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在看完前面几篇上馆社区的游记之后,

也对于上馆到底是如何从鸟不生蛋的鹅卵石河床

而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村感到有些兴趣吧?

(好 不管 就当作你们都很有兴趣了 XDDD)

 

这篇主要是要向大家介绍上馆的发源,

还有为什么会有这么一群人希望能把社区经营起来。

 

上馆地区原本是大安溪的河床,

原始的地貌大都布满了鹅卵石,别说耕种,就连要住人都不容易。

CIMG4357    

(图为现在大安溪河床的样子,其实就是上馆地区的原始地貌)

此外,《苑里志》对于上馆另一条重要的溪--房里溪的描述,

更称其水流「水奔如箭,刀利于石」

又因为上馆旁边的火炎山(名字很煞气吧哼哼)土石十分松软,

所以非常容易发生土石流

另外以前上馆一直是平埔族的活动区域,

直到日治晚期时才开放汉人开垦,因此算是十分晚开发的一个区域。

 

从上面的种种描述,大家应该可以想见原始上馆地区的地貌是多么恶劣了。

但到了现在,竟然一举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村,这巨大的变化真的令人十分好奇。

 

「上馆地区的耕地,都是透过先人这样赤手空拳将石头慢慢地搬开,然后再跑到旁边的山上挖土填平,才能够有现在的繁茂,但也因此上馆的土才特别浅,」柯大哥说道。

所以其实上馆竟然是全台湾最年轻的开垦地呢,同时又因位于大安溪上游,

因此比较没有受到污染,更为日后的有机农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听完上馆的发展历史,相信大家一定也都认为,

这片土地能有现在的繁盛真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吧!

也正是这片土地耗费了先人那么多的心力开垦才能有现在的绿意,因此上馆人十分珍惜这块得来不易的土地。据柯大哥表示上馆三百多公顷的地其实少有休耕地,这正是因为上馆人舍不得将先祖的努力弃之不顾,而希望能继续在这片土地上辛勤知足的生活著。

也正是这份对土地的尊重及疼惜,才促使黑松大仔及柯大哥大姐走上社区营造之路。他们都希望能将整个上馆地区发展出自己的产业,让每位上馆人都能在这片承载了那么多汗水及期待的土地上,知足安乐的生活著。

 

进一步与柯大哥聊到对于上馆社区有机产业的想望,才发现柯大哥心目中理想的境界,竟然不是我以为的收购其他农家的有机米,然后自己做起来一个好品牌,因为柯大哥大姐认为这样子就跟"山水米"在上馆做的事情没有差别了(延伸阅读:上馆社区 x 来聊聊盘商与农民间的爱恨纠葛)

他们确实期待能塑造出「上馆」这个名字变得响亮,但同时希望上馆的每一户农家都具有自产自销的能力,让每位农夫都能够直接接触到消费者。因为他们认为那份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才是更为珍贵,并且能让品牌建立之路走得更为久远的关键。

当听到大哥大姐的想法及初衷时,我心中真的是受到冲击及感动的。因为他们的出发点并不是为了让自己享受更好的物质生活,而是希望建立整个产业的生态系,让参与其中的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及回报,并且能借此吸引更多年轻人回流,让整个上馆社区重新充满活力。

封面照  

他们看重的并不是自己能多赚多少钱,我在他们眼中看见的其实是一个具自信活力却又充满对土地的谦卑的上馆,是一个能让所有人都变得更幸福的上馆。我想这才是真的能触动人心,并且号召更多人投入社区发展的强大能量吧。因为我们能一同看见更好的上馆,还有更好的生活。我才觉得,柯大哥大姐眼中绽放的光芒,及爽朗的笑容,是那般的温暖且美好。期待下次再回到上馆时,已经朝著这个目标迈向一大步了。

谢谢上馆,让我们能够看见台湾草根的温柔与坚毅。

上馆真的很美,对吗?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