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写作是公职考试的「重头戏」,然而分论点的展开论证成为很多同学公考之路的「拦路虎」,其中道理论证更是写作之路的「绊脚石」。其实理证法的难点在于论证内容是否逻辑清晰、充实且有深度,下面中公教育专家就为考生介绍理证的简单写作技巧。

一、围绕分论点选择切入角度及论证主线

很多同学在围绕分论点写作时,往往出现「提笔难以下手」的尴尬问题,归根结底是没有形成统一成型的写作主线。其实过渡部分的写法较为灵活,简单来说既可以解释分论点中的关键词语或阐述关键词间的关系,也可以采用引言或描述现状的方式。

【应用范例】

分论点:实现快与慢的平衡是开启幸福生活之门的「万能密钥」。

(一)过渡部分书写范例:

(1)现状式过渡

当今社会飞机当天往返,火车夕发朝至,教育囫囵吞枣,就业人山人海......人们仿

佛在飞速运转的「车轮」中永不停歇。

(2)阐述关键词间关系式过渡

生活不是非快即慢的选择题,如何在快与慢间找到平衡才是持久之道。

(3)释义式过渡

这里的「快」与「慢」不是指工作中的速度与效率,而是生活节奏的快与慢。

(4)引言式过渡

古往今来,从《礼记·杂记下》的「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到《论语·子路》中的「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再到米兰昆德拉的「要慢下来,因为自在有为的生活是急不得的」......都在强调唯有在快与慢间找到平衡才是持久之道。

二、围绕分论点展开论证

当过渡部分书写完成后,就可以进行道理部分的展开论证,既可以分析现状,也可以分

析原因、影响或对策,甚至可以多种分析方法融合使用。如果想要追求个性化表述,则只需在论证中适当添加原理效应、政策解读、引言古诗等内容即可。下面中公教育专家为大家介绍几种较为容易的论证方式。

【应用范例】

(一)影响分析融合引言式

实现快与慢的平衡是开启幸福生活之门的「万能密钥」。当今社会飞机当天往返,火车夕发朝至,教育囫囵吞枣,就业人山人海......人们仿佛在飞速运转的「车轮」中永不停歇。然而我们的生活真的能如同「永动机」一般不知疲倦吗?在被快节奏「裹挟」的生活中,人们是否还记得「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人」的那种淡然?是否还记得「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外云卷云舒」的那份闲适?是否还记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片释然?但如若一味求慢也会让人们沉迷于「安乐窝」,最终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节奏。可见,过快的生活节奏会让人身心俱疲,而过慢的生活节奏也会让人停滞不前,唯有掌握适度的「平衡」才能让人享受自在有为的生活。

(二)假设分析融合原理效应式

实现快与慢的平衡是开启幸福生活之门的「万能密钥」。生活不是非快即慢的选择题,「木桶原理」告诉我们平衡才是发展之道。倘若过度追求快节奏的生活,虽然能够带来较为丰厚的物质获得感,但久而久之便会衍生出诸多健康问题。然而一味求慢,虽然能在短时间内舒缓身心、释放压力,但最终也会湮没在高速发展的时代中。因此,我们应当寻求快与慢的平衡。在学习中,牢记「一寸光阴一寸金」的箴言,踏实笃行,体会用汗水结成累累硕果的过程;在生活中,适应慢节奏,享受「一个人、一本书、一首歌」的淡定从容,多一份对生活的挚爱,多一份享受生活的恬淡情怀。

以上就是中公教育专家为大家介绍的有关道理论证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来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这个题目~我们来说一下权威论证

权威论证是由来源的权威性与可靠性来决定可信度的论证。由于现代社会分工日趋复杂,我们在许多领域中都必须依赖专家的意见,这使权威论证的使用无法避免。

权威论证的推论过程是:由于权威人士在某个领域中的专业背景与训练,因此他们所发表的可以用来提升主张的可信度。

权威论证在人际辩论与正式辩论中都相当常见。许多正式辩论会将担任证人的人依背景区分为「专家」与「非专家」,并赋予专家证人的证词更高的可信度。例如在法庭辩论中,专家证人(鉴定人)被允许发表意见,如「我认为他是典型的精神分裂者」,但非专家证人则只能报告观察事实,如「我看见他的说话方式与正常的他不一样」。而在议事辩论中,也经常举办「公听会」听取专家对案件的意见。

