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有意思,但得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说起。了解了创作背景,再理解诗句含义,就可知「露华浓」是为形容牡丹了。更深一层来说,形容牡丹其实只是明指,暗指是杨贵妃。

1、创作背景

据晚唐五代人的记载,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或天宝三年(744年)春天的一日,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宫中沉香亭观赏牡丹花,伶人们正准备表演歌舞以助兴。唐玄宗却说:「赏名花,对妃子,岂可用旧日乐词。」因急召翰林待诏李白进宫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进宫,即在金花笺上创作了一组共三首诗。

2、鉴赏解读

「春风拂槛露华浓」局,出自这组诗中的第一首《清平调·其一》,全诗如下: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该诗以牡丹花比贵妃的美艳。首句以云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二句写花受春风露华润泽,犹如妃子受君王宠幸;三句以仙女比贵妃;四句以嫦娥比贵妃。这样反复作比,塑造了艳丽有如牡丹的美人形象。诗人采用云、花、露、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字眼,赞美了贵妃的丰满姿容,却不露痕迹。

3、白话翻译

你的容貌服饰是如此美艳动人,以至连白云和牡丹也要来为你妆扮,春风骀荡,轻拂栏杆,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你的美真像仙女一样。如果不是在仙境群玉山见到你,那么也只有在西王母的瑶台才能欣赏你的容颜。

从以上创作背景可以看出,这是在特定的环境、特定对象下写的诗,「赏名花,对妃子」,而且诗的首句也已点出「云想衣裳花想容」,所以「露华浓」是为形容牡丹是无疑了。当然,形容牡丹其实只是明指,暗指是杨贵妃。

欢迎网友留言讨论!


《妖猫传》中张雨绮坐在秋千上轻轻吟诵著「云想衣裳花想容」,那画面真的很美,杨贵妃对喝醉酒的李白说「云想衣裳花想容,我很喜欢,」接著转身离开,又轻吐一句「把靴子穿上。」那关切的背影看得李白都发呆了,这样的诗句只有雍容华贵,倾城倾国之貌的女子来读,才能读出美好的意境,若换高力士来读,那就如同花落尘泥,糟踏了。《清平调》一共三首,起句「云想衣裳花想容」就语出不凡,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难怪白居易都嫉妒李白,要写《长恨歌》一较高下。

1 《清平调词》一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什么意思呢?

云是她的衣裳,花是她的容颜,春风吹进亭槛,露水滋润,花儿开得更艳。这样的女子不是在群玉山头见,也应在瑶台仙境才会有。

2 「露华浓」中的「华」(通花)指的是牡丹花,为什么呢?

唐《太真外传》中有这样一段话:

「开元中,禁中重木芍药,即牡丹,得数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因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会花方繁开,上乘照夜游,妃以步辇从。诏选梨园弟子中尤者,得乐一十六色。李龟年以歌擅一时之名,手捧檀板,押众乐前,欲歌之。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遂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学士李白立进《清平乐》词三章。白承旨,宿醉未解,因援笔赋之。」

什么意思呢?

简单地说,开元年间,宫中种植牡丹,皇帝将牡丹花移栽在兴庆池边沉香亭前。花开正盛,皇帝夜游,杨贵妃同行。花好月圆,美人相伴,便让李龟年来唱曲,嫌李龟年俗,叫来李白在金花笺上写下三首诗《清平调》。

所以,李白写清平调时,正对著亭前牡丹花开,自然以牡丹花入诗。另外,唐朝将牡丹花推崇为「花王」「国色」「富贵花」,这种说法一直影响到现在。皇宫大臣府邸都栽牡丹花,每年还要举办「牡丹花赛」以显国势强大,盛唐气象,将牡丹花雍荣华贵端丽大气作为审美标准,所以李白是应承之作,以牡丹花写贵妃,理所当然。

3 这首诗写花为写人,言在此而意在彼,语似浅而寓意深。

起句不凡,两个想,以比喻,用云和牡丹来形容贵妃衣服的华丽和容颜的美丽。天上多姿的云彩此刻正穿在贵妃身上,牡丹花开的娇艳正如贵妃的花容月貌。这两句从正面赞赏杨贵妃的倾国倾城。虽是应景奉承之词,虽然以花写美人的诗句很多很多,但这两句不落俗套,语出惊人,既有新意又有意境,更有画面,明媚春风中,精致的沉香亭,月下牡丹怒放,贵妃光彩照人,相得益彰,真是「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后两句想像奇特,从眼前实景转到仙境,这样美丽的女子不是群玉山头的仙子,就是瑶池的天女,如此雍荣华贵,貌美如仙,是仙女下凡。同样赞赏杨贵妃的美貌,世间女子少有的倾国倾城,花容月色。

一首《清平调》李白用最美的词来形容他心中的女神形象,也许不是杨贵妃,却让世人感受到,杨贵妃如同玉人画中来般的美貌。本指望能仕途得意,却落得个赐金放还,不知李白有没有后悔写这样的应承之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