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是这样的,儿子五岁半,前天,和院子小朋友,大概四五个差不多大的,在楼下玩,我就上楼做饭去了,结果没一会儿子垂头丧气的回来了,说有个宝宝的奶奶当著所有孩子的面说不让所有的孩子跟他玩,他于是特别不开心的回来了,我先询问了是不是调皮惹奶奶不高兴了?回答没有,又问,是不是跟小朋友打架了,也没有,当然我了解我儿子,比较乖,不会特别出格,特别讨厌人的那种,搞的我也不知道怎么引导他了,只是告诉他,没关系你想玩可以继续跟他们玩,但是儿子再也不愿意下楼了,说与其玩不如在家看电视,哎,我真的对有些家长无语,现在孩子慢慢大了,说话自己想下,无缘无故多伤孩子心,你也是奶奶,吃的盐比我们还多,您还两个孙子,我真是无语,大家说遇到这样怎么开导孩子


看到这个问题我突然想到了一张图片

没有一台游戏机搞不定的男孩子

图片来自本人朋友圈

带个新奇的玩具出去,没有搞不定的小伙伴,肯定各个都是屁股后面跟著。包括那个奶奶家孙子,就算是她拉著拽著也拉不动的,照样跟在你孩子后面。

有人可能会觉得以后要很多玩具来吸引人,变成一个常态。我觉得不会,其实方法很多,新鲜的游戏,一点小零食都可以。时间久了朋友间的友谊就更不好被挑拨了。

短时间内是可以调节孩子心情,增加自信的。同时教给他要学会用语言,学会交朋友。我儿子有个小伙伴,他们两个真的是「好基友」,有别人欺负我儿子,那个小伙伴就上去帮忙,就一句话「这是我朋友」。我儿子也曾经帮助小伙伴和人吵架,结果小伙伴都走了他还在和人家「干架」呢。

还有就是尽量不要让孩子一个人出去玩,一个是有点危险,另一个就是孩子遇到什么事你可能不那么好了解他的心理。

你可以试试看,等你反馈结果。


1

成年人往往会在劝孩子理解的过程中,忽略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有多少次家长跟孩子说:老师说你不对,那就是你需要改正的。

或者:你的同学这样批评你,那你也一定有问题。

还有:你朋友不跟你玩,是不是你不知道好好跟人家沟通?

这个过程中,孩子本来已经受了一波伤害,父母的话又会再加深一次伤害。

孩子的委屈其实孩子自己是可以承受的,孩子需要的是得到父母的理解。

我对孩子的教育原则是,我和孩子是一个共同体。

孩子做孩子的沟通,家长做家长的沟通。

意味著,如果孩子遇到孩子层面的攻击,我会让孩子自己去解决。

譬如说我孩子小的时候,会感兴趣别的孩子的玩具。

假如两个孩子抢东西抢起来,我绝对不会跳出去说:宝宝,你不要抢玩具。

我会跟身边对方孩子的爸妈说:现在的孩子,好难得有争抢的机会,给他们抢著。

那时候我的孩子很小,基本都会抢输,结果,就是慢慢就不会去抢玩具。

看到小朋友有她感兴趣的玩家,她会过去和小朋友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

就是这样。

如果孩子遇到了家长层面的攻击,那我就会跳出去和对方家长沟通。

也遇到过有一次我的孩子去玩玩具,不小心踢到对方家的小孙孙一下。

那个奶奶过来就用手掌打了一下我孩子的脚。

是的,踢人不对,但是她打我的孩子也不对,我就过去和对方奶奶沟通了。

当时也是强调,孩子的问题,由孩子自己解决,你看不惯我的孩子,麻烦你过来找我。

2

如果我的孩子遭遇到有别的奶奶当面攻击他,让所有小朋友不要和他玩的情况,我会立即带著自己的孩子一起去找他。

主要沟通的就是:

一、你凭什么来决定所有孩子该和谁玩这件事?

