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汉文字是如何创造的,此前存在以下几种主要观点。

第一,仓颉造字说。古代学者多持此观点,如韩非子、许慎即持此观点。

第二,认为周易创造文字。这是古代一个重要的观点,如孔安国说,「古者伏羲氏……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藉生焉。」(《尚书序》)此说实际上是认为,文字是伏羲所发明。

第三,民国以来,主流观点认为,文字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所创造。持此观点的主要代表有鲁迅、郭沫若等。

下面来逐条分析。

1.劳动人民创造汉文字说不成立。汉文字的发明期,经历甲骨文、金文、小篆(大篆,古文)三个阶段,从时间跨度来说,长达千年以上,甚至长达几千年。考之于上述古文字,有一种贯穿始终的逻辑贯彻于这些文字体系之中,诸如阴阳五行的概念,字根(偏旁部首)的演变等。劳动人民是一个个的独立个体,在长达千年甚至几千年里,根本做不到把一种逻辑始终如一地贯彻到文字的发明和演变当中去。知识精英则不同,他们可以通过师承的关系做到这一点。再者,在文字发明阶段,劳动人民地位低下,生存艰难,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搞文字发明。想想,中国的古文字多达数万个,真是浩瀚如烟!劳动人民发明个别甚至是极少的一部分文字是有可能的,但决不能把汉文字的发明功劳全部都算到他们的身上。

2.仓颉为汉文字的发明作出过重要贡献。过去的观点认识,仓颉是黄帝时期的史官。此说与仓颉造字说存在矛盾:既然仓颉是史官,则说明在仓颉时期文字已初步成熟,否则无以为史。但是,黄帝时期又是很久远的时代,那时,文字还应当是草创时期。综合二者,可以认为,仓颉在造字阶段造了相当数量的汉文字。仓颉是不可考的人物,但既然古籍有此人事迹,在无确切证据推翻此说的情况下,应持肯定的态度。

3.伏羲初创文字。此前,许多史家怀疑伏羲其人,进而怀疑周易创造文字说(如顾颉刚)。根本原因是周易模型失传造成的误解。周易模型失传之后,人们把邵雍的无逻辑联系,也不能关联的两个卦图误判为周易,有人进而简单地认为几个三画卦或六画卦为周易,由此又认为三画卦或六画卦为卦象,大谬也。

周易其实是伏羲发明的,由天盘八卦和地盘八卦(还绘有干支,二十八宿,北斗星象,阴历等要素)构成的,能够模拟宇宙运行的宇宙模型。它的天盘八卦与地盘八卦组合,产生八个图形,称为卦象。两个前后关系的卦象,又可组成复合卦象。

伏羲创造周易模型,首先要给八卦赋予数的概念,于是就用这个模型演绎出数字一~十的书写符号。这个模型要用来占卜,占卜离不开时间要素,于是又用它来演绎出干支文字。这些文字是最早的汉文字。

后来,古人用这个模型抽象概念,由此演绎出象形文字,有大量的甲骨文、金文、小篆文字为证。

《周易》记载有周易模型的结构造型,演绎原理和演绎成果,但过去为什么一直以来都不能复原此模型?一是《周易》成书于文字发明的早期,用词艰涩,理解困难;二是《周易》成书于不同时期,对一个概念、一个问题的解释,不是一气呵成,人们往往不易把这些内容联系起来解读;三是邵雍的卦图、来知德的太极图严重影响视听,误导学者。

周易模型长期失传,导致周易创造文字说被驳斥,而持此观点的学者也毫无反击之力。

我根据《周易》复原周易模型之后,在解释周易的一系列的概念基础上,归纳出这个模型的演绎原理,然后通过古文字来逐句逐字演绎和解析《卦辞》《爻辞》《彖辞》《象辞》,最终确证汉文字是周易发明的(拙著《中国古代宇宙理论研究》有详论。该书由团结出版社出版)。

