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貸,又稱校園網貸,是指一些網絡貸款平檯面向在校大學生開展的貸款業務。

當前,隨着互聯網信息的發展,利用互聯網進行詐騙的各種現象層出不窮。而隨着P2P互聯網金融平臺的快速興起,眾多順勢發展起來的校園貸在各大高校迅速竄紅,學生肆無忌憚的超前消費方式,使其成為了高利貸口中的獵物,他們將目光瞄準校園,導致學生羣體深陷高利貸案件越來越多,學生為緩解手頭緊張一步步走入高利貸的圈套中難以脫身,其結果往往也是家破人亡,不堪背負承重的債務,在利滾利的情況下越欠越多。

為什麼大學生會借“校園貸”,是因為窮?

大學校園如同一個小社會,在大學除了學習,交際圈也是非常大的,奢靡浪費的生活基本上是家常便飯。這不是個別的大學生纔有的現象,中國青年報關於大學生消費調查的報道中,對兩千名的學生做了一個調查,在這其中,有將近百分之八十的人是月光族。

除了奢靡浪費的日常消費,還有大學生的攀比心理很強,如果宿舍裡面,別人穿的是品牌,自己就會產生攀比的心理。如果家庭經濟不允許,那麼低門檻的校園貸就是他們最合心意的選擇。只要十分鐘,填寫個人身份、家人身份信息以及家庭住址等信息,就能輕輕鬆鬆得到幾千塊,甚至上萬塊。

為什麼大學生那麼容易掉入「校園貸」的陷阱? 新聞 第1張

但是錢是借到手了,對於沒有收入的大學生來說,還款是一道難題,幾乎沒有按時還款的,就算是有按時還款,也還會有利息沒有還清。就這樣利滾利,本身只是借了一千塊,源源不斷的利息就要還幾萬塊。

有些人還不完,就會去其他平臺借款,拆東牆補西牆,最後到處都是窟窿,甚至毀掉了自己的前途。而借了校園貸的學生沒有人是因為交不起學費,亦或者是生活費導致的。在近日,國家資助體系對大學生進行調研,發現這兩年的校園貸事件,最多的就是因為自身的超額消費,亦或者是個人的其他原因造成。

事實證明,很多大學生的消費觀沒有得到正確的樹立。過度攀比,奢靡消費,沒有自我保護意識,在誘惑面前,沒有自製能力。才會引起校園貸的熱潮,出現了這些令人惋惜的悲劇。打擊校園貸平臺是一定的,但是讓大學生學會自我管理更為重要!

那麼校園貸是如何一步步把學生拖入陷阱的呢?

為什麼大學生那麼容易掉入「校園貸」的陷阱? 新聞 第2張

精心設計套路

一是以“消費金融”或者“消費分期”的名義,引誘在校學生,例如整容貸、培訓貸、手機分期、招聘貸等五花八門的形式。二是通過低門檻貸款為誘餌,引誘學生與其合作。

拋出低息低門檻誘餌

為了讓你一步步進入陷阱,校園貸通常會給出利息低、貸款門檻低等迷惑性手段,或者弱化還款難度、貸款利息等。例如,校園貸會告訴你,我們的貸款利率不到3釐,比銀行還低;什麼都不需要,只需要一張身份證或者學生證就可以貸款;貸一萬每個月只需要100元的利息,就一頓飯錢,很低的。

簽訂虛假合同

接下來,騙子就會跟你簽訂合同,但是這個合同中間存在不平等的條款,包括但不限於虛高貸款金額,本來只貸了1萬,合同裏寫成2萬,或者簽陰陽合同,除了正規的合同,還會額外要求打欠條等。如對借錢應急的學生,以自己需要還款保障為由,忽悠學生開出遠超過借款金額的借條。

製造銀行流水

合同簽好了,騙子就會把貸款金額轉入你的銀行卡,但會派人陪同你去銀行全部取出,然後再要求你退一部分金額給騙子,這樣就形成了銀行流水與借款合同一致的證據。

單方面製造違約

在這個環節中,騙子通常會使用“不回短信,不接電話”等方式拒絕接受你的還款,並且故意拖延,目的就是為了製造你違約逾期的情況。這樣騙子就可以收取違約金。這個違約金肯定是非常高的,而且利滾利。如宜秀區人民檢察院辦理的套路貸系列案件中,犯罪嫌疑人隨意認定違約,然後索要高額違約金及其他費用。

借新款還舊賬

一旦你違約無法償還貸款和利息,騙子就會出主意,介紹你再去其他公司貸款來償還此前的貸款,而且這個時候,你可能還會把騙子當成好人,殊不知已經進入了另一個圈套。如對還不起貸款的學生,逼迫其同學、朋友幫還貸款,沒有能力幫忙,就逼迫同學貸款,形成連環貸。

惡意追債

到這個環節,你已經無法償還貸款。這個時候,騙子就會通過各種手段追討貸款。例如進行暴力催收、騷擾父母親友的生活、甚至是強迫女學生從事不正當職業償還貸款(如校園“裸貸”)等手段。

大學生如何避免非法校園貸?

為什麼大學生那麼容易掉入「校園貸」的陷阱? 新聞 第3張

仍然沒有與社會有過多接觸的學生在校園裏一旦產生了過度的消費虛榮就容易被非法的校園貸所侵害,為了滿足自己與他人進行的攀比而無視了非法貸款的危害並且讓自己不斷陷入高利息的循環之中。下面就讓小編告訴大家大學生如何避免非法校園貸?

1.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理性的消費觀念。

2.自覺抵製片面追求物質享受,抵制超前消費和過度消費。

3.普及投資與消費相關的金融知識教育,幫助學生樹立、培養防範“力所不及”的風險和識別各種非法借貸的意識與能力。

4.家長也需要及時和孩子溝通經濟情況,引導孩子合理消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