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身想慢慢写自己在北帝国的经历,到一段时间才写此城游历的故事。

 

 

这半年多经历了很多的事,使到灵感和摄影技术甚至人生方向尽失.......那种痛楚实在难以承受。趁返工空档时间翻了翻讲北帝国的文章尤其是格拉斯哥(Glasgow)的文章,才唤起数次去此城的回忆并寻回一种失去已久的斗心。这段时间,我经常独自行山去减压,可这只是止痛药,到了上班又打回原型成了一个废柴。之前去旧区猎影,这种自信似曾相识却不知为何如此?翻了翻那些资料,才知道,那是旅途上的好奇心.........相比那些活动、人像等我最憎恨拍的题材为何街头照片会触动心灵?原来,我除了用此表达外就是去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延续英帝国时期的核心价值。格拉斯哥的照片,令我记起我旅行的意义:学习当年历史文化、求生技巧、用以帮助自身的头脑发展,并利用相关经验去充实自己;而摄影,只不过是用具而已。

 

历史

格拉斯哥(Glasgow)乃是北帝国人口最多的城市,和邻近的首都爱丁堡(Edinburgh)是一文一武:前者是英帝国的工业北都有名人占士瓦特(James Watt);后者是北方的雅典和北帝国的政治、文化的中心。当年蓝领劳动阶层从四方八面前来寻找机会-格拉斯哥乃时当时世界上著名的造船之都,大多军舰都是在此生产,也算是帝国的兵工厂。工业革命时和曼彻斯特(Manchester)、利物浦(Liverpool)等城市齐名,各自分工合作,南帝国那有贩卖黑奴、生产火车、蒸气机和丝绸厂等等而格城偏重重工业。可是由于工人们生活环境差,使得其养成了饮酒的文化,久而久之,就成为了酒鬼城,酗酒问题冠绝北帝国。

到了二战(WWII)后,格城回复速度不如南帝国城市,有点像美国底特律(Detroit)般,支撑著城市的重工业萎缩,牵连周边的行业,使得经济崩溃-这就是过度注重单一产业的后果;对比利物浦、曼城的复苏速度远比后两者慢,相信是因为地理位置问题,小弟曾多次参观该城,天气永远都是那灰暗中带著狂风大雨,使得我对此城的第一印象十分之差,就有如南帝国的曼城般,有点感到天不欢迎我的。从前有几次都在该城转车经过,每次天色都是那么灰暗。

后来在南帝国读书,总是觉得自己和格有失之交臂的感觉便想「报仇」,碰巧北帝国的一老朋友毕业要去观礼,就造就了这好机会-亦因为这经历使得我对格城历史有了更多了解-并使小弟有永世难忘的回忆。

小弟曾两次在格城留宿,第一次在远离市中心;第二次在市中心,第一次人生路不熟加上状态不足使得该次失望而回,但第二次准备充足而且休息充足使得当时发挥得淋漓尽致-我并非只以相片构图作标准,而是自己在探索时的体力、认知等状态。

建筑特色

市中心建筑好坏参半,因为新旧混杂,使得其市容不太讨好,但当然,有些建筑是很有历史价值的,尤其是维多利亚式的红砖建筑,这建筑方式和南帝国的同期建筑模式很不同,格城独有也,即使在该市的外围,都只能看见灰黄色的建筑。红砖使得这些建筑生息不少,亦是大英帝国全盛的见证。

 

红砖,和上图的色比,色彩感大好多!

#3, 杂乱无章

城市的中心分东西区(East End & West End),前者为传统蓝领地区,多是穷人居住,后者是富人地区,亦是当地名校-格拉斯哥大学座落于此,所以也是治安最好的地区之一。

而建筑风格亦有所不同,大学主楼,内外都有点像哈利波特的学校,比起小弟的母校,实在是小巫见大巫,和隔离的北帝首都大学更是对头-近年才被帝国某王子读过的大学(St Andrews)打破这局面。而格大的主楼和周边建筑原来是哥德式-中世纪时普遍的华丽大教堂都是这种特色建筑,而这模式被加泰隆尼亚人偷师,使得巴塞罗那成为了一特色古城,仍在建造的大教堂就是基于哥德式改良,可见古人们的创意无限。

内回走廊,感觉好似修道院,难怪人杰地灵。

大树,正中央

路过学生

晚安!

 

经济和市容-Glasgow Effect

如前文所讲,该市和爱丁堡是一文一武,形成了北帝国南部的都会区,即英文所称的Central Belt,是北帝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格城都会区更包含100万以上的人口。由于此格局使得两者市容差很远,在上面讲过,前者是工程师和蓝领集中地,后者为文人天堂。有朋友说,格城无甚文化特色,可是,在建筑特色上看来,却是推翻他的言论了。可惜,发展各异,在全球化和去殖民化之下,帝国工业大衰退,使得蓝领们顿时失去工作并使格城变成罪恶温床。

60年代,为了改善当地人挤迫的居住环境,当地政府便展开了庞大的建筑工程,不断建高层公屋-有点像香港的公共房屋,由Sam Bunton 设计,使得居住环境大大改善,有如香港屋邨般,内里配套应有尽有-商场、邮局等一应俱全,著名的有红路(Red Road Flats)。虽然那是现代化建筑,但却是丑化了格拉斯哥格局的元凶,一座座高楼与维多利亚式的公寓的配衬完全不和谐,甚至可以用Eyesore来形容,这些建筑毫无特色而且影响景观。而有部份地区如上述的红路由于离市区远人口密集,使其变成孤岛有如天水围般与世隔绝并衍生了不少问题社区-童党、黑社会等令到本来经济低迷的格城雪上加霜。有点像香港般-居住的空间间隔不足,加上上一代大多都是基层,自然教育不足容易使小孩们误入歧途形成恶性循环-这就是学者所讲的Glasgow Effect (格拉斯哥效应),在此地成长的小孩大多都比其他帝国城市的人短命、教育水平低下、烟酒毒都都是家常便饭并伴随著高自杀率和犯罪率。

记得自己第二次在格城时,经常会在市中心看见那些不修篇幅的街童和中年人,他们漫无目的在街上走来走去,向路人乞讨金钱(大多都是去赌或是买毒品吧)但近年却多了东欧来的吉普赛人来争饭碗。正常的年青人,是有,但不太多,可能像姐姐说,大多都不会在市中心出现,都搬出了市中心或是在西部富人区居住。当时在市中心东西部游走著,西部是一个天堂,人衣著都很formal很多名车在街上走来走去;但到了市中心东部却是很大对比-这城,其实贫富悬殊很厉害的,记得当时发现自己走到市中心东部的尽头就不敢继续走了,前面乌云密布而且是全市最不安全的地区。后来无聊走了去另一治安差的地方走了一转,这区很多日久失修的建筑,人烟稀少,天亦开始黑加上离市中心越来越远我才迫于无奈在超市门口掉头。

#格城人的恶搞能力,尽在此像,虽然政府常将头上的雪糕筒拆除,但总有人会好心装回。

#友善的工人,记得那天想拍个穷大叔,他对面看到我并追著我指骂,疯子真多!

乞丐

 

乞丐(2)

号外

高楼完全破坏了格城的格局

想不到,死寂的河道曾是帝国最大的造船的基地

真是风水轮流转也!

 

近年,因为即将举办联邦运动会,市政府决定拆卸那些高楼以改善市容。

 

 

 

希望格城届时会有一番新景像!

但愿格城不再迷失!

 

more pics:

https://www.flickr.com/photos/pico1220/sets/7215764461945294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