二、我的孩子有什么问题你现在立刻马上告诉我。

大概就是带著这种八丈高的气场过去和老太太沟通。

当然沟通的结果也是确定的。

我会告诉那位奶奶:

一、你不可能决定孩子会和谁玩。

二、请不要用这种语气和方式说我的孩子。

很多时候孩子的经验不足以支撑她理解成年人的负能量,所以成年人才是孩子的监护人。

为什么要带著八丈高的气场去和对方沟通?

有一个先发制人的逻辑。

如果你是先发制人,就要想方设法打一次让对方绝对不敢还手。

这其实才是古今中外,所有先发制人战争里面,最最难的一部分。

当然,八丈高的气场不是说,过去就吵架。

更好的方法是,挺直了腰板,冲到对方面前,压低声音,但是眼睛直视著对方,问一句:「你刚才说我孩子什么了?」

等她心虚解释完一大通,不管你用什么态度,完全可以在不激怒对方的情况下,把自己的态度摆的明明白白。

要让对方清楚,你和你的孩子,都不是好惹的。

对方做了心虚的事情,一般来说,自带气场是可以在不激怒对方的情况下把对方摆平的。

如果是太难缠的硬茬,一定在更多人的面前去和对方谈话,保护好自己,也保护好孩子。

当然,也要做好会失败的准备。

很多年轻妈妈,就算有怼死人的气场,也无法干过一个老太太。

原因在于,第一,老太太经验丰富。

第二,一般来讲,会惹事的老太太,受教育程度不会太高。

第三,很多新妈妈是皮很薄的主,真的放不下面皮去争。

但是,还是得去,争不过就赶紧跑,要注意安全。

去争,不是争个输赢,而是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态度。

那就是:妈妈很爱你,只有妈妈能打你,别人都碰不得你毫毛。

再有,这样的话,看到自己孩子被欺负的那些小孩就知道该跟谁玩了。

赢了,那么就是妈妈讲理有效,证明老太太是恶人。

输了,那么更直接证明老太太是恶人了。

孩子自然会用脚投票,作出选择。

3

很多时候,成年人说对方的孩子,实际是在说孩子背后的父母。

这种情况下,让对方明白,永远不能借著说我的孩子来说我。

有时候大人对孩子的喜欢和不喜欢都是很主观的,差别只在于有的家长会立即表现出来,有的家长不会。

但是不管是怎样,孩子被别的大人评价这件事,是会让孩子非常痛苦的。

我一个好朋友说,她在小学的时候,被班主任当著全班同学的面批评,并且要求全班小朋友,所有人不要和她玩。

她当时的感觉是整个人都垮塌了,她觉得全世界都不能理解她。

然而我就是和她同一个班的,我依稀记得老师是说过这种话,可是我却没印象这句话对我造成什么影响。

从我的角度讲,我根本还没有从班主任对我的讨厌中缓过神来,无暇顾及其他。

而且我和她小学的时候本来也没有一起玩过。

就算是好朋友,我可能会估量一下,今天不玩,明天怕是就可以玩了。

小朋友的世界就是这样,根本不存在被限制和规定,除非是记忆实在太深。

因此,要求其他小朋友不跟某个小朋友玩这件事,只能伤害当事人。

而当事人最好的反抗,就是告诉父母,让父母去沟通。

不管沟通结果如何,其实父母只要做到了去沟通,就已经非常给力了,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就已经是力量了。

4

因此我把我和孩子看成一个共同体,我们分别有两条腿走路,两只手出拳。

如果宝宝受到了小朋友的伤害,我会抱著她安抚。

如果宝宝受到了成年人的伤害,我会毫不犹豫地帮她出头反抗。


说我一下我的看法。

我先不说怎么开导孩子,因为我认为关键的不是孩子,是家长。

我只说说我的想法,我的做法。无意要求别人和我同步;

1、无条件的关爱孩子

孩子从外面回来,带著满腹的委屈,说不定海鱼泪水。孩子为什么回家?为什么回这个家?孩子的期待是什么?

