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古代社会,我们所能获得的信息,所能看到的书籍,所能达到的物质生活条件,我们更具有难以比拟的优势,为啥却很难再产生出像屈原,韩非,韩愈等这样伟大的文学巨匠?


1、近代、现代仍然大把的文学巨匠,层出不穷,各领风骚。

2、文明演进,社会复杂度剧增。以前的文学,如果不是心怀天下,写出来都不好意思跟同行打招呼;现代文学,揭示一个极小的社会问题,就不知道要查阅多少资料,往往也只能以偏概全,谁还敢说一书写尽天下?写不尽天下,就不算巨匠吗?

3、古代先贤的智慧是指导当时的社会实践的,放到现在,不是说完全不能用,但是不够用。就像牛顿开创的经典物理,现在依然能用,但你若撇开现代物理去造太空梭,去放卫星导弹,那也是不可能的。所以知乎上也有很多人感叹,为啥现代不出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了……其实有天才,很多天才,只是物理这个学科的复杂度剧增了,他们都在往高精尖方向发展,而不是去开创一整个系统。

4、先贤们开山起源,从0到1固然伟大,但是后来者们的从1到100,也并非轻易。只是看上去,都在沾先贤的光。实际上,现代人并非不能从0到1,只是开辟全新领域的机会越来越少,越来越难了。先贤们换个位置,未必能做到更好。


谢邀。李杜比屈原差吗,贾谊文采输于韩非?韩愈和鲁迅,无论思想和艺术性,我更欣赏后者。题目的意思,是人们厚古薄今,还是事实上,当今就是不出高明?如是后者,则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文学发展虽关乎时代,却常常世衰而文盛,有他自身的规律。


当然,古人有一个占便宜的地方,就是容易开创风气,作第一个给女友送玫瑰花的人,他是天才,第二个兴许就是庸才。但今天,我们的思想和获取的信息,我们所发展的一些艺术手段,又会站到古人肩膀上。


我觉得实际上古代人的智慧来源于爱吹牛逼,还有爱发呆。

其实有很多理论如今看来很可笑,比如孔老夫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听著挺牛逼吧?我觉得实际上就是招学生挣钱的一种方式

当然,有人就说了,其以乘酒壶、束修,一犬赐人或献人,这是学费。但是你看看,我们孔夫子又怎么说。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悔焉。」就是只要人家送我十个肉干吃,我就不会拒绝收他做学生。这不是穷是什么!?

还有,最后孔子弟子三千,每个人都因材施教了还是怎样?我孔夫子哪有这么大的闲心?我还得忙著周游列国呢。留几个有用的就完了

所以,话是拦路虎。其实我感觉,先贤们的智慧,大多数来自后人的「正确解读」,而不是像我这样的理解 包括引用或者思考,但是你不可否认我说的这些,因为真正的语气你我都不知道,这句话真正的含义只有当事人知道了。

还有就是发呆,爱思考,真的,发呆我觉得特别有用。古代有没有手机,网路,几个老大爷没事坐一块打牌也不现实,那怎么办呢?有别人陪,就吹吹牛逼聊聊天,没人陪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就发呆,想想下次吹牛逼怎么吹的过他 慢慢的,就有自己想法了,然后成为体系,让别人来学我吧!!哈哈。

最后,sorry啊,可能错误解读了一下古代圣贤。在这里赔罪了。


个人认为最大原因还是环境

像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各诸侯国招贤纳士。而随著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得到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常年战乱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所以一部分较富裕的人就开始去思考这些问题。这些稍有成就的人聚在一起,觉得你的想法不错我挺赞同我俩凑一块吧成立个组合勇闯天下,大家都这样,于是百家争鸣就产生了。

我个人觉得就是「吃饱没事干」

当然这种「吃饱没事儿干」是存在于少数人之间的,广大贫苦农民或许也创作了许多反应当时社会矛盾的作品,可是没有流传下来。

再看看文化繁荣的盛唐时期,国力强盛,经济发达。人们不用担心饱暖问题,于是就多了些时间去思考一些大问题,多了些时间去思考人生,一些人就把他们的想法写了写来,写得好的流芳百世成了经典著作,写得差的早被淘汰我们谁都没看过。

