造境”观念的实践与探索。第三,“以行云流水之姿,抒写胸中墨梦”是朱先生以书法的意趣写入画面之中,并非简单程式地皴皴划划。朱先生充分发挥了书法用笔的长处,中锋、侧锋、顺锋、逆锋,顿笔、战笔、飞白,疾徐迟钝、波磔迥护,这所有笔法,都富于表现力地运用在画面上。正是因为朱先生在书法基本功上游刃有余,才使得在其创作水墨画时书法用笔自然地流出笔端。

  然而

  事情依旧没有结束

  专家的文学素养堪忧

  “王式廓”还是“王式廊”?

  视频中的专家

  脱口而出王式廊

  著名画家王式廓

  不是

  “王式廊”

  !!!!!!

  汗颜......

  “王式廓”还是“王式廊”?

  无独有偶

  这台节目的另一位发言人

  竟然把

  “疏可跑马,密不透风”

  说成

  “密可跑马”

  怎么跑?

  “密可跑马”?

  因为侵犯朱乃正知识产权

  因为剽窃仇盛文章

  因为念错著名画家名字

  朱乃正艺术研究中心

  决定发声:

  希望

  全体文化界

  建立真正的审稿机制

  查重本身是个不严谨的审核标准

  但节目团队连查重都没查一下

  不禁令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