学识界是使用权威论证最频繁的地方。学者所撰写的书籍与论文,如果完全根据个人意见,缺乏参考权威人士的意见,其作品的学术价值将遭到质疑。


1. 引用材料

申论作答依据给定资料、所有的答案从给定资料中加工提炼而得出,议论文的写作同样离不开对给定资料的选择与使用。考生要根据题型、题意要求,确定适当的运用给定资料的方法。下面介绍几种方法供考生参考:

(1)直接引用。直接引用,就是将给定资料中的某一部分或某种资料,通过摘要、概述等具体办法引入文章中。除了申论题目注明「不得摘抄原文」之外,如在议论文开头段、结尾段以及主体段的论证过程都可以作直接引用。比如领导人讲话原文、资料中专家、领导者讲话观点和经典名句、法律条文等,借用这些现成的观点、对事物看法的表述来表达考生自己的观点,论证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样的做法在写议论文中是常见的,也是议论文常用方法引用论据的方法。有时,还可以直接摘抄给定资料中关键语句、官方经典表述和政策法律条文等,当然,摘抄的比例不宜过大,字数不超过全文10%,即1000字的文章,直接引用文字不超过100字。

(2)观点概述。申论作答过程中,对给定资料的概括或概述的频率较高,对多个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事实、观点,依据自己的理解、用不同于原文的语言进行概述,是另一种利用材料的方法。当然,这种概述要建立在理解材料的含义的基础之上,融会贯通把握材料实质,才能用自己的方式、角度、语言进行概述或复述,这也是一种常用的引用材料的好方法。

(3)实质重现。实质重现,是指在深入理解资料原文的意义之后,升华原文,在原文中抽象出精神实质,再用考生的智慧以不同于原文的形式再造新的词句,而表达与原文相同的意义,与原文形异而实同。这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创造过程,也是一种有效的引用材料的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过多抄录原文,也显示考生对资料的理解深度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

(4)重组拼贴。申论给定资料中有很多可以直接引用的语句,但比较零乱、分散,又有时一段文字都很有用,可以用作论证中的事实、观点,但不便直接引入文章中,需要对材料进行剪切或分割。然后按引用需要进行「重组」和「拼贴」,看上去所引用的不同于资料原文,但实际上就是原文,只是从不同资料中摘取语句、事例、观点或只言片语,重新「组装」成的「新的」材料而已。

2. 安排论证写作环节

(1)段落层次要求。段落层次是指在表达文章内容时,由于转折、间歇、强调等情况所造成的分隔、停顿等,是行文时自然形成的基本单位,是提笔行文时文路进展的轨迹。段落又叫「自然段」,有另起一行缩两格的明显标志。合理划分段落,能很好地表现文章的层次,使有些特殊段落起到某种强调的作用,能使文章眉目清楚,有行有止,便于读者阅读、思索和理解。

文章段落划分的基本要求是单一、完整、长短适度。所谓单一,就是段落的内容要相对集中,不能太复杂,不能「一段到底」,不便于阅读,也很难突出重点;所谓完整,就是一个段落要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思想或观点,有相对独立性,切莫把一段能写完的意思分成几段写,显得支离破碎,七零八落;所谓长短适度,就是分段要适应内容和表达的需要,除少数特殊段落外,不宜过长或过短。

一篇文章是由一个个有相对独立意思的部分组成的,这就是所谓层次。层次体现了作者思路展开的步骤,体现考生认识和表达问题的思维过程,体现考生按一定结构和逻辑组织材料的能力,也能表现出应试者分析问题的深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应试者思路清晰,层次才会清晰,结构也才会合理。

(2)过渡照应要求。「过渡」是指文章的层次、段落之间的衔接与转换,好比在文意之间设置桥和船。进行论证时,没有这种「桥」和「船」,前后两个层次之间,或上下两个段落之间,有时会出现 「空隙」,这就需要采用过渡的方法,使相邻的层次或段落前后勾连,转折自然,让读者的思路由此及彼,畅通无阻。过渡照应是文章脉络畅通、内容周密的必要手段;照应,是指前后内容的关照呼应。前面说的,后面要有著落;后面说的,前面要有交代。文章过渡照应得好,才能逻辑严密,显示出内容的连续性和结构的严谨性。照应的主要方式有:题文照应,行文照应,首尾照应。

论证写作需要过渡的情况主要有:其一,论述问题「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的开合关键处;其二,文章的内容由一层意思转化为另一层意思时;其三,行文中由这个问题转换到另一个问题时;其四,由概述转换为议论时。

常见的过渡方法有:

(1)过渡词。即用「因此」、「由此可见」等关联词语,或用「但是」、「相反」等转折词语过渡,表示过渡的词语一般放在下个段落的开头。

(2)过渡句。在前段段尾或后段之首处,用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过渡,用以连接上下两个段落。

