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北漂算下来已将近15个年头。每当看到万家灯火,就会希望其中一盏是属于我的。在那微小、温暖地房间里有老人和孩子的陪伴,大家有说有笑,其乐融融的在一起。再也不会为了节假日买不到回家的火车票烦心,也不会在每次离别家人奔向工作岗位时流泪伤感。因为我知道我的家在这盏光里,我的根也在这里。为了那盏属于我的光,我也一直在努力奋斗着。但是在这条路上,孩子与我离别的伤感却从未因此消散。尤其最近几次内心感触特别深。这种无奈和辛酸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对我的依赖感越来越深而变得愈加浓烈。我想这种经历应该不止我一个人才会有吧。

  之前看到同事在朋友圈发过一条心情,对方也是北漂族。内容大致是:看来孩子已经长大了,每次分开都会抱着我哭着对我说"妈妈,求你别走好吗?"当时看到后内心有些抽疼。为人父母看到这些,虽然心情并没有当事者那么强烈,但是也能感同身受的体会个中滋味。虽然那会儿我家孩子还小,只要家里有人陪着,有玩具可以玩儿,只要是不亲眼瞧见我和老公拿着行李离开她就不会哭闹。但是现在她已经渐渐长大了,已经能够明白分开后就意味着五天的漫长等待。她会掰着手指一根一根地慢慢数完,然后问我:"妈妈,是不是这样一天、两天、三天、四天、五天,这么多啊?"

  放假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总是很短暂。让我和她都特别珍惜。相处期间给孩子营造了一种愉悦地安全感和可依赖氛围。也给我带来了久别重逢的喜悦。但是由于我的北漂身份比较特殊,以至于每次分开时对于孩子和我来说都是一种折磨。"孩子越长大对你越依赖,尤其父母不经常在身边的孩子"。现在短暂的相聚已经不能满足我和孩子的需求。每次分开都像是一部坏人拐走孩子,而他却拼命挣扎反抗的影视剧。

  清明小长假结束的那天晚上,我家墨墨对我说:"妈妈,你们是不是吃完晚饭就要走了啊?"当得到我的肯定答案后,她就迅速爬到我的背上。当时我还纳闷,以为她要和我玩儿游戏。问过之后才知道一个让我泪目的真相。她说:"我爬到你背上,等你们走的时候就会忘了我还没有下来,这样我就能陪着你们一起走了"。当时我心里酸的难受,长时间在一起分开的时候大人心里都非常难受,更何况是一个四岁的孩子?

  作为妈妈,我很心疼孩子这么小就要面对一次又一次的离别。那我们又该如何缓解孩子对家长的依赖和分离焦虑症?首先我分析了一下原因

  1、环境因素:父母工作在外,老人帮忙带孩子

  80后的我们,上有父母下有嗷嗷待哺的孩子。为了生活也为了给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不得已离开自己熟悉的家乡外出打工。虽然老家属于二线城市,但是工资却精准的定位在四线城市的水平。孩子不能带在身边照顾,只能留在父母身边。父母呢也能体谅我们的辛苦,所以保护孩子就像他们养育我们时一样。甚至爱得更加"深沉"。

  2、孩子感到孤独,没有归属感

  孩子老人带,老人养,老人吃,老人住。懂事儿早点儿的会觉得父母不在身边,也不是自己的家,心里多少会有些失落,没有归属感。我们这代人,很多人都是有兄弟姐妹的。老人要帮好几家带孩子,孩子年龄有大有小。大一些的孩子不想陪她玩儿,小的孩子她也不愿意跟人玩儿。慢慢地时间久了,她会觉得很孤单。

  有时我会有一种冲动,这也是我现在必须要面临的选择:是继续北漂工作挣钱养家?还是回老家陪孩子上小学,再找一份有着微薄收入的工作。虽然和现在收入有很大的落差。但是能陪着她也是不错的选择。

  3、老人的vip待遇,孩子缺乏自立能力

  我父母总是认为我不能为了带孩子就放弃工作。老人心里也会对自己有一种暗示:孩子父母不在身边,我们就应该好好照顾她,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不然觉得孩子"太可怜了"。像这种VIP级别待遇,会导致孩子缺乏独立性。不能自主完成一件事儿。

  应该如何适当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孩子的个性需要从小开始培养。而且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立竿见影的。家长们也不要认为孩子太小什么都不会做,也不让孩子去做。总是担心会有危险,担心孩子做得不够好。你只有放手才知道他做得到底有多棒。我们只需要在一旁指导就可以。在动手过程中能建立孩子的自信而且也要及时的赞美肯定他的表现。慢慢地孩子会更喜欢自己动手,而且会有一种成就感激励他自己完成。家长可以循序渐进地进行。

  有的孩子除了对父母有依赖,对玩具也会产生很深的依赖性。总是戒不掉经常抱在手里的玩具,这种情况主要是缺乏亲情抚慰所引起的。有的家长会认为,好不容易休假了,就应该好好歇着。直接丢给孩子一部手机让她自己玩儿。

  家长需要注意了,这种依赖症是孤独症的一种前期表现。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孩子的性格会变得越来越孤僻。父母对待这种情况应该多接近,多与孩子谈心进行交流。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玩儿游戏,一起看书,一起画画等。同时也要鼓励孩子适当与人交往。带她离开自己设置的小世界。

  分别总是让人难以接受,但是面对种种,我们总要教会孩子应该如何面对,让她那颗幼小的心灵得到一点点来自于你的慰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