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聽的這本書叫《連接:多邊平臺經濟學》。這本書主要講了幾個問題:

1、什麼是多邊平臺以及多邊平臺的歷史;

2、現在這些多邊平臺成功的真正原因;

3、多邊平臺下,或者現在互聯網的影響下,創業的土壤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什麼是多邊平臺?

多邊平臺的概念:像亞馬遜、Facebook、阿里巴巴、微軟。這些為商家、機構、個人等不同類型用戶同時提供服務的平臺,就叫多邊平臺。而多變平臺的歷史是很久遠的。西周時期負責說媒的「媒氏」、2000年前雅典政府開班的碼頭集市都是多邊平臺的一種。

現在多邊平臺成功的原因;

僅僅從現狀看,人們很容易產生一個想法,現在的多變平臺成功的原因有兩個:第一是大,剛才的幾個公司隨便都是用戶規模上億;第二是起步早,這些公司都是很多年前加入戰場,佔盡了先發優勢。

但從更大尺度上去看,這個解釋站不住腳:Facebook成立時,美國已經有了2003年就成立的MySpace;QQ出現的時候,市面上已經有雅虎通。他們起步更早,在當時規模更大,缺都輸給了後來者。這是為什麼呢。不懂經營?沒有跟上技術的更迭?這些解釋略顯蒼白。那到底是什麼導致了現在這些多邊連接平臺的成功呢,這本書的作者認為根本原因是:他們首先找到了0-1的方法,然後實現了從1-N。具體是怎麼回事呢?

0-1:他們都找到了某種阻力,並且試圖解決它。

媒人的目標是消除婚配阻力,跨國集市的目標是跨國交易的阻力,而電報針對的是信息和先進傳遞的阻力。

即使到了今天,這個本質亦然沒有改變,只是藉助互聯網技術,它的規模變得更大。媒人變成婚戀網站、集市變成電商平臺、電報局轉賬變成了微信紅包。不管在哪個時代,做一個阻力殲滅者,都是多邊平臺最底層的核心演算法。它處理的阻力越重要,對於各個參與方的價值就越大。回頭看現在的互聯網多邊平臺,他們的持續創新不是在做業務轉型,而是在不斷加深這套核心演算法。以阿里巴巴為例,他們主要消除了信息阻力(山東的軸承廠可以在阿里巴巴接收來自全世界的訂單)和信任阻力(阿里巴巴用企業信用背書)。

1-N:多邊平臺能不能做強,不在於你的規模夠不夠大,而是你能不能達到關鍵規模。

關鍵規模:本來是一個物理術語,指的是引發一場核裂變所需要的發射性元素的數量。多邊平臺的關鍵規模,指的是當平臺達到一定的規模以後,用戶就會想核裂變一樣,自發增長。所以,做強的本質不是做大,而是觸發一場核裂變。但關鍵規模不是一個可以實現計算的數字,它只能後知後覺。在沒有辦法預知的情況下,只能盡最大努力,儘快擴大規模。

多邊平臺對未來的影響:

1、多邊平臺的崛起改變了商業擴張的模式。假如把商業比作耕種,原來的商業就是找到最肥沃的土地,種下最好的農作物,然後一輪輪的收割。而多邊平臺的擴張,不是尋找更肥沃的土壤,而是創造土壤本身。它不斷擴張邊界,讓越來越多的人捲入寫作,然後在實時的互動中,不斷地發掘利益。

2、多邊平臺改變了競爭的定義,競爭對手不愛僅僅是對立面,他可能就是你的未來。在傳統的商業競爭裏,商家的競爭目標是用戶需求,針對同一個需求,不同的商家推出不同的商品。但是在多邊平臺的競爭中,目標不止是用戶需求,還包括用戶時間。這帶來了兩個結果,第一是跨行業競爭,比如遊戲平臺、視頻平臺、資訊平臺,同樣都在爭取用戶的休閑時間,原本不相干的企業,形成了競爭。這些平臺隨時可能向另一個行業乏力,競爭範圍超出了行業。第二是降維打擊,你也許聽過一個段子,說的是,打敗康師傅的不一定是今麥郎,而是外賣平臺。一個新物種的崛起,從根本上替代掉了舊物種,而不是舊物種之間分出了勝負。

3、多邊平臺改變了商業世界的基礎地貌。以往的商業世界,是有一條條的線組成的。商品從製作到銷售,從買到賣,是一條直線,但是現在,我們發現商業世界逐漸變成一層層的網。比如移動網路使最底層的網,再網上一層就是蘋果和安卓兩大操作系統,他們給手機應用提供平臺;最往上一層,手機裏的應用程序本身,又是多邊平臺,針對不同的需求,給用戶提供不同維度的連接。萬物互聯,實時互動,將是這個時代最基本的特徵。

上述內容截取自得到:李南南分享的《連接》,有需要的同學可以自己去聽聽原稿。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