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切要归于味精的出现与人们口味的变迁。

鲁菜的流行,首先要看山东的天时地利,山东地处黄河下游,气候温柔,沃野千里,濒临渤海与黄海,可谓物产丰富,海陆兼备,占尽了地利。

进入春秋时期,齐桓公的宠臣易牙就是中国最有名的厨师,善变五味。而孔子孟子也分别有自己的烹饪看法,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再后来,随著民族融合,原有的山东菜吸收了其他地区和民族的烹饪与菜品,在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就可以说宣告了山东菜在黄河流域地区的基本成型

明清时期,鲁菜北上进入京津地区、西北地区与东北地区,成为最大势力的北方菜。尤以孔府菜与京城菜最著。

其兴盛之原因,自然有著地利与历史文化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烹饪技法上最为繁复,常用烹饪方法有24种。尤为要人称道的是,鲁菜善于「鲜」,用汤调味,以此味打遍天下,成为有别于酸甜苦辣咸的第六种味道。汤是鲜味之源,鲁菜的清汤与奶汤名闻天下,可以说「汤在山东」,这早在《齐民要术》中就有记载。

为何看起来没落呢?

首先,鲜味有了更方便的获取渠道,就是味精。1908年,日本池田菊苗教授从海带中提取了谷氨酸钠结晶,称为「味素」,即我们常见的味精。以前鲁菜引以为傲的高汤调鲜,现在有了简单的方式,加几粒味精进去,不仅味道如同高汤,而且价格非常之低廉,想想以前高汤需要多少的烹饪食材与时间啊!!!这样,鲁菜最为核心之一的鲜就被打消了。这自然是沉重一击。

其次,人们开始嗜辣。这是平民主义对原来精英主义的颠覆。辣椒是哥伦布发现的,后来在大明时期传入中国,自此风靡于民间,尤其为川菜所推崇,是川菜之灵魂。这样,随著川菜在民间的流行,辣椒在平民中的广布,鲜逐渐退位,而辣有成为第一的势头,川菜遂取代鲁菜,成为现在中国第一大蔡系。

再次,鲁菜近些年创新性不足,守旧性有余,也是鲁菜看起来没落的原因。看起来虽没落,实际上鲁菜还是广泛存在著,不管是帝都以技法出名的酒店,还是流行的北京烤鸭、黄焖鸡米饭,鲁菜也有了新的时代。

作者:舒怀


作为一个从事餐饮业,同时又在写饮食专栏的山东人,特别不认同「鲁菜没落了」这句话。最搞笑的是,这其中有很多山东人也这么认为。

关于鲁菜流行,先简单从鲁菜起源发展大致说一下。最早的鲁菜雏形是春秋战国时期,大约2500年前,山东的儒家学派定义了鲁菜「精细」「中和」「健康」的审美观念。在此基础上,鲁菜蓬勃发展。在中国历史当中很长一段时间内,山东一直都属于北方最富庶的地区。名门望族繁多,学者官员众多。他们对鲁菜的推广宣传起著至关重要的作用。加上儒家文化特别看重仪式感和繁文缛节。使得鲁菜宴席那套规矩面对官场迎来送往的交际过程中备受欢迎。北宋时期,宫中御膳就一直是鲁菜占主导地位。到了元朝莫不是如此。明清两朝开始,大量山东厨师进京谋生,甚至混进了宫廷,从而奠定了鲁菜为北菜之王的地位,继而鲁菜技法以及宴席文化影响了泛北方地区。如今的河北、河南、山西、东北、天津、北京等地的饮食都深受鲁菜影响。 近代川菜也有不少受鲁菜影响的成分。

鲁菜的主要味型特征是咸和鲜,过去鲁菜师傅的济南派依靠吊汤为菜肴增鲜。民间流传甚广的「唱戏的腔,厨子的汤」这句俗语说的就是鲁菜技法。而胶东派的厨师,则依赖海肠粉。 味精的广泛运用,确实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鲁菜的进步。