其实,周易创造文字,不等于伏羲自己去造字。不过,周易既然是伏羲所造,而文字源于周易,那么,把文字发明的功劳记到伏羲头上一点也不过分。

事实上,汉文字是早期的王公、史官、司徒之类的官员共同创造的。《周礼》:「坐而论道,谓之王公。」古人把周易模型挂于墙上,一人主讲演绎,多人围坐于前议论,一起研究,抽象概念,最达达成共识形成文字,这就是坐而论道。看看吧,过去的王公贵族可不是酒囊饭袋之辈。

上论就解决了把逻辑自始至终贯彻到文字发明中去的问题,因为,周易模型自发明之后,一直成为秘传之宝,随著王权一起传承。曾经,楚国备受中原国家歧视,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它接触不到周易。后来,随著国与国的交往,周易的终被所有国家掌握,而这些国家又用它来造字,这样造成了早期同时有多种不同结构造型文字共存的局面,但这些文字都源于周易,所以大家都看得懂。

周易在诸侯国之间公开流传,造成的后果之一是占卜术大放光彩。

荀子说,善为易者不占。那么,那些善为易者研究周易来干什么?他们是用它来抽象概念,创造文字,解释一切!

最后,伏羲真的叫伏羲吗?易中天说,羲字从羊,所以他是羊人。伏字从犬,他岂非狗人!伏羲的真实名字是无法考证的,但后人当然可以冠以伏羲之名。若一定要搞清楚伏羲何以叫伏羲,其伏谐父,伏羲者,父兮也!

伟哉,伏羲!


中国的造字始祖,自古就有「两支说」:一说是伏羲结绳、结网、刻木、刻树,创「八挂」,是文字的启起。一说是仓颉作为黄帝的「文史官」,观察动物的「印迹」,创造了文字。本人认为是「人文始祖之一的伏羲创造了文字」是不容质疑的。仓颉作为后世、后人,充其量是对文字有一定的研究与发展,也可以说「升华、创新」了文字。文字史的探讨与研究,也是中国文明历史的探索与纵深――文字的缺失,史载的空档。中国的诸多「上古历史是在不断探索中进行确证」。这也应证了一句「西方史家否定,中国史界论证」。中国的历史一直在争议中「延伸」――由清时的「三千年」,建国以后的「五千年」,现在考古发掘「近万年」。那么,中国「上古的历史」应该定说到哪里?因为没有「文字记载」,还得从传说论起――中国人说「中国历史过万年」。那是在「三皇五帝」之一的伏羲创立的「八挂」,是从上古的记事、记物、运用于生产和生活,传到古代「周朝」被发扬光大为「周易」,发展到现代为「易经」,当代进入大学专科专系为「易学」。试想,这个能从上古一直流传到当今的「事物」。世上只有中华一家?是谁创造了「文字」?是谁「流芳在历史」?――是伏羲创造了「结绳记事」,是伏羲开启了「刻木记物」,是伏羲发展了「纪史」的传承。


汉字书写有了自己的主题歌

《薪火相传》

词曲唱 安书楷

—薪火相传全球华人汉字书写文化倡议工程

暨1月11日汉字书写日主题歌

仓颉造字,盘古开天,古老的民族薪火相传。

秦砖汉瓦,真草隶篆,铸就中华宏伟画卷。

祖先留下的这张脸,铭刻著我们永恒的信念。

一片竹简就是不朽诗篇,一点一画让咱血脉相连。

堂堂正正是咱的根,一撇一捺是做人的尊严。

传承文明,书写经典,拍拍胸膛咱无愧祖先。

黄河的水吆奔流向前,滔滔的长江情意绵绵。

巍巍中华五千年,撑起世界一片天。

歌曲创作背景 :

为倡导全民热爱汉字书写,热爱汉字文化,在业界友人的大力支持下,安书楷作为首倡者与践行者,在历时十多年,开创汉字文化传承的薪火之路,奔赴全国多个城市宣讲汉字书写艰辛历程基础上,联合业界多位专家老师,于2013年1月11日上午在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报告厅举办了「薪火相传全球华人汉字书写文化工程」新闻发布会,并同步发起以1月11日为「汉字书写日」的倡议活动。提出了「珍爱汉字就是珍爱我们自己」的倡议,呼吁大家热爱汉字书写,旨在从我做起,让中华文明薪火相传。

