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其发源为东北女真游牧民族。在明末乱世中,满洲凭借其武力和几分机运,成功入主中原,取代明朝成为新的大一统王朝。满人为马上得天下,但也深知不能马上治天下。要统治汉族人口如此庞大的中原,必须接纳和吸收汉文化,也必须任用汉人。

  然而清朝建立之初,满汉畛域之见十分突出。为保障满人特权,朝廷中重满轻汉的现象也非常严重。《清朝野史大观》记载,清初宫中曾立一石碑,“大略谓本朝君临汉土,汉人虽悉为臣仆,然究非同族。今虽用汉人为大臣,然不过用以羁縻之而已。我子孙须时时省记此意,不可轻授汉人以大权,但可使供奔走之役。”

  虽然顺治皇帝在位时,发现汉族官员被压制得太严重,曾一度想采取措施稍微擡高汉官的地位,但并没有起到太大作用。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了清中叶时期。

  满人原为马背上作战的民族,然而在入主中原后,经历了两百多年养尊处优的生活,锐气已失,疲态尽显。晚清时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加之清朝闭关锁国多年,若再不放下畛域之见,一味重满轻汉,将会极大加速清朝走向灭亡的进程。

  因此,在清中叶以后,逐渐开始有先知先觉的满人主张打破固有思维,重用汉臣,以延续清王朝的气运。其中最早的代表人物之一,为道咸年间的宰辅枢臣文庆。

  文庆姓费莫氏,出身满洲镶红旗,其祖父为两广总督永保,是一个根正苗红的八旗子弟。然而对待汉人,文庆却丝毫没有种族之见,只知惟才是用,惟贤是举,还认为汉族官僚总体上要比满族官员贤能,曾经上疏建议:“当重用汉臣,彼多从田间来,知民疾苦,熟谙情伪。岂若吾辈未出国门、懵然于大计者乎?”晚清中兴之汉臣,也大多由文庆保举而得到重用。

  比如曾国藩第一次率领湘军击退太平军时,身为汉臣的祁寯藻认为汉人统兵不是好事,提醒咸丰皇帝要小心提防。反而是文庆鼎力支持曾国藩,向咸丰保证说曾国藩“负时望,能杀贼,终当建非常之功”,后来曾国藩立下大功,与文庆的预测别无二致。

  除了曾国藩以外,另一位中兴名臣胡林翼,也全赖文庆舍身保全,才得以一展抱负,为清朝建立功勋。

  道光二十年(1840年),文庆与胡林翼分别作为主考和副主考官,主持江南乡试。在考试期间,胡林翼将一位朋友熊少牧违规带入考场帮忙批改试卷,结果被人发现后弹劾,文庆与胡林翼都受到了处罚。

  文庆作为满洲官吏,若把责任推给胡林翼,完全可以减轻自己的处分,让胡林翼独自承担过错。但在两人共事的过程中,文庆发现胡林翼是难得的奇才,不忍心因这件事葬送他的前程。于是文庆主动承担了过错,自己承受被革职的处分,而胡林翼则只被降一级调用。

  后来文庆东山再起,也继续重点关照这位年轻的汉族官员。后来胡林翼在短短一年间从贵州道员提拔至湖北巡抚,便是文庆保举之功。除曾胡二人外,晚清数位汉族重臣如骆秉章、阎敬铭、袁甲三等,都与文庆这位伯乐的引荐不无关系。

  除了保举有才能的汉族官员外,对那些身处高位却资质平庸的满臣,文庆也敢于大胆揭露。文庆临终前,曾上疏指出多为地方督抚如庆端、福济、崇恩、瑛棨等,都不能胜任其位置,若不及早罢免,恐误封疆事。后来此数人之作为一如文庆所言,可见其识人之明,非同寻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