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世界对于新加坡的了解多是一知半解,透过阅读《新加坡模式-城邦国家建构简史》将可以重新建构对于新加坡的认识。图为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资料照,美联社)

华人世界对于新加坡的了解多是一知半解,透过阅读《新加坡模式-城邦国家建构简史》将可以重新建构对于新加坡的认识。图为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资料照,美联社)

台湾季风带文化近日出版了新书《新加坡模式—城邦国家建构简史》,作者陈思贤(Kenneth Paul Tan)教授任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译者是台湾季风带文化总编辑邝健铭。

我对这本书有很高的期待。

从英国移动到新加坡已有八年的时间,诚实地说,在到新加坡定居之前,我对新加坡的印象,如同华文世界的大多数人,只停留在表面和肤浅的层次。高中毕业时读了李光耀的回忆录,但并没有对新加坡模式特别向往。虽然对马来西亚华人而言,新加坡一直都会是一个,自己人生规划中,可能的去处。

直到开始在新加坡定居和工作之后,我才惊觉自己对于这个从小到大耳熟能详的邻国是如此地陌生,因此我在新加坡的头一年,我对这个社会感觉是非常疏离的。我开始重新建构自己对新加坡的认识,开始大量阅读关于新加坡的书,和接触以及认识不同的人,也因此接手了独立书店,进入文化产业。理解新加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曾和一位在新加坡工作,后来出了一本关于新加坡的书的台湾文友聊起新加坡,我说我觉得新加坡很后殖民,他说何止是后殖民,更是后现代。

新加坡,鱼尾狮,川金会。(美联社)
著名地标鱼尾狮是许多人对新加坡的第一印象。(资料照,美联社)

正因为新加坡小,其设计都十分精细,所以不容易看清这些精密之处。在草根曾有一场活动,台湾来的讲者将新加坡批得体无完肤,我在现场,无法压抑心底升起的不以为然。这样感觉后来在往后数年重复无数次,我在网路上看到别人谈论新加坡时,常常心里会有「huh?新加坡都不是这样」的OS。新加坡当然不是不可以批评,但很多这些外界的批评,其实只是复述对新加坡刻版印象。

特别在华文场域,因为新加坡的知识体系语文是英文,所以长期在华文世界几乎是处于「失语」的状态,而新加坡人也不多在意或急于替新加坡辩护。这让华文世界对新加坡充满极化的偏见,不是过份吹捧,就是过度否定。

因此非常乐见这本 《新加坡模式—城邦国家建构简史》 ,被翻译成华文和出版。这本书由新加坡本土学者所著,是insider的insight,希望透过这本书的翻译和出版,可以让华文世界对新加坡有更多理解,能够引发对新加坡更深入和客观的讨论。

如本书作者所指出,新加坡先天面临几个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历史的问题,如共产主义的威胁,邻国和大国(马来西亚,印尼,中国,美国)对新加坡政经的干扰,不同种族,宗教,语文之间的冲突。这些因素造就执政者必须在各种考量和拉扯之间取得一个平衡,摒弃基本教条,而拥抱实用主义,但缺乏原则的结果,也易造就执政者给人总是随著政权需要能找到说法替自己解释的印象。因此批评新加坡之难在于,要先理解新加坡的历史脉络和其客观的「限制」,认清之「平衡点」在何处,可能评断当局的政策和作法是否「合理」。如国家安全和人民自由之间的平衡,种族和谐和言论空间之间的平衡,本土民主政治和避免外国势力渗入的平衡,保存身份文化认同的母语和与全球接轨的英语之间的平衡。

本书作者有很多很独到的观察,如其指出  「新加坡人」其实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群体,一种是Heartlander,(本土主义者),一种是Cosmopolitan,(世界主义者)。我认为两者都是重要新加坡社会的组成,而且各种种族都有,两者也不是阶级对立的关系,各种阶级都有,也与年龄无关。「本土主义者」主要分布在北西东,强调新加坡本土意识和本土文化,多说母语,英文singlish的腔较重。「世界主义者」就是新加坡性较浅,主要集中在南部的蛋黄区,比较西化,英文比较接近欧美,少说母语。

