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希望,能借由这本著作,让读者进一步讨论网络社会运动的意义与未来。图为泰国曼谷的示威游行。(美联社)

作者希望,能借由这本著作,让读者进一步讨论网络社会运动的意义与未来。图为泰国曼谷的示威游行。(美联社)

2013年6月14日,我在巴西圣保罗(São Paulo)向几百名听众介绍你们手中这本书的初版。演讲结束时,观众席中一位记者提出了第一个问题:「你觉得为什么巴西没有发生这类社运?」正当我思索如何用比较细致的理论来解释巴西为何会成为例外时,房间里突然有人大喊:「保利斯塔大道(Avenida Paulista)被封锁,我们出不去了!」事实上,当时巴西「免费搭车运动」(Movimiento do Passe Livre)的拥护者已经走上街头,这场运动就像本书所说的其他运动一样,先是延续数周,然后转变为与2010至11年那些网络社运极为相似的形式,接著又持续好几个月。真要说起来,巴西根本不算是例外,而是另一个加入新形态社运的例子。在那之后,伊斯坦堡发生「占领盖齐」(Gezi Park)运动、基辅发生「独立广场抗争」(Maidan Square)、香港发生「雨伞革命」、墨西哥人发动抗争,反抗毒枭国家(narco-state)的暗杀行为,除此之外还有众多声量较小的抗议活动。这些活动似乎都证实了本书的主要假设:此书列举的研究中,所点出并进行分析的网络社运,很可能是资讯时代网络社会(network society)中社会运动的典型代表。

然而,我并不会光是因为这些运动不断在世界各地窜升,就在2014年12月大幅修改这本于2012年6月完成的著作。毕竟我所从事的工作并不需要不断更新资讯。即便在这个任何相关资讯都可以立即上传的网际网络 时代,我依然每次都写一整本书。读者们的确会发现,许多在二版描述的网络社会运动,都没有出现在第一版中。但这只是因为在我进行研究的时候,这些社运都还没有发生而已。之所以要纳入这些新的实例,并不是为了增添新资讯,而是为了在分析并诠释网络社运的形式与意义时,让脉络变得更加丰富,不会只限于2010至11年的时空背景。因此,虽然本书所描绘出来的特征,还要与不同社运的背景、目标、诉求之间的差异一起讨论,才能完全解释各个社运的发展;但我们的确证实,它们将有助于此书理解与讨论个别社运的整体面貌。而这些社运的发展,大部分都和我在本书第一版提出的的基础理论吻合。

雨伞革命走过第5个年头,香港还是没有真普选。(图/维基百科)
香港的雨伞革命被视为资讯时代网络社会中社会运动的典型代表。(维基百科)

另一方面,从当今的时空背景回顾,我可以回应大部分旁观者对之前那些社运所提出的核心质疑:「所以呢?有了社运又怎样?」

这些运动是否对社会造成任何具体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是否对于政治体制以及政策制定的方式产生任何冲击?如今在我扩张研究范畴,并分析社会运动在更长时空中的演进过程之后,终于可以大胆提出一些假说,解释网络社会运动与政治变革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全球各地政府在这个动荡不安、统治正当性普遍受到挑战,也因此促生各种意识形态的民粹主义的时代,但如今我能够指出,网络社运与民粹主义之间具有根本性的差异。因此,我在第二版中加入两章全新的内容。其中一章的重点,是分析评论某些第一版没有提到的重要社会运动,包括巴西、土耳其、智利的社运,以及欧洲与美国的反建制(anti-establishment)运动。另一章则探讨各个社会运动与政治变革之间的关系,其中包括某些试图一方面推动改革,一方面参与体制内政治的社会运动,如西班牙的社运。但另一方面,我所分析的社会运动,都是因为人民本身的行动而留名青史,因此决定原封不动保留构成第一版核心的案例研究,而非事后重新建构这些故事。我只额外替这些运动加上一些新的评论,解释冰岛的革命为何相对不受重视,以及阿拉伯世界的社运推翻独裁政权之后所留下的政治真空,如何让地缘政治势力干涉(geopolitical interventions),造成惊人的转折。由于书籍篇幅有限,我在第二版删除了大部分案例研究的附录文献,包括运动大事记以及相关统计资料等等。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回头去第一版查阅这些资料。

最后,我希望这个新版本能让读者进一步讨论网络社会运动的意义与未来,尽可能用更广的视野,更深的角度去观察。希望研究人员、社运人士、行动研究者(action researchers)去研究目前正在发生,正在改变21世纪世界各个社会的社会运动。

《愤怒与希望》立体书封。(南方家园 )
《愤怒与希望》立体书封。(南方家园 )

*作者曼威·柯司特 Manuel Castells,任职于洛杉矶南加州大学安能堡传播学院、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社会学与社区规划系所名誉教授、麻省理工学院与牛津大学客座教授、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荣誉院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