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畢業的六年級孩子,該如何面對未來本報記者 樑建偉 本報通訊員 陳宏程/文 杜雪梅 鄭陽 盛燕丹/視頻 一段不為人知的錢學森故事讓學生明白了理想的意義 新聞 第1張

錢學森兒子錢永剛和孩子們一起談理想。

什麼是理想?你的理想是什麼?

這兩個曾經不斷被討論的問題,在這個泛娛樂化的時代,似乎被很多人忘卻了。近日,在杭州市時代小學六(1)班的一節道德與法治課上,這一問題再次被提及,一位老人用一個故事開啟了學生追求理想的大門。

這位老師是錢學森的兒子錢永剛,邀請錢教授前來的,是這節課的任課老師、時代小學副校長酈雲。杭州時代小學是杭州錢學森學校的領辦單位,關於錢學森的學習活動學生也參加了不少,現在這羣六年級學生即將畢業,經過六年的學習,未來他們應該如何發展?

什麼是理想

同學們都有自己的榜樣

“說到理想你想到了哪些人?”課程伊始,酈老師讓學生們分享了自己心中心懷理想的榜樣人物,通過尋找他們的特質,解答什麼是理想。

“我想到的是周恩來,因為在《一夜的工作》這篇作文中,他用自己的行動實踐着為人民服務的理想”、“我想到的是李大釗,在課文《16年前的回憶》中,他的理想是革命事業的成功,他為理想付出生命的代價,雖然最後沒有親眼目睹革命事業的成功,但是他的理想從未動搖過。”

在學生們一番激烈的發言之後,酈老師在幻燈片上放出了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的理想——“作為一名科學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為人民服務。如果人民最後對我的工作滿意的話,那纔是最高獎賞。”

“雖然每個同學所說的榜樣人物的理想都不盡相同,但是我們可以發現他們的理想中,少不了‘國家’和‘人民’這兩個詞語,他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理想?對我們來說有什麼啟迪?”

酈老師請出了這堂課的嘉賓——錢永剛教授,和學生們談談理想這一話題。

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

道盡理想的含義

錢教授走上講臺,讀起一封信。這是錢學森在晚年生病住院時,一位菲律賓華僑寫給錢學森的信,信中老華僑回憶了自己和錢學森的一段對話。這封信一直由錢教授保存,至今沒有在任何書裏出現過。

老華僑曾問錢學森為什麼堅持要回中國,錢學森的回答是:“我想為仍然困苦貧窮的中國人民服務,我想幫助在戰爭中被破壞的祖國重建,我相信我能幫助我的祖國。”

老華僑感慨自己只是高中老師,只能教普及性的知識,不能像科學家那樣創造偉大的事業時,錢學森並不認同,“不,我只是蛋糕表面的糖衣,蛋糕要想味道好,裡面的用料必須好。基礎非常重要,培養年輕人是一個國家進步的基礎,不要瞧不起你的工作,你是在塑造年輕人的靈魂。”

對話到此結束,錢教授的信也念完了,雖然簡短,但是同學們感觸頗深。

“一個人的理想應該時刻與人民與祖國結合在一起,而且理想沒有貴賤之分,只要是為了人民為了國家,無論做的是多麼微小的事情,都是偉大的。”聽完這封信學生何彧然說出了自己對理想的理解。

將國家的需要

變為自己的興趣和理想

“可是,我們應該如何尋找理想,要是我們感興趣的東西無法和國家人民結合那該怎麼辦?”課程就要結束之際,張桐語說出了自己的困惑。

聽到這一問題,錢教授笑着舉了另一個大科學家錢偉長的故事。錢偉長是中國力學之父,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物理領域卓有成績的他,最初是一個偏科非常嚴重的文科生,他以歷史100分的成績進入清華歷史系,而數學只考了15分。但入學不久,九一八事變爆發了,他堅持實業救國,棄文從理,最終在自己最弱的領域內,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

錢學森和錢偉長是張桐語最熟悉的兩個人,她在四年級時就參加過錢學森夏令營,因為學校開始了錢學森班,她也陸陸續續地參加過許多關於錢學森的活動。

“我覺得今天的這節課是之前活動的升華,以前只是覺得錢學森很偉大,但是今天聽了錢教授的故事,我覺得我也應該為國家做些什麼,就像錢偉長爺爺不畏艱難在最不擅長的物理領域做出一番成績一樣,我也會盡全力實現自己的理想。” 張桐語說道。

她的理想是成為一名記者,因為記者能記錄時代,也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守護者,是推動社會進步,國家發展的重要角色。“作為記者,要有從錯綜復雜的信息中辨偽求真的智慧,也要有敢於揭露真相、毀譽忠奸的勇氣和信念,但這些對於現在的我來說難以做到,不過我相信,只要我堅持學習,提高自己的能力,就一定能實現理想。” 張桐語說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