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大多短命」,這是放大了某種現象的觀點。其實是不成立的。

「才子大多短命」,是因為「天妒英才」,因為他們有「才」,可是命「短」。

長才,命短,加在一起,讓人產生悲憐,所以才會有「才子大多短命」的慨嘆。

寫下名句「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王勃是短命,但那是溺水,與他的「才」並沒關係。

和王勃並稱「初唐四傑」的,還有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他們都稱得上是「才子」了吧。但王勃28歲逝世,其他人都命不短啊!像楊炯活了43歲,盧照鄰50歲才仙遊,駱賓王還達到了68歲才故去。他們的命也不算短了。所以,王勃屬於意外身亡,其他幾個才子都屬於正常死亡。與「才而短命」並沒有關係。

英國大詩人雪萊,也在30歲時溺亡,跟王勃一樣屬於意外身亡,他的命短也跟「才」無關。

另外一種情況:

李賀,27歲死亡,似乎跟他的「才」有關係,比較憂鬱前性格,導致他多病。這個,可以算得上創造力愛上他,也害了他的例子。相同的還有30歲生命就戛然而止的詞人納蘭性德。這是比較少的。

法國詩人蘭波寫出了《醉舟》《地獄一季》《彩畫集》等經典作品,文學史上與波特萊爾齊名,早逝,也只有37歲就終止了生命。人們普遍認為他性格烈如火焰,一生躁動不安,從而導致病故。這類型的「才子」,是真的命短。

但能舉出例子「短命」的「才子」,並不太多,倒是享年很高的「才子」多不勝數。

王勃是才子, 活了85歲的陸遊不是才子?

蘭波是才子,也是活了83多歲的歌徳不是才子?


因為是才子,所以想法,思維肯定異於常人。所謂鶴立雞羣,肯定要被雞羣起而攻之。人是羣居動物,思考方式和價值觀普遍會靠近大多數。

對於族羣中的異類「才子」,大多數人首先會敬而遠之,然後就演變成嫉妒,仇視。在這種環境中長期生存,負能量越來越多,才子心理壓力越來越大,進而影響到心情,影響到身體機能的正常運行。得病便是常事,古代又不存在心理疏導,心中鬱結之氣越結越多,難免會得病而亡。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