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ml的2.9元,

1升的3.8元, 1.25升的3元,

搞不懂这个套路,谁能解释一下吗?


谢邀,因为大部分饮料包括外面那些快乐柠檬这种都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产品成本极低,所有卖这种东西是完全可以靠一些市场营销手段冲量来卖。因为和产品本身来比,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要高的多,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和人力里卖更多的产品才是王道。


饮料的成本相对于售价而言几乎可以忽略。成本主要集中在运输、仓储、人力、超市进场费等等。且不管厂商的什么营销手段,你可以去看一下,尽管贵一点,但是超市卖的最好的绝对是600ml和330ml易拉罐的,人们的购买理念已经发生变化,厂商也只是遵循基本的原理:卖得好的卖贵一点,卖不掉的卖便宜点。


泻药。

咳咳....此类问题,以前和别人说过很多次了。

广告,渠道,成本,物流,都是硬支出硬成本,比例可以在网上查到,一个产品的售价体系不多做详述...

然后说说你关注的点,为什么会有「加量不加价」的错觉。

可乐,或者说零售渠道的饮料类里,销量和制作量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我是指250ml永远是最大的,ml越大,出的量越小)。这是产品本身在市场定位和场景定位的问题。饮料类的定位是「便捷」,「随时随地」,「短时间内达到用户的需求」而非「多次使用」,「长期使用」,所以对于成本来看,最贵的反而是「最便宜」的250ml。

以此来解释:600ml便宜,1L贵一些,这是他们在市场多年的售卖+调研出来的市场占比和需求量较大的定价;1.25L售价反低于1L,且直逼600ml,说明市场对1.25L的需求很小,非常小,远远低于市场供给的正常配比,可能导致了大量囤货,面临过期问题,选择降价,尝试走量。

这里还扯出了厂商「开机费」的问题,可能在最早定1.25L这个size的时候对市场预估过于良好,每年产量预估过高,导致现在骑虎难下,在固定产出大量1.25L的情况下,做出断臂求生,折损止血,降价,以保证1.25L这个size的产业链正常运营。再慢慢观察市场,如果反弹,立马提价,C端用户对1元左右的提价不会有很大的浮动,反而如果长期几年持续出现没有销量转好的迹象,除非品牌愿意为了占据市场份额,不放弃亏损size。那这个线很可能就会被取缔掉。当然,我们现在说的百事,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包装的大小对于成本的影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谢谢各位的回答,可能是我问题表述不清楚,让大家误解了,抱歉!

1,该可乐生产日期2017/10,临期排除

2,关于促销,确实是促销价格签,却没有出堆头,和600ml,1升的同一排面依次码放(今天去看已经缺货)3,600ml和1.25升的可乐材料成本相差太大,但也肯定有差别4,消费习惯,饮食健康(可乐一次喝多了不好),逛街便于携带,饮用……我也偏向于600ml和听装

我想问的是那1升的可乐定价3.8元是出于什么目的?开个玩笑,搞个无用功?百事不会那么做吧!


可乐的成本,不在可乐上。

可能是渠道,广告,推广侧重甚至运输铺货的成本等等。

题外,也爱喝,可惜健身不敢喝,而且我们这太贵了。

600ml合人民币十多块了。

别问,味道我喝不出来区别。

当然贵,应该减1.5元。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