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风来,感觉IP已经成为铺天盖地的存在,影视、娱乐、游戏、体育、通讯、酒水、旅游、酒店等行业都在谈IP、如果聊品牌战略不谈IP,就感觉不是圈内人了~

IP(intellectual property)是什么?有些人认为IP是一部剧、一首曲、一个角色或者一个具体的文化形态,但是我觉得这些形态都是IP的载体,都是IP内核的外在呈现。我所理解的IP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或哲学层面内容的外在表现。好的IP有强大的穿透力、延展力,包容了永恒的价值,并能在文化或情感上与人达成某种共鸣,最终形成一种无形的资产。

图片来源网路

IP资产主要来源其较大的衍生品市场。有数据显示:「美国全年泛娱乐衍生品以及授权收益为1380多亿美元,中国仅为75亿美元。美国人均衍生品消费额大约为400美元,中国人均仅为5美元。」而这对于依托庞大粉丝经济的基础、借助新中产消费升级的趋势、以及万物互联下泛娱乐化的中国来说,IP衍生品在中国市场大有可为,前景可期。

受市场红利的牵引,很多品牌纷纷开始布局IP市场,推出IP衍生品。原来的高尔夫球场,发展衍生出高尔夫文化;温泉可以不单单是景色与泡汤,从特色温泉水疗产品作为切入,辅以会议、度假、休闲的设施;一部小说火了之后,也会出现相应的电视剧、游戏、电影等衍生品形成IP矩阵,可以说IP为很多行业带来了新奇的体验和趣味。

图片来源网路

随著大众休闲旅游时代的到来,酒店品牌之间的竞争也开始越来越激烈,很多酒店也开始IP附能。比如说现在市面上存在的情侣酒店、严选酒店、游戏竞技酒店、搭载网易、知乎、名人等流量主后形成的酒店主题房,逻辑上一般是通过主题房的方式,以「酒店+IP」的合作模式,延展IP的线下场景,成功的将IP自带的流量向酒店导流。

这种IP附能的模式,主要目的就是给自己的酒店贴上「与众不同」「个性」「特色」之类的标签,让酒店在同质化严重的品牌中成为差异化的存在,给消费者一个「非你莫属」的理由,提升品牌竞争力。从一定程度上说IP赋能确实能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前来体验,但能不能成为酒店行业的帽子戏法,还有待市场对其进一步锤炼。

图片来源网路

个人观点认为,首先不管酒店运营体系如何变化、酒店项目如何丰富、产品包装如何新颖,但其提供「安全、舒适的睡眠环境」这一基本的服务不会变。睡眠是一个人对酒店最基本的住宿需求,不管酒店如何IP赋能,都离不开「睡眠服务」 这个基本内核,这就决定的IP赋能除了不能偏离酒店最基本的运营品质及消费者感受,始终给消费者一种「宾至如归」 「理想型」的住宿环境。其次,IP赋能还要以能长期提升酒店经济效益为前提。「如温德姆与国内著名时尚 IP 商业转化集团红纺文化合作,推出了辛普森家族及大嘴猴系列IP房间之后,酒店主题房出租率和平均房价有效提升的案例就值得借鉴与学习。

图片来源网路

当然这种IP转化的长期效果及可复制性仍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实践。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认为,营销分为「以产品驱动」、「以消费者驱动」、「以价值观驱动」、「以自我实现驱动」四个层次。虽然在后两个层次中,消费者变成了有思考能力和情感归属的个体,使原来单纯的住宿消费向精神体验消费转变,但并不代表「以产品驱动」「以消费者驱动」两个层次就可以忽略不计了,而是此后的消费转变均需基于产品品质、消费者才能完成。

所以我们在为酒店IP赋能的时候,一定不能盲目的坚持「吸睛」「噱头」等赋能形式,一定要在以消费者为本、保证运营品质的基础之上寻求与消费者的情感共鸣,才能使IP赋能摆脱昙花一现的命运最终让消费者形成价值认同,成为消费者保持忠诚度、提升酒店经济效益的永恒存在。

*本文所有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与作者所在公司无关。

关注微信公众号:酒店飞人William(hotelflyingman)了解更多酒店行业前瞻。

原文阅读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