孩子的期待是安慰,是认同,为释放委屈,释放情绪。我在这个时候,不会用「搞清楚发生了什么事?」的思维来指导我的行为,我会用「无条件安慰孩子」的思维来指导我的行为。

比如可能的场景模拟,孩子眼睛含著泪低著头回来,我会蹲下身子,把孩子揽在怀里

我:「宝贝,看起来你好像不开心?」

孩:「是的。」(孩子见到家长,可能会哭出来,或者眼泪吧嗒吧嗒出来)

我:「宝贝,看著你难受,爸爸/妈妈也非常难受」(家长与孩子的共情)

孩:「嗯。」然后继续抽噎

我:「宝贝,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你都是爸爸/妈妈的宝贝,爸爸/妈妈永远爱你。」(给孩子支撑和安全感)

孩:「呜呜...........」(如果委屈特别大,孩子得到安全感可能会放开的大哭)

我:「宝贝,爸爸/妈妈会永远陪著你.....」(揽著孩子,让孩子哭,静静的等她哭完)。

......................

2、无条件的信任孩子

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就是因为她是我的孩子,所以我要无条件的信任。但是不等于我是傻X,不等于放任。

我不会问「是不是调皮惹奶奶不高兴了?」,这个问题提出来,首先给人传递的信息是,你在很大概率上,已经先入为主的认为,有很大概率是孩子的错,孩子听了这个话,首先的感受是伤心,孩子自己已经很伤心的情况,还不被自己最亲的人信任,不被最亲的人理解,还要受到最亲的人责问。

我知道,包括我自己也是从小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回家不被家长关心和安慰,家长先问是不是我惹事了,尽管有很多时候不是我主动惹事,我相信我们这一辈,很多很多的人都是这种教育环境下长大的,但是这不是就能认为这个行为是正确的理由。我不会用这个行为对待我的孩子,我要让她感受到爱;

3、问话和回话的技巧

接上面,当孩子哭了不少时间,感觉快哭好了,声音小了很多,气息和心跳有平静了很多的时候,这个时候看孩子的性格,有的孩子在多等会,孩子会自己会说发生了什么事情,有的孩子不会,这个时候家长可以轻声的说:「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吗?」。

在这个问话里面,我没有预设立场,没有预设可能是孩子犯错了,也没有预设可能是奶奶犯错了的立场,我完全是中立的;大家设想一下,或者模拟体会一下,会对这个场景的 不同有所感受。

然后孩子就开始慢慢的讲发生了什么事情,已经孩子会加入一些自己的评论和猜测等等;

我要严重提醒的事情是,在孩子讲述的过程中,要非常注意一下几点:

a、不会催孩子,孩子的讲述速度会很慢,因为她在慢慢回忆,更重要的她会考虑,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药修饰一下在说,等等很多内容,不要催孩子;

b、不要评论,特别是不要批评;在孩子讲述过程中,家长要经常嗯嗯的表示在认真听,而且一定要全程看著孩子,不可玩手机或者看别的地方,孩子感受不到尊重,孩子是很敏感的;孩子不愚蠢。

静静的听孩子将过程,注意甄别其中哪些是讲述的客观事实,哪些是孩子自己添加的评论。这个很重要;比如「我看到她把牛奶打翻了」,这个就是一个对客观事实的表述,不带有感情色彩的;在比如「她老是这么不小心」,这个就是评论性的内容;我为什么要注意区分孩子讲话中的那些是事实,那些是评论?因为事实就是事实,从不同人嘴说出来,都是一样的,但是评论是加入感情色彩的,是不能代表事实,不一定真实的情况(一个人把牛奶打翻不能代表他老是不小心);

c,及时称赞。关于在这一点,在做的很多,但是做的好的真的太少太好。在孩子讲述的过程中,家长听到孩子的讲述,要对其中的积极的,有进步意义的点进行及时的称赞;是在孩子不反感的前提下。注意一下几个事项:

先复述事实,然后称赞。比如「你及时把弟弟扶起来了,你很关心弟弟。」

调子一定低,调子要具体,比如说 你关心人,你控制住了自己,你及时思考了,你很快有了结论。等等

事实一定要具体,比如你扶起了弟弟,你进入了思考,你拦住了她,你有礼貌的要回自己的东西。切不可没有说明事实,就直接高调的 你棒,你是最棒的,你很漂亮,你很厉害。孩子往往不知所云;

