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偶然间从《纽约时报中文网》上阅读了纽约江北宁先生的《汉字阻碍创造力发展吗?》一文,他的文章同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我必须指出,他的理论是错误的」。

        江先生文中在关于讨论「汉语的缺点」时表示:「汉语和英语最大的差距是汉语的词汇量远远少于英语」。其实英语的词汇量极其庞大有其历史因素,而并非汉语之短板。英国早期遭到日耳曼民族的入侵,这些日耳曼方言的交融演化出了基本的英文词汇和文法。1066年,法国诺曼底的威廉公爵率军侵入英国,因此之后数百年间英国的统治阶级都使用诺曼法语,其最后与英语相融合,导致英文词汇量大大增加。如今,几乎所有东西都有两个以上的词汇,英文的词汇量要比法文、德文多出数倍。事实上,如此庞大的词汇量也造成了学习困难的缺点,以至于查尔斯·凯·奥格登(Charles Kay Ogden)于1930年创造了一种人工语言,名为「基本英语(Basic English)」。(部分内容参考自:《极简欧洲史(The shortest history of EUROPE)》 约翰.赫斯特(John Hirst)著)

        此外,江先生说:「汉字是单音节word,中文没有多音节word」,然而事实上,中文也有「多音节word」,称为「合文」,如:「廿」音读:「二十」、「圕」音读:「图书馆」等。接著,江先生还说:「由于汉字的数量是固定的,所以中文长期没有新word」,我不得不说您又错了。事实是,汉字是一个开放的集合,并没有确切的数量。江先生又说:「字或者word是思维的工具,从根本上影响我们的思维。例如:中文有『婚』和『嫁』两个字,英文只有一个『marry』,所以老外没有『女婿是外人,媳妇是家人』的想法」,其实,中国人有「女婿是外人,媳妇是家人」的想法是由于传统文化中儿子的重要性高于女儿所致。古代西方的骑士文化是保护弱者,特别是女士,后来演变为「绅士风度」,即敬重妇女。所以在同一时期,虽然都是男权社会,但西方女性在社会中所占有的地位却远比东方女性高。由此可见,语言是历史文化的产物,江先生的错误是颠倒了这个顺序。

        「不能造新字和新word的汉语,严重限制了我们的思维。」其实汉字的创造在历史上一直在进行,直到近代,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化,仍不断有新的汉字被创造出来。到了现代,由于现有的汉字已经基本满足了表达需求,「造字」也逐步转变为「造词」。

        「中文词汇大多数是日常生活用语,所以中国科学过去非常落后。」且不论文中「过去」二字到底是指什么时期,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受到教育、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语言没有明显的关联。假使江先生是在说中文在过去没有那些科学领域的专业术语的话,那么江先生又犯了前后颠倒的错误,先有科学技术,才能产生专业术语,任何国家都是这样。

        至于江先生关于「多音节」与「单音节」、「字」与「词」的纠结矛盾的论述,我认为这是完全忽略了汉语同英语这两门语言之间的巨大差异所致。汉字是表意文字,即使在现代汉语中汉字的表意功能依然十分重要,一个简短的字符包含著巨大的信息量,自然有其优越的一面。

        关于「创造力」,且不论它难以衡量,我认为这更多地取决于教育体制及社会环境。而当今中国,这些关键因素都存在著严重的问题,比如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学术自由都没有保障,教育经费所占GDP总额比例甚少,教育体制僵化,以及政府对于知识产权缺乏保护等等。抛开这些真正「阻碍创造力」的关键问题不谈,反而拿出语言为其搪塞,令人深感遗憾。

        关于翻译方式,我想引用一段维基百科上的原文来回应:「随著新的科学技术的爆炸性进步与发展,在一个语言正常发展的情况下,描绘新发现的情状的词汇也会不断发展。比如英文,其词汇数量即不断地发展、增长,但英文词汇也越来越多,很多词汇也越来越难记,甚至某些词汇已成为专业人士的专利,普通人难以触及;而反观中文,任何一个抽象的英文词汇都可以借助常用汉字轻松的转换为中文词,大部份民众只要晓得常用汉字,基本可以阅读科普书籍。由于汉字是表意文字,因此很多科学术语通过形象的汉字,可以让外行人一眼就能看出其所表达的意思。」(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1%89%E5%AD%97#.E9.80.A0.E5.AD.97)

        自从鸦片战争以来,随著西方先进的科技与文化的传入,中国人经历了一场对于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深刻反思,这种反思是绝对必要的,但不幸的是它最后演变成了全面地自我否定,如果说共产党修改文字是出于意识形态的需要,那么知识分子中的这股自我否定的浪潮便是政策实行最好的助推剂。而到如今,「汉字拉丁化」已没人再提,反而拿「创造力」做文章,在我看来,这不外乎是「自我否定」在作怪罢了。

 

李凯文于南韩首尔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