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作爲一部經典的抗日劇,從2005年上映開始,就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收視熱潮,而其中的很多戰例,更是被觀衆津津樂道。

用3600顆手榴彈就是神劇?爲何說《亮劍》李家坡之戰設定很合理?

但是令《亮劍》和觀衆都始料未及的是,當亮劍大紅大紫後,天雷滾滾的抗日雷劇開始層出不窮,各種包子雷、手榴彈炸飛機、以及800裏開外幹掉鬼子的劇情滿天飛。

那麼大家都奇了怪了,這些腦洞大開的情節到底是哪裏來的靈感?翻來覆去,好像也就《亮劍》的嫌疑最大。

可不是嘛,你看李雲龍能用兩炮幹掉阪田聯隊指揮部,用3600顆手榴彈就能拿下了李家坡,趙剛在500米開外就能一槍幹掉鬼子,這不是“雷”是什麼?

用3600顆手榴彈就是神劇?爲何說《亮劍》李家坡之戰設定很合理?

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想就會發現這種想法幼稚得可怕,因爲《亮劍》是抗戰劇,但不是閉門造車寫出來的抗戰劇。作爲有過從軍經歷的作家,都樑除了對軍隊的一腔熱情,更有軍人的執着和嚴謹,這是《亮劍》能夠經久不衰,併成爲一代經典的最根本原因。

那麼回到劇中,李雲龍在李家坡攻堅戰中一次性集合3600顆手榴彈的操作靠譜嗎?

當然靠譜,因爲李家坡是虛構的,但八路軍是真實的,所以八路軍手中拿的槍和投擲的手榴彈更是真實的。

而且那3600顆手榴彈,絕大部分是獨立團本來就有的。

用3600顆手榴彈就是神劇?爲何說《亮劍》李家坡之戰設定很合理?

在革命戰爭時期,尤其是抗戰時期,我軍的武器裝備水平極其低下,像獨立團這樣的八路軍武裝,只能依靠繳獲日軍武器發展壯大。

但是由於1938年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日軍的大規模進攻即宣告停止,主要精力開始放在敵後戰場對八路軍等武裝的掃蕩上。針對八路軍和民兵武裝的遊擊戰術,日軍也相應地縮小了軍隊作戰規模,聯隊以下作戰變得越來越普遍。

在這樣的情況下,像獨立團這樣依靠繳獲日軍武器裝備,壯大自己的情況並不多見,

所以提高自給能力是八路軍迫在眉睫的事情。

用3600顆手榴彈就是神劇?爲何說《亮劍》李家坡之戰設定很合理?

而當時的八路軍完全是在日寇的包圍和封鎖中,艱難發展着自己的軍工業,因此整體技術水平並不高。

在這樣的情況下,手榴彈作爲技術水平較低且威力較大的武器,成爲八路軍的首選。

所以作爲八路軍的武裝,獨立團全團有至少3000個手榴彈並不奇怪。

而作爲129師的武裝,獨立團的手榴彈只能來源於一個地方,這就是黃崖洞兵工廠,又稱水窯兵工廠。

1939年7月,八路軍總參謀長左權奉朱老總之命,將設在山西省榆社縣韓莊村的總部修建所移到黎城縣東崖底鎮下赤裕村西北的黃崖洞,並擴建爲我軍在華北敵後最大的兵工廠。

用3600顆手榴彈就是神劇?爲何說《亮劍》李家坡之戰設定很合理?

而獨立團所屬的129師386旅,活動在晉西北地區,能夠得到兵工廠手榴彈的支持並不爲怪。

但是作爲獨立團主要倚重的重火力裝備,3600顆手榴彈,全團平均下來也就一人三顆,在作戰中肯定是不夠的。所以李雲龍才厚着臉皮到總部的兵工廠,跟老鄉張萬和要50箱手榴彈。

以當時的手榴彈存放規格,爲兼顧搬運的便捷性,一般而言一箱手榴彈大概有30顆左右,也就是說李雲龍一開口就要1500個手榴彈。

這對於獨立團而言並不能完全解決問題,李雲龍估計也是權衡了多次才降低到這樣的標準。但就是這樣的標準卻要了後勤部長張萬和的老命,因爲黃崖洞兵工廠生產的裝備,雖然並不算太好,李雲龍在劇中也說了很多手榴彈炸開後只是兩半,但這樣的裝備也無法敞開供應部隊。

用3600顆手榴彈就是神劇?爲何說《亮劍》李家坡之戰設定很合理?

黃崖洞兵工廠生產的武器裝備只能維持約16個團的正常需求,這對於抗日戰爭後期人數規模高達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八路軍而言,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像獨立團這樣的黑戶口,一般情況下是很難得到特殊照顧的。

所以說作爲李雲龍的老鄉,張萬和還是非常給臉的,他通過私人關係給李雲龍的20箱手榴彈,雖然沒有改善獨立團整體的裝備水平,但卻在李家坡攻堅戰中解了燃眉之急。

亮劍中在李家坡之戰發生在1942年,正是抗戰最艱苦的時期。像李雲龍這樣一次性用3600顆手榴彈的做法,確實非常奢侈,甚至說還很敗家。但是此時的山崎大隊已經打進了根據地內部,確切的說就是黃崖洞兵工廠,這不說關係到八路軍的存亡,起碼對八路軍而言是一個空前的損失。

用3600顆手榴彈就是神劇?爲何說《亮劍》李家坡之戰設定很合理?

所以只要能消滅這股日軍,理論上消耗多少彈藥都是值得的,因爲這總比拿士兵的生命去填要划算得多。

所以亮劍並不神,也不雷,反而非常寫實。讓我們通過一場李家坡之戰,就看到了八路軍在抗戰中彈藥不足的巨大劣勢,看到了敵後戰場的艱苦卓絕。

但是身處逆境的前輩們,從未選擇放棄。在堅定的革命理想信念下,他們用手中的劣勢武器,最終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

向不屈的抗日前輩們致敬!

用3600顆手榴彈就是神劇?爲何說《亮劍》李家坡之戰設定很合理?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