(3)过渡段。即用一个段落进行过渡。申论论证性文章作答实践中较少使用过渡段的方法进行过渡。

3. 论证方法

论证的方法就是论述和证明论点的方法。要想写出一篇好的议论文,必须懂得一定的论证方法。简单地说,论证就是通过说理,证明文章中心思想或论点的正确性,就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基本原则是有效、足够、适当。论证方法不必追求新颖出奇,能有效证明观点就完成任务了;不要倚多为胜,足够反映问题、说明观点即可;不求惊人震撼力,把论证所需的各项要素安排妥帖,在稳妥的基础上求创新和突破。

申论议论文篇幅都比较短,只有800-1200字之间,因此,要求考生论证要精炼,论证方法要简明实用,依据作答要求和题意,视给定资料和论证对象情况,以及文章体裁要求,特别是要照应应试者所自备知识,最终决定考生采用哪种论证方法。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有:

(1)事实论证。这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的推理形式。使用这种方法,一般是先分论后结论,即开门见山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证明论点,最后归纳出结论。这种结构的方法,比较符合人们的思维认识规律。

运用事实论证进行论证时列举的事实可以有两种形式:

第一,概括总体性事实。这种形式的说服力在于事实所体现的普遍性,它是对事实的总体或全局的全面性统计或概括。但是,这种完全归纳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它要求至少具备两个前提:一是所统计或概括的对象数量是确定的;二是所统计或概括出现的性质是该类任一对象所固有的。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能够得到这种事实材料的人是极少的,因此它的可操作性不强。当对象的数量很大或者无穷大时,就无法使用这种论证方式。

第二,列举个别事实。列举个别事实又称典型例证。由于追求总体性事实有时不可能,有时也并无必要,所以在多数情况下,就采用列举个别典型事例的论证方式,这在逻辑上称为不完全归纳法或简单枚举法。它是根据某类事物的一部分事物具有某种性质,从而推出该类事物都具有该种性质,其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的,只有在没有遇到反例的情况下才能成立。增强这种论证方式的途径是尽可能寻找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


作文部分在整个申论考试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要是作文能够取得一个好成绩,整体上申论的分数也不会太低,所以得作文者得天下。但是在作文的写作中,文章的论证一直对于考生来说都是难点,总是不知道如何去论证,去把论证的部分充实起来。作文的论证分为例证法和理证法。所谓例证法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案例来论证观点;理证法是通过讲道理的方式来论证观点。现将理证法的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影响分析法

影响分析法就是通过分析问题、现象造成的积极或消极影响来论证分论点。影响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材料中直接的影响,另外一个方面是通过主体分析法找影响。主体分析法是找影响围绕主要问题,思考对涉及的主体的影响。一般主体分为个人、 社会、政府、企业。比如分论点是: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意义和作用。通过主体分析法得出:对于政府来说有利于政府树立亲民、爱民的政府形象;对于社会来说保障老年人老有所养,使社会基层更加稳定,形成维护社会养老的良好氛围;对于个人俩说减轻年轻人的生活负担和压力让老人老有所养。

例:人才强国战略需要理顺观念。部分地区和单位还存在轻视人才、嫉妒人才甚至排挤人才的现象,在思想观念上还存在好高骛远、贪求数量、忽视质量等人才工作误区,导致我国人才面临著量大质次的结构性人才匮乏问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人才浪费甚至人才「出走」现象,给当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困难,使引才用才工作雪上加霜难以为继。因此,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认识到人才工作的战略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及时树立为国引才、为公选才、为民用才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心竺公考,互联网公考第一选择回答你

另外,职位表出来了,对报考有疑问需要指导的同学可以私戳我哦,一对一指导你,不能回答你的,必定自罚红包

分论点的具体行文写法

(一)策论文分论点

策论文的分论点写作,更侧重于所提出的对策的逻辑性、可行性。也就是说,所提出的对策以及对该对策的论证表述上,既要有具体的逻辑层次,如总——分——总,或者大——小等结构,又要确保提出的对策行之有效,而不是泛泛而谈的务虚之策。

一般而言,策论文分论点的写作可以分成两种模式。第一种是全段只提对策,只以对策取胜。每条对策都坚实有力,对策即是论证,也是例证。这种行文的写法往往是开段首句提出一个宏观性的,大层面的对策,其后再分成数个细分点,依次对该宏观对策进行解读。例如前文例文《提高创新能力 促进创新发展》中的分论点表述:

首先,教育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根本所在。创新从本质上讲是人的创新。创新能力的提高根本在提高人综合素质的发展。一是要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改革课程教育体系,提倡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水平,锻炼发散思维水平,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思维。二是做好高精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通过优惠政策、人才公寓、资金扶持等多种措施,培养和吸进一批高精尖的专业人才,快速提升尖端领域创新能力。

在这一段中,首句「教育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根本所在」,是从大的宏观层面上的总对策。其后所有诸句,如「一是要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二是做好高精尖人才的培养和引起工作」,都是对该政策的细化解读。总体上看,此段是由大到小的表述结构。

两个小的对策细分点,纯以摆对策立论。有的同学说这样写,可能与之前所接触到的议论文写作要「摆事实」「举例子」的要求不符。实际上而言,在具体的细分对策的表述中,已经暗含了夹叙夹议的表述结构。诸如「改革课程教育体系」「人才公寓」「培养引进高精尖人才」,既可以说是对策,也可以说是某种意义上培养人才的「事实」和「例子」。这种纯以干货对策而取胜的表述方式适合胸有沟壑,时政信息积累强,信手拈来不二话的同学。而对普通同学来讲,尤其是时政信息积累不过关,分析问题能力弱的同学来讲,只提对策,往往撑不满一个正常段落该有的字数,这时候也只能采用抄材料的拖字诀。这时候,就需要第二种写作方式出场救急了。

第二种写作方式就是传统的「重说理」「摆事实」「举例子」的表述结构。在实际的申论复习中,大作文的框架易于掌握,然而具体分论点的写作却是很多同学悬在头顶的一大疑难。有很多同学问端木老师,如何才能将分论点写好,写满,不至于无话可说。我这里提供给大家一个比较简单的「施字战术」,但是需要注意,这仅是针对不会写内容的同学而言。高阶的同学可以结合两种表述方式综合运用,自然威力强大。

对于分论点表述「拖字战术」来讲,具体的内容就是将表述拉长。具体方法如下:斟酌好段落首句之后。紧接著第二句,可以对首句进行进一步的解读解释。然后第三句,使用「摆事实」的方法,引用材料中的一段相关实例,对前文进行佐证。最后提出自己具体的对策,提出对策之后,可以再引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结合生活实际,举出事例、事实来论证。这样四种话下来,一段话的内容也就撑起来,能够达到应有的篇幅了。

例如同样是刚才《提高创新能力 促进创新发展》这篇文章的分论点表述,如果使用第二种写作方式「拖字战术」,那么其表述就可以这样:

首先,提高创新能力根本上还要从抓好教育入手(宏观对策)。教育决定了人的综合素质,而创新从本质上讲又是人的创新(宏观对策的进一步解读)。正如教育部所要求高校设置创新创业课程教育,其出发点即是如此(引用材料中的事例说明)。要改革课程教育体系,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锻炼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同时,也要做好高精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例如当前各地建设的人才公寓招才引智产生了良好效果(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论证)。要综合运用多种措施,培养和吸进一批高精尖的专业人才,快速提升尖端领域创新能力。

实际上而言「拖字战术」的精髓绝非凑字数的「拖」,其运用好了,效果甚至可以比第一种表述法纯提对策的效果还要好。「拖字战术」用好了就是「总论证+解读+事例+分论证」的「夹叙夹议」性质的「综合表述法」。至于是「拖字战术」还是「综合表述法」,还看个人的知识水平、表述能力等来决定。

(二)政论文分论点

相对于策论文分论点写作突出对策,政论文的分论点更注重对话题概念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在具体的表述上,政论文分论点在表述「重要性」这一问题上,同样也可以采取「拖字战术」的「综合表述法」。而不推荐使用类似于策论文第一种表述方法那样只提重要性各个点。因为本身政论就是纯粹说理性质的文章,它不如策论文那样对策也可以夹叙夹议,政论文只采用纯论证是异常枯燥的,因此只推荐使用「综合表述法」。例如前文例文《重走长征精神的》中的分论点表述:

长征精神留给我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重要启示(宏观意义)。长征的胜利,实现了在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基础上全党的空前团结、红军的空前团结。没有这种思想上政治上的大团结,中国革命胜利是不可能实现的(宏观意义的进一步解读)。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跟党走、不掉队」是每一位红军战士牢记的信条,「粮食留给病患,衣裳交给伤残」,只有团结如一家,才换来胜利的曙光(摆事实、举例子)。长征精神启迪著我们团结和集体的力量,召示著后来人顾全大局,扶持帮助的宝贵财富,催动著我们不断凝聚在党中央的核心周围,万人同心,齐力拚搏,将困难斩于马下,把红旗插向最高峰(结合工作实际论证)。