我认为两者的并存也和人民行动党的结构很像,当年行动党有一批英语精英干部,和说华语的基层。

现在两者都会支持执政党和在野党,但原因不同。本土主义者支持执政党,是感念李光耀的行动党带来的经济起飞和美好时代,本土主义者支持在野党,是对新加坡在全球化下有越来越多移民不满。世界主义者支持执政党,是觉得行动党素质比较好比较有执政能力,世界主义者支持在野党,是因为希望导入自由民主性别平权等进步价值。

新加坡2015年国会大选,执政党人民行动党在李显龙的领导下再次获胜并蝉联执政。(BBC中文网)
新加坡政府长期由一党独大的人民行动党执政。图为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资料照,BBC中文网)

新加坡是单一选区单票制,所以有些选区是本土主义者多,有些选区是世界主义者多,关心的议题也会不同。任何新加坡政党都必须考虑到两边的反应,如工人党就似乎比较容易得到本土主义者的支持,而世界主义者对他们就比较有疑虑。

新加坡其实是个人口流动性很高的社会,一路向南,中国和马来西亚往新加坡移动,新加坡往纽澳移动。这个全球化的模式很适合世界主义者,但本土主义者却容易产生不满,他们熟悉的新加坡一直在流逝而无法保存,新加坡土地太小,没有太多空间做文化和城巿保存的工作,新加坡全球性的建构,也远高于本土性。

新加坡模式的成功与否,其取决于是否能在两者之间取得一个动态平衡,这让新加坡政治有个非常特别的意识形态竞争,既不是统独,也不是左右,而是本土者vs全球者,工人党vs行动党会不会变成这两种意识形态之间竞争,这是这本书带给我们的启发和延伸中,其中一个新加坡民主政治有趣的观察。

本书作者对新加坡不无批评,但不是无的放矢,如其借美国著名学者傅高义所言说新加坡充斥「大男人式用人唯贤精神」,批评新加坡社会的父权和威权意识,十分贴切。新加坡重平等的用人唯贤精神已变质成为精英主义,也是日常生活可见,令人担忧的事。但这些批评是建设性的,如本书作者所指,新加坡未来迫切的课题,在于如何减少贫富差距,增加阶级流动性,和建立强大的公民社会。

本书所论述的内容都可对应到我过去八年的日常生活,让我能更理解自己在新加坡所遭遇的种种。如我曾见识新加坡上流社会强调孩子接受标准英文教育,贬低Singlish,也遇见许多对国家体制霸权不满的华文教育者。在工作时也常看见许多新加坡人面临巨大的精神压力,也可以感受到马来族裔被社会边缘化的危机感。见识过令人无耐的官僚主义,但也有许多很棒的艺文工作者和社会运动者。我想我个人在新加坡的处境是非常幸运的,因为新加坡社会提供的工作机会和资本收入,也才让我有能力在新加坡和台湾以及马来西亚推动文化事业。所以我不愿意片面地认定新加坡是不民主不自由而否定新加坡,而是希望可以和新加坡朋友一起努力,贡献自己的心力,让新加坡更民主更自由。

这是一本希望让新加坡成为更好的新加坡的书,推介给新加坡内外的读者。

陈思贤著《新加坡模式:城邦国家建构简史》书封。
陈思贤著《新加坡模式:城邦国家建构简史》书封。

*作者为新加坡草根书室董事。(陈思贤著,邝健铭译,《新加坡模式——城邦国家建构简史》,台湾季风带文化出版。于台湾各大书店﹑香港序言书室与诚品﹑新加坡草根书室﹑马来西亚有店有售,读者也可在网上订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