不仅限于对自己孩子,对于讲述的任何人,只要是某个细节行为做的好,都可以点出来,说明好在哪里;对剧中的奶奶也一样,做的细节是对的,给予肯定,是肯定这一个细节,这个动作,不是肯定这个人;这个节奏和把握好;

这个是一个非常好的,给孩子传递价值观的机会,把握这样的机会,孩子教育会变的很轻松,不用陷入非要用吼的凡是,后打的方式传递给孩子价值观,吼和打的方式有多大的效果,我就不说了,大家都懂的;

3、不要急于给解决方案

大部分孩子的矛盾,孩子在冷静,都会有自己的解决方案,也许大人看来,解决方法非常幼稚,非常吃亏。我建议,作为家长有家长的度量,除非会有比较严重伤害,在可能的范围内,容许孩子自己操作,这个也是孩子成长的过程,孩子很重要的成长的经历和实战经验;

如果孩子自己没有解决方案,而孩子很苦恼的时候,家长出面;

参见第一条,告诉孩子,这个事情比较困难,但是爸爸妈妈会尽全力帮你你解决,你放心的玩吧;

根据孩子大小而定,一般情况下,不用跟孩子具体解释会用什么方法,家长自己做就行,或者其中需要孩子配合的地方,提前告诉孩子一生;

回到最初的问题,其他答主已经给出很多方案了,比如游戏机,换个地方玩,找其他朋友玩社么的,都是很好的方法,很好的补充;

我最后强调一下我自己对自己的看法,有父母爱的孩子,地狱也天堂;

无父母爱的孩子,天堂也地狱。

游戏机什么,没有那么重要,跟父母的爱相比。


这位妈妈,你应该庆幸只是遇到了一位用不太友善言辞让你儿子回了家的老人,而不是拿根棒棒糖把你儿子带走的人。首先作为监护人,你必须跟你儿子待在一起,而不是把他一个人丢在楼下,这种失职以及可能带来的危害,比一两句不友善的话严重多了,希望你能及时意识到。

另外你儿子才五岁多,并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就算做了什么也意识不到自己做错了,你需要做的是不带主观色彩地去问他全程发生了什么,然后自己去评估,并且用他能接受的方式提点他。


谢邀

作为父母,不搞清楚矛盾的爆发点,或者根本的原因,仅仅是靠自己的私心去判断孩子是否被冤枉十分的狭隘。

当然,如果说自己的孩子不愿意说矛盾的原因,自己可以给孩子一些时间思考反思,让他自己找原因,不管到最后是不是自己的孩子占理,都可以进行引导教育。

本题主看似很操心子女的教育,其实仅仅是感动了自己。连原因经过都不问、也不和他的小伙伴调查一下真实的原因,而自乱阵脚,不知所措,这个问题你能交给老师解决吗?

当然孩子不愿意敞开心扉的跟家长说原因,请教成长中的难解的问题,以及烦恼矛盾,那是因为孩子对于父母的不亲,不信任。这也是一种非常细微的问题。

方法已经给出,究竟要怎么引导也要从客观实事求是的对错、以及解决矛盾的方式、以及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分析分析,其中细节方面:子女有困难养成自己思考对策的习惯、思考两三天思考不明白可以请教父母这样的承诺。让子女既能独立自主思考,也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也能让子女有一个良好的解疑答惑的一种亲密可靠的渠道。

等子女上到初中二年级,就可以推荐他到知乎提问,也许出于隐私的愿意,有些问题不愿意和父母沟通,可以到知乎来提问,对一些回答能有所参考。比如两性教育就是一个十分慎重的问题,但是又不得不进行性启蒙,这个也是分幼儿期意识男女差别,初中一二年纪有性幻想,适当的引导教育。当然这是一个极其慎重的话题,也是父教子,母教女的慎重话题,不能逃避,二十一世纪的教育不应该缺失子女两性科普。

顺便提一句,子女教育学习新东西的能力和情绪调节的能力十分重要。当然学习中兴趣引导法、科学的学习方法(切番茄方法),独立思考也都应该有所引导。

并不是是引导教育必定能让子女成才,但是引导教育做得好,本科一批没有问题!希望拙见能给你提供一点参考。让你的子女开心快乐健康成长。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