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作为一部经典的抗日剧,从2005年上映开始,就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收视热潮,而其中的很多战例,更是被观众津津乐道。

用3600颗手榴弹就是神剧?为何说《亮剑》李家坡之战设定很合理?

但是令《亮剑》和观众都始料未及的是,当亮剑大红大紫后,天雷滚滚的抗日雷剧开始层出不穷,各种包子雷、手榴弹炸飞机、以及800里开外干掉鬼子的剧情满天飞。

那么大家都奇了怪了,这些脑洞大开的情节到底是哪里来的灵感?翻来覆去,好像也就《亮剑》的嫌疑最大。

可不是嘛,你看李云龙能用两炮干掉阪田联队指挥部,用3600颗手榴弹就能拿下了李家坡,赵刚在500米开外就能一枪干掉鬼子,这不是“雷”是什么?

用3600颗手榴弹就是神剧?为何说《亮剑》李家坡之战设定很合理?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想就会发现这种想法幼稚得可怕,因为《亮剑》是抗战剧,但不是闭门造车写出来的抗战剧。作为有过从军经历的作家,都梁除了对军队的一腔热情,更有军人的执着和严谨,这是《亮剑》能够经久不衰,并成为一代经典的最根本原因。

那么回到剧中,李云龙在李家坡攻坚战中一次性集合3600颗手榴弹的操作靠谱吗?

当然靠谱,因为李家坡是虚构的,但八路军是真实的,所以八路军手中拿的枪和投掷的手榴弹更是真实的。

而且那3600颗手榴弹,绝大部分是独立团本来就有的。

用3600颗手榴弹就是神剧?为何说《亮剑》李家坡之战设定很合理?

在革命战争时期,尤其是抗战时期,我军的武器装备水平极其低下,像独立团这样的八路军武装,只能依靠缴获日军武器发展壮大。

但是由于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的大规模进攻即宣告停止,主要精力开始放在敌后战场对八路军等武装的扫荡上。针对八路军和民兵武装的游击战术,日军也相应地缩小了军队作战规模,联队以下作战变得越来越普遍。

在这样的情况下,像独立团这样依靠缴获日军武器装备,壮大自己的情况并不多见,

所以提高自给能力是八路军迫在眉睫的事情。

用3600颗手榴弹就是神剧?为何说《亮剑》李家坡之战设定很合理?

而当时的八路军完全是在日寇的包围和封锁中,艰难发展着自己的军工业,因此整体技术水平并不高。

在这样的情况下,手榴弹作为技术水平较低且威力较大的武器,成为八路军的首选。

所以作为八路军的武装,独立团全团有至少3000个手榴弹并不奇怪。

而作为129师的武装,独立团的手榴弹只能来源于一个地方,这就是黄崖洞兵工厂,又称水窑兵工厂。

1939年7月,八路军总参谋长左权奉朱老总之命,将设在山西省榆社县韩庄村的总部修建所移到黎城县东崖底镇下赤裕村西北的黄崖洞,并扩建为我军在华北敌后最大的兵工厂。

用3600颗手榴弹就是神剧?为何说《亮剑》李家坡之战设定很合理?

而独立团所属的129师386旅,活动在晋西北地区,能够得到兵工厂手榴弹的支持并不为怪。

但是作为独立团主要倚重的重火力装备,3600颗手榴弹,全团平均下来也就一人三颗,在作战中肯定是不够的。所以李云龙才厚着脸皮到总部的兵工厂,跟老乡张万和要50箱手榴弹。

以当时的手榴弹存放规格,为兼顾搬运的便捷性,一般而言一箱手榴弹大概有30颗左右,也就是说李云龙一开口就要1500个手榴弹。

这对于独立团而言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李云龙估计也是权衡了多次才降低到这样的标准。但就是这样的标准却要了后勤部长张万和的老命,因为黄崖洞兵工厂生产的装备,虽然并不算太好,李云龙在剧中也说了很多手榴弹炸开后只是两半,但这样的装备也无法敞开供应部队。

用3600颗手榴弹就是神剧?为何说《亮剑》李家坡之战设定很合理?

黄崖洞兵工厂生产的武器装备只能维持约16个团的正常需求,这对于抗日战争后期人数规模高达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八路军而言,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像独立团这样的黑户口,一般情况下是很难得到特殊照顾的。

所以说作为李云龙的老乡,张万和还是非常给脸的,他通过私人关系给李云龙的20箱手榴弹,虽然没有改善独立团整体的装备水平,但却在李家坡攻坚战中解了燃眉之急。

亮剑中在李家坡之战发生在1942年,正是抗战最艰苦的时期。像李云龙这样一次性用3600颗手榴弹的做法,确实非常奢侈,甚至说还很败家。但是此时的山崎大队已经打进了根据地内部,确切的说就是黄崖洞兵工厂,这不说关系到八路军的存亡,起码对八路军而言是一个空前的损失。

用3600颗手榴弹就是神剧?为何说《亮剑》李家坡之战设定很合理?

所以只要能消灭这股日军,理论上消耗多少弹药都是值得的,因为这总比拿士兵的生命去填要划算得多。

所以亮剑并不神,也不雷,反而非常写实。让我们通过一场李家坡之战,就看到了八路军在抗战中弹药不足的巨大劣势,看到了敌后战场的艰苦卓绝。

但是身处逆境的前辈们,从未选择放弃。在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下,他们用手中的劣势武器,最终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向不屈的抗日前辈们致敬!

用3600颗手榴弹就是神剧?为何说《亮剑》李家坡之战设定很合理?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