关于看起来没落,其实主要原因

1)是现代山东本身的经济环境不太适合厨师的发展,但梵谷水平的厨师,都在走著前代师傅的老路--进京谋生。他们凭借著自己的精湛的烹饪技艺在帝都得到更好的发展,也过上了更好的物质生活。 水平略好的厨师,则留在当地国营酒店工作。因为国企的特殊性,他们仅满足于原有的菜肴能讨好领导就足够,却没有应对市场浪潮的能力。在创新方面能力方面,十分薄弱。

2) 曾经的公款高消费刺激高端餐饮市场,许多年轻厨师不愿意学习那些费工费力的老菜,餐饮管理者也不愿意经营费工费力的同时利润偏低的老菜,老师傅技艺无法传承,因此造成了鲁菜看起来没落的现象。比如【油爆双脆】讲究用羊肚仁为主料,鸡胗为辅料。六副羊肚的肚仁才能凑齐一盘菜的量。羊肚仁汆水,鸡胗过油先后下锅,同时爆炒出锅。食材不好找,操作复杂,懂吃的食客少,有钱的不稀罕,就导致了这道菜几乎消失了的境地。至于葱烧海参之类的大菜,依然活跃在各地鲁菜餐桌上。

补充说明:很多鲁菜吹说鲁菜技法复杂,普通人吃不起,作为山东人看到这个我都羞愧地感到脸红。 糖醋鲤鱼,锅塌豆腐,黄焖鸡块,油爆螺片,油焖大虾都是很好吃又亲民的鲁菜啊,怎么就吃不起了?请问你们的家庭条件有多么困难? 有人说鲁菜垃圾,请问你们吃过几道鲁菜? 有人说川菜遍地开花,鲁菜几乎没人见到。 呵呵呵。一个地方菜肴的行走路线与当地人行走路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山东人习惯在京城和上海发展,因此京沪就有鲁菜。四川人足迹遍布全国,才会有川菜遍布全国。 菜系的存在,首先是满足自己人的需求,才慢慢转变为满足所在地人的需求。 以覆盖范围论成败的,都是无知。


鲁菜作为八大菜系之首,历史悠久!

鲁菜是山东的齐鲁风味,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儒家学派,那个时候只是奠定了一个取向问题,后到北魏时期,有了一些烹调技巧,再到明清时期,有大量的山东厨子进宫,汇聚了大量的鲁菜风格特点。也就是在这一时期,鲁菜达到了一个高峰时期。因为皇家都在吃鲁菜吗,所以鲁菜以雍容华贵,中正大气被推上了饭桌。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高、大、上」。

山东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蔬菜种植种类繁多,比如中国的蔬菜之乡寿光,水果之乡烟台莱阳,以及沿海地区的海产品也是名列前茅,还有烟台张裕葡萄酒等等的物产资源都为鲁菜提供了后备之力。所以鲁菜一直作为北方的代表菜系而受到很高的待遇。当然了鲁菜也不是徒有虚名。首先是鲁菜历史悠久;其次是原料地道,质地优良;再次是以盐提鲜,突出本味;再者烹调技法较多,功力较强。

对于鲁菜,目前来看,也没有题主所说的那么严重,还不至于到没落。因为大家都认为鲁菜的普及率极低。在外地很少有鲁菜的存在。就我个人认为:

第一、鲁菜占据了大半个北方,而且鲁菜风格也步入了普通老百姓之家。已经不足以感到新鲜了。

第二、现如今,大家生活讲究健康化,开始推崇清爽口味,而作为鲁菜来说相对重口味,有点不再作为首选了。

第三、鲁菜在烹调技法上比较繁琐,花时间,所以很多人都愿意选取简单易取的。

第四、近些年,川菜、粤菜发展速度快,而且推广广泛。所以更显得鲁菜没有了一席之地。

我想,这也是人们的选择更加的广泛了,不再只局限于一个菜系,这也是鲁菜遇到了更大的挑战。


世上本来没有鲁菜,山东的厨子多了,也就有了鲁菜。以前学厨师都是传帮带,现在,学厨师都上新东方了,新东方在安徽,所以鲁菜没落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