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悲凉的词,全诗表达了人在天涯思念家乡的伤感之情。全诗用了一系列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渲染了一幅凄凉悲壮的氛围,后几句抒情,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情由景生,情景交融,一个「断"字,写出伤之悲,「天涯",原来是游子思乡之情啊!


依我这不懂诗的人来看,作者在慨叹一个美丽的乡村景:树老了还有枯藤缠绕著它,仍有老昏鸦不离不弃地伴著它,多么让人羡慕呀,梦想中的小桥,小桥下有清彻的流水,旁边还有人家,是一幅多么美丽舒适的人间天堂画呀,还有一条出行的古道呢,西风赶走了署热多爽啊,一匹经过锻炼的瘦马儿而不是需要减肥的肥马,在秋天的夕阳里,真潇洒,夕阳正在西下,作者想那久别的家了,可他却是一个断肠人(为什么断肠?工作、生活、爱情、婚姻、... 那方面不如意呢)却要浪迹在天涯。

有像我这样理解这首诗的人肯定不止我一个。上学读书时学到它我就这样理解写诗人,几十年后的今天终于把想法变成了文字写了出来。(我也曾羡慕天昏了,7、80岁的老太婆给一个正在渭河边挖红薯的老头子送背篓来,然后帮忙把老头挖的红薯装到背篓里,两老手牵手,静静地走在我前面,我压住脚步轻轻地慢慢地然而眼里泛著泪花跟在他俩后面欣赏著。

我也曾羡慕院子里两个无儿无女90多岁的夫妻,常常牵著手在院子里进出。男的是我老乡,还是老清华大学学生,当时在办公室守大门,有时也用大扫把扫大门周围的地,其实那地是有专门的清洁工扫的,我也要为此佩服他半天。他对我总是笑笑的,看他们过著和气而平淡的相互关爱的日子,我的心柔柔的、美美的,多好哇!)


首先纠正一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并不是诗,而是散曲。它属于元曲中的小令,应为《越调.天净沙.秋思》。越调是此曲曲调,是北曲九宫之一,其中包括"天净沙"小令,也就是曲牌名,"秋思″是此小令的曲题。越调往往陶写冷笑,以表现冷峻、调笑为其特点。

马致远的这首小令本身并未调笑或戏弄,但短短廾八个字写尽了萧杀的秋意和作者在作品背后隐藏著的冷峻、悲哀。在前三句中他以九个并列的名词构图,白描手法,写意山水,完成了心中的萧杀寒意,而最后一句著力写出自己的悲哀。断肠人写断肠事,断肠人怀断肠心,而自己所思、所念之人远在天边,完全看不到他(或是她,更也许是它)。作者在曲面是描写秋景,曲题点明是秋思。思是此曲之要害,是作者的本意,所以这首小令不能单单理解为描写悲凉凄惨的秋天,它是用烘托的手法去写心理活动,其实作者的心里比秋景更凄凉。

: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悲凉、悲愁的诗。

《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夕照秋景图,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之情。

这首诗的意境是:

写秋野旅人的情怀。秋天本来就容易使人发生悲凉之感,特别是在苍凉暮色中,对著荒郊萧瑟的景物,骑著疲惫的瘦马,孤独的走向天涯异域,他瞻望漫长的前路,更会想到故乡,因而触动情怀,引起悠悠的哀愁。作者只说了「断肠人在天涯」六个字,却饱含一个漂泊异乡的天涯游子的诸多哀愁和悲凉。

这首小令纯用白描勾勒出一个幅生动的图景。小令前三句共写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形象鲜明的事物,萧瑟、苍凉的氛围与清雅、安逸的景象相映,使秋野旅人更加悲愁,凄苦。

这首诗使用了对比映衬写法

作者将许多相对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

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萧瑟秋风中的一派灰暗,一面是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的一抹金黄。「小桥流水人家」,呈现出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悲愁。

欣赏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栖集著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处人家。

荒凉古道上。萧瑟秋风里走著一匹瘦马。

夕阳已经在西方落下,

漂泊末归的游子还远在天涯。


可以肯定的回答你这是一首很悲的诗,但他悲而不伤。有志之士虽郁郁不得志,也不会伤于此事,只是惆怅满肠。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含有十余种意象,皆是悲景无一例外的小令。多种意象并置,并且每一个意象之前都冠以单字形词。且看

『『枯』』描述出渐渐衰败的枝条,『『老』』是整棵树的成长状态、『『昏』』一方面表现了鸦的颜色,另一方面也暗含了作者的哀愁的心情、『『古』』是悠扬的历史小径、『『西』』是萧瑟的秋风阵阵、『『痩』』使读者将马儿的体态一览无余……

『『夕阳西下』』满满的哀叹,『『断肠人』』一词高度概括了有志不得抒,与夕阳一般飘零天涯的游子悲怆的心情,全令无一字不显悲凉。开篇的枯藤老树昏鸦早已奠定了凄苦愁楚的情感基调。

独自漂泊的羁旅之中,无佳友无良伴,唯有一『『瘦马』』伴他闯天涯。这『『瘦马』』似马非马,其实就是马致远他自己。胸怀大志却郁郁不得志,年轻的马致远也曾有那样一番抱负与雄心,但怀才不遇似乎就是当时的『『准政治家』』必须修炼的功课,也成了众多文人骚客的『『写作源泉』』。

通过怀才不遇道人生,通过怀才不遇看人生,通过怀才不遇品人生。真的怀才不遇带你领略不一样的人生风景,愁过,苦过,你才知道我说的甜是怎样的一种甜。想必,那个骑著瘦马看天涯的人,已经不是断肠人了吧。


首先,这首诗算不上伤感,但是却表现出了诗人当时的失意以及惆怅。断肠人在天涯,断肠人是谁?还不就是马致远自己。

不过这一首小词很好的展现出了元曲四大家之一的文学功底。我一直认为最简单的文字,最考验一个文人的功底,马致远做到了,简单的几行字,将当时的情,景,描写的充满充满画面感,夕阳西下,一马一人,小桥流水。

简单来说,对于主人公来说,当时的景色,让他处于一种伤感的境地,但是不代表现在的人觉得那首词伤感,现在的人一般觉得这首小词是一种凄美。

在学生时代我是这样认为的,但现在,不同,觉得诗人三言两语把秋天夕阳西下的景色描绘的淋漓尽致,用词简洁干练,就好像素描景色一样,三笔两笔勾勒出一副秋之景。

随著年龄的增长和心境的成熟,对这首小令有新的感受!因小时家庭关系感受到的是秋的萧瑟与斑驳,而今随著阅历的增加反倒觉得是很美的景象,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去感受去欣赏,没有秋冬的萧瑟哪来春夏的繁茂!用心去体会是的本身确实很美!赏诗往往跟人们当时的心态有关!


它是一首悲凉的元曲,以秋天的多种景物抒发飘落天涯游子思乡之情。一句断肠人在天涯带给人一种望极天涯不见家的感觉。难道还不够悲伤?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