一些唐诗其实就像我们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繁荣。诗句繁多,再次不作举例。

简单总结原因还是「吃饱没事干

战争引起的对于社会和国家的思考也是有的,这存在于战乱时期。像杜甫的诗,总是充满著心系苍生,胸怀家国的情感。屈原著《离骚》《楚辞》,诗句之中也无不倾诉著对家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自沉汩罗江更是体现了屈原在乱世之中的爱国之情。

宋代陆游、辛弃疾等爱国主义诗词作品,都从很深的层面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反映当时的政治面貌或人民的疾苦。毛泽东的旧体诗也大多写于战争年代。

到这里可以总结出第二点原因:动荡年代社会矛盾引起的关于家国和社会的思考

反观当下,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杰出的学者也不在少数。可能是因为时代的原因,他们没有被人们熟知,不被赞颂为智者贤士。或许过个几百年几千年之后,他们成了古代先贤中的一员,这个时代被未来的历史书说成文化繁荣的时代,这也是说不定的。

以上是全部内容。知乎新人,文字拙劣不通,内容粗糙无味,对问题见解不深。还望海涵。


建议你看看毛主席的《实践论》,实践论认为一切知识来自于实践,现在学校的学习只不过是通过文字等方式获得别人已经实践所产生的知识,而推导的理论也是要实践所考证后才是人们所承认和接受的知识。但是这是唯物主义的看法,也有其他学派认为知识是超脱理性的,是先验的。具体你可以看看哲学科普文章。至于唯一正确的答案??不好意思啊,哲学家还在争论中,神学家倒是认为这是上帝创造的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文学天才的说法不严谨。

从人类起源角度讲,大约两万年前有人类在长江黄河流域农耕狩猎,所以这么长时间,口耳相传,即使没有文字,总是会有代代传承下来的祖先记忆,教诲,直到2000年前春秋战国时期,这之前还有上万年的思想积累!

相比物理,数学等自然学科,是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研究,不断使人类物质文明不断进化。而文学等是一定社会时期的反映


周易

乱世除了枭雄诞生还是圣人诞生的必然土壤 环境和阅历决定一个人的见识 而不是文字

盛世出文人 这点就不多说了

一切都是环境的产物

另外一点 从无到有 这个过程让接受者建立认知

而在已有的认知体系上抛去不是那么容易的 比如近代为什么只有爱因斯坦和霍金 就是本身的城墙很高了 要么更高 要么就推翻 对于常人来讲这个是极其困难的逾越

————————————————————

题主:除了环境之外,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他们基于有限的书本知识然后对自然更深刻的探索。智慧直接取之于生活,大自然而非书本。现如今的人们更多的是基于书本上某某人的思想然后对生活少的可怜的思索。————————————————————答主:赞同 探索是人类所有认知的根基 而现在很多理论体系或者说学科在顶层是封闭的 这种封闭从很大程度拒绝了新的探索 因为新的探索随时有可能否定既有权威 这种限制或多或少的影响了认知的扩展甚至是重大更新 从积极层面来讲 这样的方式也可以对已有知识做传承 但是按照千年甚至万年的角度来看 弊大于利 必须要不断实践探索那些违背我们已有认知的领域

古代先贤乃至千古彪炳的伟人他们是智慧学问来自哪里?

我们和他们只是存在空间、时间上的差别,其他都有相似处:大家都是人,都只有一个脑袋,都处在社会中,都有书看而且现代的条件和环境书远比古代好。

我个人认为古代人的智慧更多来自于大自然、来自于思考、来自于实践。

书本知识和环境是次要的,因为大家都有。古人因为书籍有限,条件有限但是思考时间却无限,他们利用有限的书本知识根据变化万千的环境,反反复复思考琢磨、反反复复实践总结,将书中的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血液中,然后灵机一动才创造更高更有价值的知识。

而我们现代人大多太依赖于书本,导致思考能力退化,导致书本和生活完全割裂,导致想像力跟不上创造力,理论完全搁在书上,生活还是那样的生活。

人如果不主动思考,不主动将书本的知识、别人总结的知识内化到自己生活、血液中,那么这些东西永远都是别人的,我们永远是别人的思想奴隶,我们永远都是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搬运工。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