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难求的汽车停车位,几乎是城市共同的问题,

P近期发表的买车连同买车位的政策,

主张将道路还给用路人的作法,

民众反应不一。

 

宽敞的马路和相较台北拥挤的都市腹地,

高雄同样也面临停车位总是不够的问题,

特别是早期发展的巷弄社区,停车问题更是与日俱增;

同时间,为了建造大众运输便利的城市,

捷运沿线和主要马路干道,皆拓宽自行车道和人行道宽度;

增加行人和自行车能更加友善地的接驳大众运输。

 

一条马路的功能,无法满足全部的需求,

在高雄朝向永续城市的发展下,城市不只是回应气候变迁永续的议题,

面对自小客车使用者,也需有一套调适因应的作法。

 

多年前,我们握了自行车就是永续的议题,

近十年于市议会不间断地倡议自行车建言,

也成功推动了多个自行车建设,虽然打击私人运具的使用权,

达到城市无车的精神概念,无疑是最高调的永续作法,

但也深感和民间存在著深深的鸿沟。

 

 

高雄第一条交通用自行车道划设

 

高雄市多年前

选区内,存在多个老旧社区,虽然六米巷弄的社区风情很迷人,

但普遍民众门口停车的需求下,消防逃生的议题只能摆一边去。

然而,社区老人不断增多,老人紧急救护的高频率,

不得不面对路边停车所衍生的风险,在走访巴西库里奇巴这座城市后,开启了思想解放。

 

库里奇巴是因为BRT闻名的城市,

城市每天使用大众运输的旅次是200万旅次,

纵使如此,全市70%拥有自小客车,

他们拥有高比例的大众运输使用率,

却也同时高比例的拥有自小客车。

 

库里奇巴成功的让民众区分运输的使用目的,

并营造「以大众运输搭乘为主,私人运具使用为辅」的选择。

这样的理念,反更容易让民众体会大众运输的价值,

却也不造成拥有私人运具的高度罪恶感。

 

我们以这样的理念,试著让高调的永续思想更加的务实,

因而提出了修正版的停车奖励,鼓励民间单位兴建路外停车场,

早期的停车奖励政策是正确的,只是管理消极,

才产生拿奖励盖楼房变向赚钱的事,

因而废除。不论是道路安全还是鼓励民众大众运输,

妥当的停车收纳空间,几乎是必要条件。

 

目前高雄市自小客车登记数量高达71万辆,

公有停车空间及合法私人停车空间不过10万多。

透过停车奖励办法,在旧社区公有地稀少的状况下,

鼓励私人兴建机车和汽车停车空间,以及强化捷运和轻轨沿线停车空间规划。

 

停车位空间和大众运输间的关系,

是种暧昧的平衡,拿捏准确达到加乘作用,

拿捏不妥则是两败俱伤。

DSC_3273     

  DSC_3274  

DSC_3351  

哥本哈根轻轨站沿线的大型停车场 (图为ORESTAD新社区旁)

欧洲多个城市,在大众运输站体附近,皆兴建大型停车场,

以哥本哈根社区ORESTAD区域为例,这座新兴社区兴建了一条高架轻轨,

每个站体皆可看见在欧洲难得看见的大型停车场,

目的无非让民众将车子停放在轻轨站,坐大众运输进入市区。

 

另一个截然不同的案例则是,

前阵子发现梦时代区域和兵工厂重划区域,

关于兴建停车格数量的规定为100平方公尺一个停车格,

以该区域开发的量体,将高达近万格的汽车停车格,

不只是开发商须花上大笔成本开挖地下室停车场,

这么多格数的停车空间,对比周边的道路疏通,更是场大灾难;

同时,附近更有轻轨和捷运经过,

整体应以诱导搭乘大众运输的作用为前提。

因此,在诱导民众搭乘大众运输的前提下,

建议该区域停车格数可降低,

但并非其原本规定兴建停车场的额度则下修,

开发者仍将未消化完的停车格数量,

转移至其它需要的区域兴建停车场。

 

在追求生活自由度和全家出游的风气中,

买车人口持续升温,

而在维持城市永续发展及兼顾社区巷弄安全的条件下,

兴建停车场无疑是现今最可行的方法。

 

当然,每项政策和方向都是中性立场的工具,

赋予工具对的发挥场所,即是对的政策,要不则枉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