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浮華半世夢,半世流離半世人,人間酸甜苦辣,悲歡離合,榮華富貴……盡顯於作者筆下!簡簡單單的語言,將整個社會描述的淋漓盡致!


先表明一下立場吧

本人余華粉絲,很多小說寫作技巧都是從余華那裡學來的

但是我不想過分地吹捧余華

因為他其實沒有達到一個「歷史級」的高度

他的作品主要是什麼?

《活著》,《兄弟》,《許三觀賣血記》,《在細雨中呼喊》,《第七天》

這些是主要的長篇

還有一些短篇小說集和幾本散文集

《現實一種》,《我膽小如鼠》,《四月三日事件》,《沒有一條路是重複的》,《音樂影響了我的寫作》,《溫暖與百感交集的旅程》

用的作品大多數取材于于新中國建立之初那個時代,內容大多是人們的苦難和社會上的現象,屬於用文字揭露人們內心的惡的類型的作家。即使是後來的《第七天》雖然寫作的背景挪到了現在,手法也變得更加魔幻了一點,但是不變的是他的特點,就是

用最冷靜最真實的描寫,最客觀最無情的敘述來表現人們性格中的醜陋。

的確很好很震撼,但是當你讀多了之後,你會有一種害怕的感覺。他曾經是醫生,他寫小說像是外科手術一樣精準,直接擊中了你最隱秘最不願意被看見的那一面,這是一種很特別的體驗。但是其實也會令人厭煩,有一種重複的感覺。

所以我個人認為,余華的作品非常好,可以說是現當代小說的代表之一,但是其作品內容也有其局限性。在寫小說這一方面,他是先鋒文學的代表之一,可以說是開創了一種敘述方法的大師級作家,這一方面余華當之無愧。

以上。


昨天剛看完《活著》,簡單談談感受吧。

小說讓你覺得生活開始出現轉機的時候又給你當頭一棒。我印象特別深大家就是每次我剛從小說的前一段死亡中抽離出來,情節又峰迴路轉,彷彿這日子又有過頭了。我看書的時候怕不是個瘋子,前一秒鐘還在啜泣,後一秒可能就笑了。

然後就覺得余華對人物刻畫很到位,他的語言雖然很樸實,但是讀起來特別有味兒。三言兩語,一個人物就鮮活地躍然紙上了。這個真的要靠功力啊~

一點拙見~


只看過活著,還是先看的電視劇,然後看的小說,這麼說吧,這是一本不想讓我看第二遍的小說,一說書名就一種悲傷湧上心頭


死忠余華一段時間,那個時候的我會回答,看他的書時有一種笑著流淚的感覺。

再之後看的書越來越多,會覺得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的長板與短板,不必神話任何一個作家。需要適當祛魅。

所以,在現在的我看來,你這個問題本身提的就有問題。有多好?這個表達已經代表了一種強烈褒義的情感。容易魔化。


余華的書我只看過《活著》,那就說說這本書吧,這本書語言簡樸,以20世紀中中國的發展為背景,以福貴的身世反應中國發展歷程,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年輕時的放蕩不羈揮金如土與後來的老老實實窮困潦倒做強烈對比,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故事的結尾:出現在福貴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些人都先後離他而去,最後只剩下那頭老牛陪著他,一看到這個結尾,腦子裡不由得浮出一幅畫面,那麼的凄涼,而又讓人印象深刻,發人深省


短篇小說寫的通篇一氣呵成,看了就放不下來了,幽默點會特別好笑,但是轉到感情爆發高超又會猛然鼻子一酸,具體代表就是《活著》

長一點的寫的則全面而具體,猶如細水般一點點流淌進心中,歐亨利式結尾,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具體代表是《兄弟》

余華的作品也具有鄉下人樸實無華的七夕,從動作描寫還是語言描寫都引人入勝

再是余華的作品寫作形式角度多樣,《活著》以福貴講述故事來寫,《許三觀賣血記》以第一人稱去寫,《在細雨中呼喊》中充滿插敘,拼圖似的寫完了文章,《兄弟》則是以第三人稱去寫,充分體現了人人內心別具一格的感受。


超級好我蠻喜歡

很現實真實有深度值得人們思考


我發現一個好地方,在中國文化譯研網有餘華的好作品,註冊會員還能免費查看電子書,還有一大批好看的圖書,好處多多,還有好多餘華的評論。


在絕望中總會帶有一點溫情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