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著收藏热而来的是造假,从出现收藏造假就没有中断过。

这已成为收藏界长期以来挥之不去的阴影,以至于收藏界形成了不保真,「打眼」自负的「行规」,这也属无奈之举,因为没有有效的手段来确认艺术品的真假,只能依赖人的经验,也因此出现了专家鉴定。

而同一件艺术品在很多时候不同专家又会给出截然不同的真假结果,让人无所适从。更有甚者是随著科学技术的发展,造假的手段也层出不穷,且变的越来越简单,越来越能以假乱真,一些拍卖会拍出赝品早已不是新闻,一些国家馆藏作品被人偷梁换柱出现在拍卖场,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还曾有一知名画家倾数月之力的作品在装裱时被人调包而欲哭无泪。

这种乱象严重影响著艺术品市场的有序健康发展,给艺术品市场的繁荣带来不和谐的「异味」。繁荣背后是遍布的造假、拍假、收假,甚至连国家级的博物馆、央视节目等也遭到质疑与诋毁。诸如:「金缕玉衣」银行骗款、艺术家不认自己的作品、展览过程中调包、拍卖行与藏家对簿公堂、限量、高仿发行不限量等,严重扭曲了艺术家的创作理念、伤害了收藏者的热情,给银行、艺术品投资机构带来了极大的风险,致使艺术品金融化迟滞不前,在国际上对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美誉也造成了极坏影响。

在《我爱书画》这个栏目中,著名画家,黄胄弟子史国良拿出一本正规出版社出版的《黄胄作品选集》,经史国良鉴定,这本选集中黄胄的画都是伪作。书画收藏家买它来当做鉴定参照必然会误入歧途;书画爱好者如果买了这本画册来学习黄胄的画作,那可真是误人子弟了。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艺术品交易没有科学的监督手段和流程,即:一是没有科学的鉴证方法。传统人工经验鉴定,不同专家判定结果可能不一致,更不适应大规模产业化鉴定。二是没有科学的认证流程,也就是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艺术品的特征信息备案入库,实现艺术品的技术确认。


书画市场上的伪作假作泛滥是人的问题,根源是社会问题。人们追逐利益不算错误,错误的是使用的手段。不择手段终究不能保障自己的利益,更会毁掉一个行业。任何伟大的书画作品都不是因钱而生的,一旦染上铜臭再有的书画就不会散发出墨香。没有洁净的灵魂,所有的繁华只是浮云。书画尤其需要人的灵魂,没有灵魂便会一文不值,更不值得收藏。水能载舟,亦可覆舟。钱能活人,亦可死人。横竖都需选择,结果怨不得他人,好自为之为妙。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