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中研公园的音乐游具,丰富的色彩让公园增添不少童趣。)

我们寄予这个游戏场,能够让共融实现。

或许需要些时间,不过就如同拍立得底片一样,

随著时间过去,相片中的轮廓越来越明显而清晰。

我们都在学习,学习如何让这个社会更加的美好、平等而幸福。

文│邱庆宜  摄影│何维纲

 

「共融式游戏场」(Inclusive Playground)与一般游戏场、公园的差异在于:

游戏场的设计。强调应该提供每位孩子都有在公园中平等的游戏机会,

不论是一般孩童或是需要他人协助的孩子,

满足孩子游戏的需求、个人的挑战能被满足,都能够在这个乐园感受到幸福。

 

在国外,「共融式游戏场」这个观念已行之有年,

国内近年来也正在逐步建置中,维护不同孩子参与游戏场的权益。

台北市立大学幼儿教育学系林佩蓉副教授曾在「2017年台北共融式游戏场研讨会」表示:

「游戏是儿童的权利。」她说游戏就是学习,

对孩子们的身体、大脑、社会互动、语言及问题解决的思考等各个面向都有学习意义。

 

游戏场是孕育每位孩子童年的摇篮,

是孩子们下课10分钟的悠闲确幸、放学后与朋友嬉闹玩耍的天堂。

在游戏场,孩子能够尽情享受与朋友相处时的愉悦、建立人际互动。

林佩蓉分享,

有研究显示,童年缺乏游戏会导致长大后容易有心理疾病、抑郁症、焦虑症的发生,这些都会环环相扣。

 

在游戏的过程中,他们相互模仿、学习,发展各种感官与认知。

然而,许多的游戏场缺乏无障碍设计,游具的设计也没有考量到身心障碍孩童的需求,

以往家庭有身心障碍的孩子很少有机会到公园玩耍,其原因有很多:

歧视,不友善的视线或是言语、游具本身有限制……等等,

让身心障碍的孩子,渐渐消失在游戏场中。

 

让「共融游戏场」在社会中进场后,

期待能够看见「每一位」孩子在这里享受愉快的时光,

当阻碍渐渐退去,才能达到共融,

或许孩子对于身心障碍的孩子会有好奇的疑问,

也希望家长、大人能够用简单的方式告诉孩子,

让孩子能够理解,认识彼此之间的相似与相异,

在这里学会尊重与包容。

 

资料来源:《伊甸园月刊》376 2018.6月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