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的这本书叫《连接:多边平台经济学》。这本书主要讲了几个问题:

1、什么是多边平台以及多边平台的历史;

2、现在这些多边平台成功的真正原因;

3、多边平台下,或者现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创业的土壤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什么是多边平台?

多边平台的概念:像亚马逊、Facebook、阿里巴巴、微软。这些为商家、机构、个人等不同类型用户同时提供服务的平台,就叫多边平台。而多变平台的历史是很久远的。西周时期负责说媒的「媒氏」、2000年前雅典政府开班的码头集市都是多边平台的一种。

现在多边平台成功的原因;

仅仅从现状看,人们很容易产生一个想法,现在的多变平台成功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大,刚才的几个公司随便都是用户规模上亿;第二是起步早,这些公司都是很多年前加入战场,占尽了先发优势。

但从更大尺度上去看,这个解释站不住脚:Facebook成立时,美国已经有了2003年就成立的MySpace;QQ出现的时候,市面上已经有雅虎通。他们起步更早,在当时规模更大,缺都输给了后来者。这是为什么呢。不懂经营?没有跟上技术的更迭?这些解释略显苍白。那到底是什么导致了现在这些多边连接平台的成功呢,这本书的作者认为根本原因是:他们首先找到了0-1的方法,然后实现了从1-N。具体是怎么回事呢?

0-1:他们都找到了某种阻力,并且试图解决它。

媒人的目标是消除婚配阻力,跨国集市的目标是跨国交易的阻力,而电报针对的是信息和先进传递的阻力。

即使到了今天,这个本质亦然没有改变,只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它的规模变得更大。媒人变成婚恋网站、集市变成电商平台、电报局转账变成了微信红包。不管在哪个时代,做一个阻力歼灭者,都是多边平台最底层的核心演算法。它处理的阻力越重要,对于各个参与方的价值就越大。回头看现在的互联网多边平台,他们的持续创新不是在做业务转型,而是在不断加深这套核心演算法。以阿里巴巴为例,他们主要消除了信息阻力(山东的轴承厂可以在阿里巴巴接收来自全世界的订单)和信任阻力(阿里巴巴用企业信用背书)。

1-N:多边平台能不能做强,不在于你的规模够不够大,而是你能不能达到关键规模。

关键规模:本来是一个物理术语,指的是引发一场核裂变所需要的发射性元素的数量。多边平台的关键规模,指的是当平台达到一定的规模以后,用户就会想核裂变一样,自发增长。所以,做强的本质不是做大,而是触发一场核裂变。但关键规模不是一个可以实现计算的数字,它只能后知后觉。在没有办法预知的情况下,只能尽最大努力,尽快扩大规模。

多边平台对未来的影响:

1、多边平台的崛起改变了商业扩张的模式。假如把商业比作耕种,原来的商业就是找到最肥沃的土地,种下最好的农作物,然后一轮轮的收割。而多边平台的扩张,不是寻找更肥沃的土壤,而是创造土壤本身。它不断扩张边界,让越来越多的人卷入写作,然后在实时的互动中,不断地发掘利益。

2、多边平台改变了竞争的定义,竞争对手不爱仅仅是对立面,他可能就是你的未来。在传统的商业竞争里,商家的竞争目标是用户需求,针对同一个需求,不同的商家推出不同的商品。但是在多边平台的竞争中,目标不止是用户需求,还包括用户时间。这带来了两个结果,第一是跨行业竞争,比如游戏平台、视频平台、资讯平台,同样都在争取用户的休闲时间,原本不相干的企业,形成了竞争。这些平台随时可能向另一个行业乏力,竞争范围超出了行业。第二是降维打击,你也许听过一个段子,说的是,打败康师傅的不一定是今麦郎,而是外卖平台。一个新物种的崛起,从根本上替代掉了旧物种,而不是旧物种之间分出了胜负。

3、多边平台改变了商业世界的基础地貌。以往的商业世界,是有一条条的线组成的。商品从制作到销售,从买到卖,是一条直线,但是现在,我们发现商业世界逐渐变成一层层的网。比如移动网路使最底层的网,再网上一层就是苹果和安卓两大操作系统,他们给手机应用提供平台;最往上一层,手机里的应用程序本身,又是多边平台,针对不同的需求,给用户提供不同维度的连接。万物互联,实时互动,将是这个时代最基本的特征。

上述内容截取自得到:李南南分享的《连接》,有需要的同学可以自己去听听原稿。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