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是千年大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人人向往。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是习主席的经典语录,句句深入人心。加快生态文明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是十九大提出的路线图,全国人民都很期待,因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但是,美丽中国到底离我们有多远?我们不能光靠喊口号,发微信,贴标语就能实现,口号靠不住,「二传手」「微信群」指挥更是要不得。「键对键」虽然方便,但他永远不能取代「面对面」,每项改革,每项措施必须一项一项查去落实,必须付出实际行动。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是重中之重,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这是对人民的承诺,不是口号,一诺值千金。 老百姓期待天空一天比一天蓝,人民群众的「蓝天幸福感」也在不断攀升。但「蓝天幸福感」不能光靠喊话,需要大家共同创造。企业要对社会负责,要有社会责任感,对污染环境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对洋垃圾说「NO」。老百姓也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不做破坏自然的事,要在生存和环保之间做好平衡,从自我做起,保护生态,爱护生态,不破坏生态。建设美丽中国是大家的事,人民的事,国家的事。建设生态文明,绝不是改变自然、征服自然,征服老天爷,而是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只有观念改变了、认识提高了,人人响应国家的号召,人人动手,美丽中国就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近年来,全国各地将生态保护、环境治理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党中央更是将污染防治列为打好决胜全面小康的「三大攻坚战」之一。重新组建了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明确了职责。相继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环境状况得到改善,「国家颜值」越来越高,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越来越强。 「蓝天保卫战」、「清水进行时」、「净土在行动」三大行动,经过几年的努力都有显著成效。与过去相比,空气质量有所好转,系统推进水环境治理,推行河长制,水污染取得积极进展,实行退耕还林等措施,土壤污染有所控制,还人民群众一方净土。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空气、水、土地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幸福感。只有我们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才能让人民群众的「蓝天幸福感」越来越强,才能让人民群众敢喝水,还国土自然以自在,给生命以生机。持之以恒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等,人与自然才能的和谐。 随著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大家的关注点也从衣食住行转移到了生活环境质量。PM2.5、雾霾、沙城暴、水体污染、土壤毒瘤等专用术语早已成了大家口头禅,甚至谈霾色变。环境警钟日日惊心,生态保护时不可待,治理污染不能等风靠雨,而要主动出击,打赢「蓝天保卫战」就是消除「心肺之患」,下大决心推动绿色发展。

近年来,我们看到的环境空气质量显著提高,看到了久违的蓝天白云,人民幸福感大大提高。但是,水污染、土壤污染这些更复杂、更难解决的生态问题,目前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我们的任务还很艰巨。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一定要算总账,算长远帐,算整体帐,算综合帐,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人人都是受益者。作为一名公民,生态保护人人有责,如果我们每个人每天节约一滴水、一度电、少产生1克垃圾,做好垃圾分类,提倡绿色出行,这些「小事」几乎无成本,但汇总起来却可以极大的减轻环境污染的压力。所以,美丽中国离我们有多远,让我说,就在眼前,只要我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我们的天就会更蓝、水会更清,我们的家园也越来越美好。


如何理解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落脚点。在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只有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重要的位置,重尊自然、顺应自然,保护好我们的美好家园,才能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给子孙后代留在绿水青山。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构筑良好的国土开发、利用和保护空间格局,提高生产空间的利用效率,建设疏密有致的宜居生活空间,保护好生态空间,如森林、海洋、湖泊、湿地、草原等大的自然生态系统。要提高城市人居环境,避免劈山填海等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要把山水融入城市的建设中,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改变过去的粗放的生产方式,走绿色发展、内涵式发展道理,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提倡清洁生产,循环利用,节能减排,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确保蓝天碧水常态化。

建设美丽中国我们每个人都是践行者,要从我做起,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形成人人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好习惯。要杜绝各种浪费和不健康消费行为。在日常生活中要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消费,减少垃圾排放,形成节约用水、用电等好习惯,提倡绿色出行,尽量少开一天车,为美丽中国添砖加瓦。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