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中国人对于孔庙、文庙都不陌生,但是说起二者的区别怕是很少有人能说清楚。某些专业的介绍词乃至学术论文言及此事时也大都含糊道:孔庙,又叫文庙。但是既然是供奉同一位先贤,为什么会有两个名字?二者究竟是否可以画等号呢?

实际上孔庙与文庙虽然同指一庙,但是仍有很大差别,简单的来说孔庙是对所有祭祀孔子庙祠的总称,而文庙是对地方官学的礼制孔庙的称谓。下面小编将对孔庙和文庙分别讲述。

(孔林内孔子墓前篆有「文宣王」的墓碑)

首先来谈谈孔庙。孔庙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孔子庙之简称。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写道:「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这是最早的关于孔庙的记载,但是并没有确切出现「孔庙」两个字。在《水经注》中则说的要明白的多:「阙北东侧,有孔子庙,庙前有一碑,西面,是陈相鲁国孔畴建和三年立。」这是第一次明确出现「孔子庙」三个字。而且可以确切的知道「孔庙」就是供奉孔子的庙宇,不过需注意此时的孔庙仅仅有供奉孔子这一个含义,也就是说还不一定包含后世学宫等内涵,而且对于孔庙的建筑格局,供奉对象也没有一个准确的规制。所以孔庙、孔子庙的含义相对简单,就是指供奉孔子之所,仅对供奉对象做出要求而无其他建制。

至于文庙,则要复杂得多。文庙至少应当有两个含义:

其一乃文宣庙与文宣王庙之简称。齐主高洋时给孔子上谥号「文宣」,所以孔子庙在此之后有文宣庙的称谓。后来唐玄宗下诏封孔子为文宣王,所以供奉孔子的庙宇就又被称作文宣王庙,文宣王庙的称谓出现以后,文宣庙的称谓就逐渐消失了。如果以此来看文庙的得名渊源,与孔庙相比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来源于庙祠主人的尊号。

不过文宣王庙虽然是文庙的起源,但不并适用于所有历史时期,包括现在。其一是对孔子「文宣」和「王」的谥号与封爵后世颇有异议,一则以为「文宣」为齐乱主高洋为夫子所上谥号,后世不当沿用;二则以为「王」爵非礼,所以在嘉靖九年的孔庙改制中,「文宣王」被废止,止称「至圣先师」。自此以后孔子「文宣王」的封号就再也没有恢复,孔庙自然也不能称为「文宣王庙」了。

(资中文庙的孔子木主已无」文宣王「字样)

其二文庙的「文」与「武」相对。在唐玄宗封孔子文宣王的同时还封了姜太公为武成王,并一切仿文宣王庙制。玄宗深意就在于使「文」、「武」两个系统并立,而文庙就代表了「文」这个系统,也就是说成为文化代表。此后文庙又与科举制度相结合,庙学合一。加上唐代以后道统之学形成,文庙的奉祀形成体系,四配十二哲与两庑的从祀配享制度成熟,因此在加上道统因素后,文庙进一步夯实了「文化代表」的身份。故而即使明代取消了武成王的祭祀庙宇,但是文庙作为「文」这个系统的代表却没有发生改变,甚至得到进一步加强。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唐代以后文庙建制趋向成熟,各项礼制规定逐渐完善,所以这类孔庙除文庙外还有礼制文庙、学庙的称谓。因此文庙就是代表文化,依据礼制建设并与科举相结合的孔庙。

(河南洛阳的河南府文庙图,为典型的地方礼制文庙)

那么孔庙与文庙的区别就显而易见了。孔庙以供奉对象为准,凡天下供奉孔子的祠庙,无论是否合乎礼制都可以称作孔庙;文庙是合乎礼制的孔庙,可以说是狭义的孔庙,必须有棂星门、大成门等一系列礼制建筑以及 四配十二哲等完整的配享从祀体系。但是无论孔庙还是文庙的「庙」字意指奉神(一般以木主牌位为表现)之所,是不同于土地庙、寺庙等宗教巫蛊之「庙」。

参考文献:《史记》、《孔庙祭祀研究》、《旧唐书》、《明实录》、《明史》、《万历野获编》。


丶有。孔庙是山东曲阜孔子故居后人设立的祭祀缅怀孔子前德由历代官府不断完善修的规模宏大的孔家家庙。每年都有祭祀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动活,而各个大城市的文庙从元代以来对孔子孟子祭祀缅怀的规模宏大的建筑场所。更多是宣场本地文科科举制取得进土以上人氏功名宣扬光大场所。有历史文化名人墨迹石碑若干是宣扬孔孟思想文化重要场地,还有大量历史文物存放地方,如重要历史见证石碑石书石铜像等。孔庙没有名题录石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