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大多短命」,这是放大了某种现象的观点。其实是不成立的。

「才子大多短命」,是因为「天妒英才」,因为他们有「才」,可是命「短」。

长才,命短,加在一起,让人产生悲怜,所以才会有「才子大多短命」的慨叹。

写下名句「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王勃是短命,但那是溺水,与他的「才」并没关系。

和王勃并称「初唐四杰」的,还有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都称得上是「才子」了吧。但王勃28岁逝世,其他人都命不短啊!像杨炯活了43岁,卢照邻50岁才仙游,骆宾王还达到了68岁才故去。他们的命也不算短了。所以,王勃属于意外身亡,其他几个才子都属于正常死亡。与「才而短命」并没有关系。

英国大诗人雪莱,也在30岁时溺亡,跟王勃一样属于意外身亡,他的命短也跟「才」无关。

另外一种情况:

李贺,27岁死亡,似乎跟他的「才」有关系,比较忧郁前性格,导致他多病。这个,可以算得上创造力爱上他,也害了他的例子。相同的还有30岁生命就戛然而止的词人纳兰性德。这是比较少的。

法国诗人兰波写出了《醉舟》《地狱一季》《彩画集》等经典作品,文学史上与波特莱尔齐名,早逝,也只有37岁就终止了生命。人们普遍认为他性格烈如火焰,一生躁动不安,从而导致病故。这类型的「才子」,是真的命短。

但能举出例子「短命」的「才子」,并不太多,倒是享年很高的「才子」多不胜数。

王勃是才子, 活了85岁的陆游不是才子?

兰波是才子,也是活了83多岁的歌徳不是才子?


因为是才子,所以想法,思维肯定异于常人。所谓鹤立鸡群,肯定要被鸡群起而攻之。人是群居动物,思考方式和价值观普遍会靠近大多数。

对于族群中的异类「才子」,大多数人首先会敬而远之,然后就演变成嫉妒,仇视。在这种环境中长期生存,负能量越来越多,才子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进而影响到心情,影响到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行。得病便是常事,古代又不存在心理疏导,心中郁结之气越结越多,难免会得病而亡。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