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郑秀玲的论文发表跟别人PK老输不赢让郑秀玲的支持者相当失望,所以这篇文章换一些比较LOCAL的"学者"上场跟郑秀玲较量一下。另一半的原因是我想在评论施俊吉的发言时直接引用这一篇让大家公评他的论文发表状况。

施俊吉的论文发表取自他自己的官网
http://www.rchss.sinica.edu.tw/people/bio.php?PID=36

学术期刊发表状况直接COPY在文章最下方。其实也是一目了然这个等级的。他1984年毕业。30年来只发表了16篇期刊。其中5篇英文11篇中文。当然因为他后期当官所以没写论文不能怪他。郑秀玲与朱敬一的论文计算详见 "郑秀玲PK朱敬一:经济学家的论文发表大评比"

评比结果也让我大吃一惊。相信我,我本来是想要让施俊吉难看的,结果照我的评比,根据我的裁判,施俊吉居然还是赢了郑秀玲。客观来说,在1988-1989前的施俊吉的论文发表状况以本土学者来说是相当不错的了! 5年之内他发了5篇英文1篇中文而且4篇英文是有计分的。甚至是2A 1B 1C。也难怪他当时可以从中研院转进台大经济系。其实施俊吉早年的表现反而凸显了郑秀玲真的是有够混。施俊吉自1989年之后15年来就再没写过英文期刊了虽然他现在讲话像综艺咖,但是他的论文发表状况让我觉得他是不想写学术论文了并不是他做不到。因为他认真作研究的时期大概可以有一年一篇C以上的产量以本土学者来算是确实不错。90年后没有不代表他不会,应该是他把事业重心放到政治上了。

可怜的郑秀玲,只能再等下一场PK赛了

Journal Papers

  1. 施俊吉,2012,〈有线电视市场结构与经营区调整政策〉,《人文及社会科学集刊》,第24卷第2期,页165-191。
  2. 施俊吉,2009,〈电信互连与接续互惠〉,《经济论文丛刊》,第37卷第1期,页79-102。
  3. 施俊吉,2006,〈公用事业最低收费标准「基本度」的缺失与改良〉,《经济论文》,第34卷第2期,页191-212。
  4. 林欣吾、施俊吉,2000,〈Coase推测与产品之功能调整策略〉,《国家科学委员会研究汇刊:人文及社会科学》,第10卷第1期,页116-126。
  5. 刘孔中、施俊吉、朱云鹏,1998,〈论反倾销制度及其与公平交易法之关系〉,《国家科学委员会研究汇刊:人文及社会科学》,第8卷第1期,页37-57。
  6. 施俊吉,1996,〈两阶段重复性赛局〉,《经济论文丛刊》,第24卷第1期,页1-27。
  7. 施俊吉,1996,〈劳资协商中议题之选择与谈判均衡〉,《人文社会科学集刊》,第8卷第2期,页71-90。
  8. 施俊吉,1990,〈以「持久战」赛局分析公共财供给问题〉,《经济论文》,第17卷第2期,页169-179。
  9. 施俊吉,1990,〈多元谈判赛局的均衡〉,《人文社会科学集刊》,第3卷第1期,页191-213。
  10. 施俊吉,1989,〈以对局论分析劳资谈判与罢工〉,《经济论文丛刊》,第16卷第4期,页523-541。
  11. Jun-ji Shih, 1989, “Edgeworth's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Ramsey Pricing”, History of Political Economy, 21(2), 345-349.
  12. Jun-ji Shih, Chao-cheng Mai, Jung-chao Liu, 1988, “A General Analysis of the Output Effect Under Third-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 Economic Journal, 98(389), 149-158.
  13. 施俊吉,1986,〈是谁发现 Ramsey 定价法〉,《经济论文丛刊》,第14卷第1期,页203-212。
  14. Chao-cheng Mai, Jun-ji Shih, 1984, “Output Effect of the Labour-Managed Firm Under Price Discrimination”, Economic Journal, 94(376), 931-935.
  15. Chao-cheng Mai, Jun-ji Shih, 1982, “Quality Change and Lancaster's New Approach to Consumer Theory”, Academia Economic Papers, 10(2), 157-170. (TSSCI)
  16. Chao-cheng Mai, Jun-ji Shih, 1982, “Employment Effect Under Monopsony Wage Discrimination”,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49(1), 242-24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