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

元代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著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此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是元代的大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一生创作十五种杂剧,现存七种。其中《汉宫秋》代表了马致远杂剧的最高成就,也就是元杂剧中的优秀作品。《汉宫秋》长于内心感情的抒发,真挚深切,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曲词融情汇景,优美流畅,很好地突出了悲剧的艺术效果。

马致远是元代最著名的散曲作家之一,有散曲辑本《东篱乐府》一卷,包括小令104篇。他的散曲创作的数量,在元代前期散曲作家中,可以说是最多的。他的散曲内容广泛,风格豪放洒脱。他开拓了散曲的题材内容,提高了散曲的地位,推动了散曲的发展。其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天净沙.秋思》是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全曲是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栖集著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处人家。

荒凉古道上。萧瑟秋风里走著一匹瘦马。

夕阳已经在西方落下,

漂泊末归的游子还远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抒写了一个长期飘零异地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这首小令仅五句二十八个字,却用前十八个字写了九种事物,用词凝练。

作者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时。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本来抽象的,难以表达的悲苦之情,借助景物画面刻画得淋漓尽致。「小桥」「流水"「人家"本是极常见的普通景物,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时。便不是一个孤立的景象。而成为「断肠人」心碎断肠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了悲凉的气氛。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这篇作品除最后一句外,全是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著情字来的。这就是它艺术上的动人之处。


谢友邀答。友友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我考量了好久,是答还是不答呢?如果答了,有些伤自尊,失身份,因为这是个『一般人都知道″的答案。可能连二、三年级的小学生都能张口即吟。倘若不答呢,那就有失礼数,有背「来而不往非礼也″的古训。因此,我要答一下,不过我作了篡改:

夕阳西下,友友们来品茶。

如是,鉴谅。


谢谢相邀!因工作原因不能及时回复望老先生反诸位友友勿烦。看到老先生的提问,首先想到了傅红雪,想到了古龙古大侠。如果说梁羽生的作品是水墨画,金庸的小说是记录片把人带入历史的厚重年轮的话,古龙的作品犹如清新的生活剧,仿佛就在身边。人名如诗,作品如画,林诗音,花满楼,傅红雪…这些是主角,天涯。明月。刀,这是我最喜欢的小说名,有人,有情,有景。扯远了,老先生提到的马致远曾写过:断肠人在天涯!凄凉,美!辜望说之,不喜勿看!


夕阳西下,各回各家,找爹的找爹,找妈的找妈,该干啥干啥!哈哈,开个玩笑!这首散曲夕阳西下的下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的这首散曲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在元曲中那是无出其右的。关于「秋思之祖」之议我引以前报纸上的一篇小文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其实真正的「秋思之祖」是辞赋大家美男子宋玉的《九辨》:

《九辨》原文太长,就不全引了,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一下。


夕阳西下,余晖如画!


下句「断肠人在天涯。」《秋思》一词被奉为「秋思之祖"。断肠一词沿用至今,可见其生命力如滔滔江水奔腾不绝。但今人对断肠一词,也运用至极。试想「肠断"时,欲语泪流,欲语忘言,欲语还休,那次第,现今几人晓得!今人为什么创不出这般如断肠类的佳句?是文化基础,还是人文环境呢?!「宝剑锋自磨励出,梅花香从苦寒来。"个人陋思,话多勿怪。


马之夕阳西下己久远了。我只有把尘封了十多年,2000年吧,之(秋收)拿出本来见下光,望各位别笑,别,笑迷眼,。:每天早晨,伴著新鲜空气迎著朝霞满面而出。镰刀起处,在夕阳下划(画)上了一道优美的圆弧<彩虹。>带著丰收的喜悦,载著满天星斗饮誉而归!


断肠人在天涯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