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研药仍然是能够保证品质的最优选择。

  去年热映的电影《我不是药神》,是一部极具现实意义的电影,它刷爆了大家的朋友圈,也戳中了全国人民的痛点,一时间便宜的印度仿制药得到力挺,而高价原研药成了各大制药公司无法辩护的原罪。

  那么,印度仿制药真的是物美价廉吗?

  “神奇”的印度格列卫

  《我不是药神》里的“格列宁”是贯穿这部电影的一条主线,其原型是印度知名的制药集团生产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特效药“Natco Veenat”,俗称“印度格列卫”,在电影里号称“与瑞士诺华制药生产的原研药格列卫的成分和效果完全一致,但是价格却要低廉很多”。

  图1:《我不是药神》电影海报

  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这款神药“印度格列卫”是否真的如此物美价廉。

  印度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替代终点

  印度仿制药的崛起得益于政府的“强行合法”,当然也离不开其药物质量。

  目前印度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遵循的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所制定的原则[1]:以生物等效性试验作为标准,一旦通过生物等效性评价,就可认为仿制药与原研药具有质量一致性。

  很显然,生物等效性是一个替代终点,并不是硬终点,而替代终点有其天然的内在局限。

  首先,生物等效性试验是在健康人群中进行,而原研药则需要在目标适应症患者(即特殊人群)中进行临床试验,其次生物等效性样本量仅为几十例,而原研药则需规模巨大的样本量,最后生物等效性试验的研究时间多为短期,少则几天,而原研药的试验时间多为长期,可达数年。

  另外,美国FDA对生物等效性的界定范围也是非常大的:仿制药的有效成分在人体血液内的最高浓度不低于原研药的20%,并且不高于25%。因此这些标榜着“同样配方”的仿制药,虽然通过生物等效性评价,但其是否能真正达到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治疗等效性这一最高目标是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印度格列卫≠原研药

  接着,我们来看一下格列卫仿制药和原研药的一些比较研究。

  一项研究[2]采用超高效液相-光电二极管阵列法来对这两种药物的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发现:

  诺华格列卫和Natco Veenat在有效成分上保持一致,都是甲磺酸伊马替尼;

  诺华格列卫和Natco Veenat的辅助成分有一定差异;

  Natco Veenat较诺华格列卫中的甲磺酸伊马替尼含量高5%,患者在服用NatcoVeenat时,在临床观察中存在不良反应严重,有效剂量不易控制,影响患者的长期诊治。

  因此,这项研究认为Natco Veenat临床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另外2011年欧洲血液病协会报道了一个在伊拉克进行的用格列卫仿制药替换格列卫的研究[3]。该研究共纳入126例慢性白血病患者,在服用原研药获得疗效之后,换用格列卫仿制药治疗。3个月后,有17%的患者疾病进展到晚期;6个月后,又有16%的患者丧失疗效。

  基于这个研究,著名的药物经济学专家Botteman等人对患者进行生存模型分析,换用格列卫仿制品的患者平均1.58年就出现疾病恶化,而继续原研药治疗的患者14.51年无疾病进展。

  印度是一个仿制药的大国也是强国,其生产的神药“Natco Veenat”依然在质量、疗效等依然赶不上原研药。我国是仿制药的大国,但并不是仿制药的强国,有统计显示在我国已有的药品批准文号中95%以上为仿制药,但质量却在国际上饱受争议。

  目前“4+7”药物带量采购政策已正式落地,很显然这一政策能够降低药品价格,减少财政开支,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医疗需求。但是生物等效与实际疗效之间并不能保证完全相等,仿制药的疗效有待长时间的验证,目前为止原研药仍然是能够保证品质的最优选择。

  参考文献:

  [1]马志爽: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国内外研究进展. 中国药物评价 2018, 4(35).

  [2]田姗: Novartis格列卫与Nacto Veenat中甲磺酸伊马替尼的比较分析. In: 2013.

  [3]《仿制药通过评价仅仅是补考及格,不要让一致性评价结果变味》医学论坛网2018.

  好看,请点这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