怀著对汉字书写推广普及的多年坚守与践行,安书楷将心灵中的情感化成了这首慷锵有力,振奋人心的歌曲——《薪火相传》,这首歌曲既是他人生的感悟升华,也是他用生命对中华文化的不朽传颂。


中国造字始祖是仓颉。

可能网上有各种说法,但有政府已经修建了仓颉园,证明是经过史学家验证过,相信政府的公信力。有图为证:

汉字始祖

位于陕西商洛市洛南县

仓颉殿

我们只需简单了解即可,不用深究,毕竟几千年前的历史呢,希望能帮到你。


看前面仁兄写了一大堆完全就是在那瞎扯淡!连劳动人民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就瞎逼逼,他估计把底层奴隶文盲农民等同于劳动人民了!在文字创造衍化过程中,祭祀,史官,吏员这三类人其主要作用。文字绝不可能是某一个人创造的。首先文字衍生于绘画,数万年前的古人就用壁画来记录一些事情。随著人类文明的发展,知识积累越来越多,需要传承的东西越来越多,尤其是祭祀,祭祀是原始社会知识传承的主体,祭祀需要学习传承大量的知识,同时还要保持神秘性。这时候一目了然的壁画就不合适了!各种简化型抽象性图画符号就慢慢出现了!这就是最初的文字,因为学习使用的主体是祭祀,自然一脉相承具有规律相似性。。后来国家王朝开始出现,需要学习使用文字的人越来越多,知识积累也越来越庞大,文字的神秘性开始减弱,通用型开始增强。这时候文字衍化的另一个重要群体史官开始出现。他们需要记录海量的信息,而且必须相对通俗易懂,不能云山雾罩神神秘秘的。所以文字开始进一步的简单化规律化。到这一步为止,文字依然是祭祀,史官贵族阶层的专利。始皇帝一统天下,贵族祭祀阶层开始衰败,庞大的底层官员小吏成为文字使用最频繁的阶层。同时为了在竹简木板上刻字更容易,文字越来越开始横平竖直。这就是『吏书』也就是『隶书』。从这开始,文字开始成为大众文化。一直到今天,二千多年,文字本身也没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所以文字绝不可能是某一个人发明的,而是大众在使用过程中一步步衍化的,只不过某些群体起到主导作用罢了!


中国人习惯于伟力归于个人

造字肯定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尝百草也不是神农一个人可以完成的,用火也是…

我个人倾向于,仓颉,神农,黄帝,炎帝,这些人物,都不是人物,而是部落。

仓颉部落在生活生产中,创造了文字,慢慢流传到其他部落,所以流传下来仓颉造字。神农部落擅长野草和医疗,所以流传到其他部落的是神农尝百草…

以此类推


仓颉造字非真实性,他只是字发展的继承或完善者,从插桩记事到结绳记事,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了文字的雏形象认识,如羲(义)和老母于历山观天象,测时序,育化子民,她必将于口传的同时,也要做一些指代状物图形出现,那就是象形文字,随著历史的延革与时间的推移,承继者觉得象形字繁锁,占空大,故出现了甲骨文式的远古简划字。这样中国文字的草创发展就开始了,尤其是从祭祀的觋巫人员,他们对文字改造创新开始作为本质工作的任务而发展起来,不然在向君主汇报工作时,完全靠口述有丢三落四之弊,因此文字记录明了,诸人可观。象甲骨文,钟鼎文就是这种成因。如果仓颉造字,到商周已近三千年,那么文字可以说是相当完备的,不会有丢落后人不识的怪象。那是文字传承没形成体制,只是创制者发挥所成,对接触文字文意者有创制者当面释义读音,代义,不广传。象商甲骨文是觋巫的作品,是祭天问吉,避凶趋事之说,文字的形成由此可知,并非仓颉独创。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