在这一段中首句「长征精神留给我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重要启示」是从宏观层面分析长精神的重要意义。第二句,则是对首句的解读,也就是在具体的论证何以长征精神能带给我们团结的启示,因为本身长征就是空前团结才取得胜利,因此具有启示意义。第三句,「跟党走、不掉队」「精食留给病患,衣裳交给伤残」是长征中真正发生过的事迹,这里引用这些话语,也正是用摆事实举例子的方式进一步对前文的观点进行佐证。最后一句则是结合我们生活实际,再细化的论证长征精神所带来的团结理念对我们工作生活的指导意义。

分论点的写作同样是门学问,不同水平的同学对此要有明确的认知。感觉自己积累不足,无话可写,就用端木老师教你的「拖字诀」,虽然难出采,但结构完整,篇幅足够,不会有大碍,对全文的负面影响也微乎其微。时政信息积累充分,分析问题能力高的同学,可以采用「夹叙夹议」的这种写法,尽量赋予表述更多的层次,丰富段落的立体感,综合运用,以求收到出采的效果。


分论点的论证,是大家心中的一头拦路虎。因为需要填充的内容过多。在这里,中公教育专家给大家讲解一下分论点的论证方法:灵活写法之理证、例证。

理证:名言警句,理论政策,原理效应。

示例1:创新社会管理需要依靠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要求是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社会管理就是要为人们的安居乐业创造良好条件。人民群众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只有依靠和发动群众,我们的社会管理才不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我们应充分相信群众,充分依靠群众,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形成人人参与社会管理的新格局。

示例2:激发文化活力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诗经有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中华古代文化之所以灿烂经久不衰,关键在于我们文化的兼容并包的开放性。对外交流,学习先进,吐故纳新,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如此这样不但能让世界更多更好的了解我们,消除隔膜,反驳一些西方媒体对我国不负责任的负面报道,也能够通过交流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充实自己。可见,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是激发中华文化焕发活力的一湾「活水」。

示例3:农村教育衰败是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绊脚石」。管理学领域的「木桶法则」一直为人所熟知。该法则告诉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要下功夫狠抓薄弱环节,否则整体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该理论也同样适用于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现状。农村小学的消解,不断攀升的辍学率,导致农村人才数量和质量不断下滑。如此,何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因此当务之急是狠抓薄弱环节,优先发展农村地区教育,实现人才强国战略。

例证:经典故事、社会热点,个人经历(亲友经历)。注意简洁、新颖。

示例1:阅读质量下降,助长了社会的浮躁情绪。很多矛盾激化的背后,都能看到极端思维的盛行。往往是政策还没出台,民间意见的争论就已经不可开交;平和理性地探讨鲜少见到,撕破脸皮的人身攻击却遍地皆是;发泄情绪的多,真正研究的少。这都凸显了健康理性的氛围在中国的缺失。而这种健康理性心态的树立,最重要的途径是教育,对于国民而言,就是不断进行深层次的阅读。因此,培养理性心态,需注重深层次阅读。

示例2:加强诚信体系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创造诚信氛围。曾子杀猪教会下一代以诚待人,信守承诺;商鞅立木为信推动秦国变法直至统一全中国;反之,周幽王忽视诚信,烽火戏诸侯,最终导致周朝灭亡。凡此种种,说明诚信体系的建设对于个人、社会、国家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在全社会大力创造诚信氛围,构建诚信中国。

示例3:破解就业难题,创建就业引导机制是补充。伴随著金融风暴对大学生就业的空前挤压,大学生自主创业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热门话题。我身边就有不少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创业。然而,自主创业面临著诸如资金不足,经验缺乏,管理能力欠缺等问题。因此,政府要做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就业引导机制构建。通过提供税收,减免信贷等优惠政策以及联合其他部门尤其是优秀企业做好大学生创业的指导顾问,在全社会形成支持大学生创业的良好氛围,从而减轻就业压力。

终上所述,国家公务员考试的申论作文写作思路为分论点+例证/理证+回归分论点+对策结论(段旨句+话题很重要+现实不给力+对策+结论)。广大考生需要掌握所学习到的方法,需要大量的时间训练,尤其要用真题训练。


答:首先论证部分我们最提倡用自己平时的积累知识,围绕论点延伸和扩展,但是如果自己的知识储备实在写不出来,其实也不要慌张,因为我们作文的更多的得分点在于前面的关键词,这里跟大家交流一个小技巧,如果实在不会,那么就去抄材料中关于论点的原文,但是要长句变短句,短句变长句的写。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